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報告·2016
- 范周 楊劍飛
- 9078字
- 2019-10-14 10:32:39
從臺灣霹靂布袋戲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 陳雪璇
當前,大陸許多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傳承的難關,許多優秀的傳統藝術、技藝面臨找不到傳承人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之間存在較大的對接困難,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缺乏接觸,未能產生興趣,更談不上主動學習和傳承。社會的快速變遷和文化的斷層,讓大陸許多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的土壤,而80后、90后等年輕一代的疏于了解,又讓傳統文化陷入了傳承的困境。因此,要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并進一步創新發展,如何撬動年輕一代的興趣和學習欲望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如何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在創新中實現傳承亦是重中之重。而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臺灣在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有著獨到之處,特別是從傳統文化行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值得進一步思考和借鑒。其中,以霹靂布袋戲為代表的臺灣布袋戲在傳統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更有著許多獨特的實踐經驗,為大陸在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提供了積極的啟示。
一、臺灣霹靂布袋戲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特點
(一)布袋戲的歷史沿革
布袋戲是17世紀起源于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一種漢族地方戲劇劇種。布袋戲之所以被稱為“布袋戲”,是因為除頭、手、足外,戲偶身軀的其他部分都是用布料制成的服裝連系起來的,形如布袋,身軀中空,方便操偶師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福建等大陸地區的布袋戲慢慢衰落了,但在臺灣地區,保留100多年沒被破壞的社會架構及傳統語言(閩南語)的穩定流傳,給布袋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并在經過一系列的創新改革后,廣受新老觀眾的歡迎,實現了突破式發展,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自傳入臺灣后就一直受到民眾歡迎,并不斷融入南北管樂實現發展,一直到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政府的限制才首次遇到低潮,當時僅有幾家布袋戲班被允許上演指定的“皇家戲”,其中就有被稱為“臺灣國寶”的黃海岱戲班“五洲園”。到了20世紀60年代,黃海岱之子黃俊雄在接棒之后對傳統布袋戲進行了大量的革新,例如加大布偶尺寸,用流行音樂取代傳統打擊樂作為配樂等,而最具革命性的創新就是脫離戲臺的限制,將布袋戲搬上了電視熒幕,使之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此后,黃家第三代,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更進一步創立“大霹靂節目錄制公司”,以更多元的創新經營理念,開創了以劇情詭譎多變著稱的“霹靂布袋戲”,并緊跟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融入現代觀念和新興風尚,讓中華傳統文化以霹靂布袋戲為載體走向了世界、走向了新一代。
(二)霹靂布袋戲的特色——對傳統藝術精髓的保留再發展
霹靂布袋戲保留了傳統布袋戲最大的特色:一人口白,即所有劇集的角色臺詞、旁白均由一人演繹。霹靂布袋戲至今超過2000多集的作品,出場的上千個人物均由號稱“八音才子”的黃文擇擔綱演出,僅有2000年的電影《圣石傳說》以及舊片《霹靂孔雀令》有他人參與配音。霹靂布袋戲的劇集拍攝不同于一般影視劇拍攝,而是先錄口白,再根據口白進行操偶拍攝。口白是劇集拍攝的基礎,也是操偶師揣摩演活人物的基本依據,黃文擇深厚的配音功底、多變的聲線,加上閩南語方言的古語特色,讓配音成為了霹靂布袋戲最為亮麗的一大招牌,同時也是眾多“道友”(霹靂布袋戲戲迷自稱)忠實追崇的原因之一。霹靂布袋戲大規模保留了給劇中人物創作詩號的傳統。在上千的劇集中,出場人物眾多,人物形象、性格各異,但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有屬于自己的詩號,即通過幾句詩詞簡要概況該人物的性格、命運。例如男主角素還真的詩號:“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以及傲笑紅塵的“半涉濁流半席清,倚箏閑吟廣陵文,寒劍默聽君子意,傲視人間笑紅塵”,藥師慕少艾的“少年無端愛風流,老來閑賦萬事休。萬丈動名孤身外,百世經緯一樽中。少時聽琴樓臺上,引觴歌嘯眷疏狂。不信江湖催人老,皇圖笑談逐塵浪”等,都極具濃厚的古典詩詞韻味。此外,霹靂布袋戲的劇情絕妙,在依循傳統的武俠劇情基礎上,不斷延伸拓展,在保留傳統布袋戲刀光劍影的武戲、機鋒藏盡的文戲和詼諧幽默的小丑戲外,創新出許多天馬行空的劇情,不斷加入異次元世界、外星人(葉口月人)、吸血鬼(嗜血族)、機器人、生化人等各種現代科技元素,并與原有劇情實現高度契合,讓人不禁拍案稱絕。
