-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 1141字
- 2019-11-18 14:31:25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十二五”時期,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穩步推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群眾文化民生進一步改善。
一是公共文化設施設備更加完善。國家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平安故宮”等國家級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相繼啟動,國家、省、地(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日益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建成公共圖書館3139個、國有博物館3852個、文化館33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0976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穩步推進。2011年起,文化部和財政部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迄今共有三批93個示范區創建城市和158個示范項目進入創建名單。創建工作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由部門行為上升為地方黨委政府行為,撬動了幾百億元地方財政資金的投入,提升了各地公共文化設施的硬件水平。中央加大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文化部為837個貧困縣配備了流動圖書車,為村文化活動室配備相關器材設備,在山區、農牧區因地制宜推廣流動文化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深入實施,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總量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高效。“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深入推進,部分地區的公共文化機構探索組建理事會,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據統計,2015年,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61冊,比2010年增長0.15冊;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為58892萬人次,全國文化館站服務人次為54826萬人次,分別比2010年增長79%和46%,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人群不斷擴大。
三是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廣泛開展惠民演出和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群星獎”獲獎作品和優秀作品巡演在各地開展,送戲下鄉、送演出下鄉、藝術普及成為常態,帶動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人民精神世界。充分考慮農村基層和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積極打造“中國老年合唱節”“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等品牌活動。在“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志愿服務走基層和“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兩項示范性活動中,累計實施了500多個志愿者服務項目,1萬多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層,舉辦各類演出、講座和展覽1200多場,受益群眾達百萬人次。文化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5底,登記在冊的文化志愿服務組織機構7000多個,文化志愿者超過百萬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