霹靂布袋戲在傳統音樂的繼承和創新上也是獨具特色。布袋戲為了彌補人偶缺乏面部表情的弊端,一般會通過后場的傳統戲劇音樂渲染不同的場景氣氛。而霹靂布袋戲將此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為劇中每一位主要的人物創作專屬的角色曲,甚至場景曲、武曲、文曲、悲曲等,以根據不同的劇情需要進行情感渲染。而這一系列音樂,大多是在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基礎上加入現代音樂元素和手法,創作出的經典曲目。其中不少樂曲更被大陸粉絲借用,進行二度填詞翻唱,成為了大陸古風音樂的源頭之一。
二、霹靂布袋戲內容和形式創新的探索
2017年1月時,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黃強華曾帶著霹靂布袋戲登上了北京衛視《傳承者》的舞臺,節目中,面對評委質疑“如此‘創新’是否會丟失傳統藝術的原汁原味”時,黃董答道“傳統文化只有吸引年輕人才能實現傳承,如果連年輕一代都不屑于去看又談何傳承?”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年輕一代的審美變化和需求,在保留傳統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大刀闊斧的創新,是霹靂布袋戲能夠連續30余載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一)內容上的創新,精彩多變的劇情
從1986年的《霹靂城》開始,霹靂布袋戲播出至今已30年,且30年來一直保持不斷更新,時至今日共有66部劇近2000多集,其中還包括兩部電影作品。如此長的劇集,且每一部的故事基本上延續了前一部的結尾,在長達66部劇里塑造了一個完整獨立的“霹靂世界”。穩定的劇集更新,加上不俗的劇情內容,成為了牢牢吸引戲迷的基本條件,更是霹靂布袋戲能一直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前提。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如今紛繁的娛樂活動目不暇接,不夠長情的80后、90后是很難長時間將目光聚焦在一部作品上的,常常是熱情來得快也去得快。而霹靂布袋戲的持續更新,每部劇承接上部卻又有自身的故事線索,一脈相承卻又多加變化,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保持新鮮感,既留住了老粉絲,又能不斷吸引新粉絲。霹靂的劇情精彩,許多的對白亦堪稱經典,既有極富禪思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亦有直白卻直指人心的口語對話。例如素還真的“莽莽紅塵,誰將韶光偷換,人也好,魂也罷,不過一抹塘荷影”,空劫的“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金也空,銀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權也空,名也空,轉眼黃郊土一封。酒也空,氣也空,世間浮華一陣風”等對白,都是令人回味無窮的佳句。當然,霹靂口白最妙的還是適時融入了許多流行詞句,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廣泛使用的網絡用語和交流用句,常常能在劇情對白中看到。例如“打醬油”“蝦米”“城會玩”“好大一盤棋”等,均是流行一時的網絡用語,而霹靂常能將這些用語靈活的嵌入當下播出的劇集中,用貼近現實、貼近年輕群體的話語體系去吸引觀眾的關注和好奇,進而培養起新的粉絲群體。
霹靂布袋戲的主要背景為傳統中原武俠,以及衍生出來的東方仙俠系統。劇情主要發生在苦集滅道四境中的苦境,江湖門派一般分為儒釋道三教。根基、功體、武學、術法、茗茶、手談、煮酒、論道,組成了一個獨特的霹靂世界。而劇情亦從早期的純武俠到如今的武幻、玄幻、魔幻,多樣化的元素,體現的正是對時代發展和年輕人喜好變動的適應。劇情多線展開,情節緊湊而又具懸念、不失幽默。每部劇往往在主線之外仍有三四條劇情線并行,情節之間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發展,最后匯總到一起共同達到劇情上的高潮。且除了單純的武力斗爭,霹靂布袋戲更注重智謀的刻畫。從一開始的正道落于下風,到中間通過各種謀略布局,慢慢的在最后能夠力壓反派勢力。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劇情,一點一點吸引觀眾,并常常出人意料,前期埋下的伏筆在此后細細品味,結合適當的武戲,讓觀眾直呼過癮。
(二)形式上的革新,表演方式的精進
布袋戲所用的戲偶均為全手工制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偶頭的雕刻,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雕偶技術亦隨著布袋戲的發展獲得了自身的傳承。霹靂布袋戲在雕偶技術上的變革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木偶的眼睛部分,從早期的筆畫眼演化為如今的玻璃眼,木偶更為傳神;二是毛發部分,將傳統的塑膠假發改為真實的植發,使木偶更加接近真人形態;三是尺寸方面,為了適應電視拍攝的需要,電視戲偶的尺寸不斷加大,從2000年以前的掌中小偶,到后來的八寸、十二寸,近年來更是接近一米左右的精致大偶;四是手腳的靈活化,木偶的手腳從木質改為塑膠制,并加設關節,從10年前的只能彎不能動的木手木腳,到如今從肘到指,從膝到腳都能靈活轉動,能更為逼真的表現一些真人動作。
如果說布袋戲戲偶是沒有生命的木偶,那么操偶師就是賦予戲偶靈魂的人。霹靂布袋戲中人物的動作、形態均是操偶師在背后細致入微的操作表演出來的,而隨著雕偶技術的變革,操偶技術也在不斷創新中。除了文戲、武戲基本的甩偶動作仍舊依循傳統布袋戲的操偶手法外,為了更好地表現出電視畫面效果,霹靂布袋戲加入了電影特有的吊鋼絲效果,即通過鋼絲來控制戲偶的一些表現動作。而在層次布景里,有時操偶師面臨看不到戲偶的狀況,這就需要活用各種拍攝手法和操偶技法。例如2000年上映的霹靂布袋戲電影《圣石傳說》里,操偶師為了拍攝主角傲笑紅塵和劍如冰乘船的畫面,甚至潛入水中,配合攝影師要求進行水下操偶表演。而不管是雕偶技術還是操偶技術,都是布袋戲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而同樣作為傳統工藝技術,雕偶、操偶都隨著霹靂布袋戲的發展在年輕一代中實現傳承。臺灣不少高校多有專門的布袋戲學生社團,致力于布袋戲的交流以及雕偶、操偶技術的相互學習,而這正是傳統文化走進下一代,實現傳承創新的表現。
三、霹靂布袋戲運營和管理創新的實踐
黃強華兄弟除了帶領霹靂公司對布袋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外,在對布袋戲進行現代化的運營和管理上亦有許多獨創之處,并能結合傳統文化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特點制定多元化的市場發展策略。
(一)運營創新,重視粉絲力量
霹靂布袋戲劇集跨度長達30年,前前后后吸引了許多不同年齡層的粉絲,而對于這些衷心支持的戲迷們,霹靂公司也一直展開多種策略跟進運營,特別是針對年輕粉絲,更是不遺余力的開展各種互動活動。霹靂會是霹靂公司下設的一個部門,專門管理各個人物官會及與戲迷進行互動聯絡。該部門也同時負責霹靂布袋戲會刊《霹靂會》的編輯和發行工作。自1984年發行創刊號至今,基本保持一月一刊,不僅搭建起霹靂劇集與粉絲之間的橋梁,營造了一個霹靂布袋戲專屬的粉絲社區,更有效地實現官方與戲迷粉絲之間的定期聯絡,及時了解粉絲的意見和看法,從而更好地調整霹靂公司的運營策略和劇集拍攝情況。而需要每年繳納近500元人民幣會費的霹靂會(官方后援會)成員也成了霹靂布袋戲的基礎核心消費群。這種由戲迷粉絲團體帶動形成的消費經濟也成為了霹靂布袋戲價值鏈條上穩固的消費群體。一部經典的作品必然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而霹靂布袋戲漫長的劇集里更是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擁有著一批又一批的忠實擁躉。為此,一些經典的人氣角色都會成立專門的官方后援會,并由粉絲自行管理,統一與官方霹靂會進行聯絡和聯辦活動。而由于人物眾多,霹靂會官方所給的官方后援會名額有限、條件也較為嚴苛,因此,角色之間的人氣PK和各家粉絲后援會的競爭也甚是激烈。官方后援會的存在,一方面是證明劇中人物人氣的標志,甚至會影響該人物在后續劇集中的出場率和表現,另一方面,霹靂公司也能依此更加了解、把握粉絲動向,有效地對人氣角色進行開發運作,從而挖掘更廣闊的市場價值以實現公司的經濟效益。
對于霹靂布袋戲的粉絲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參觀拍攝片場以及接觸到自己喜歡的人物戲偶本尊。而為了更好地維系與戲迷粉絲之間的良好關系,霹靂公司也會定期開展片場探訪和線下見面會活動。片場的參觀則又與官方后援會的運作聯系起來,霹靂公司每年都會給予各個人物官方后援會參觀片場的機會。而線下見面會則比較普遍,為了宣傳和推廣的需要,霹靂公司時常會帶一些人物本尊到各地出訪舉辦見面會,既滿足一些粉絲們見到本尊的愿望,以獲得粉絲的支持和擁護,又對“霹靂”品牌做了有效的宣傳,特別是近年來在大陸地區舉辦的不少線下見面會,成為了霹靂公司拓展大陸市場的重要舉措。
(二)管理創新,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
將傳統布袋戲產業化并發揚光大,必須仰賴于企業的現代化運營,而不能再遵照古老的“戲班”形式運作。只有如此,布袋戲才能在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不斷增強自身活力,順應市場需求。從早期黃氏家族式戲班的搭臺表演,到搬上電視熒幕,直至成立專門的拍攝公司承擔劇集生產任務,臺灣布袋戲的發展一直順應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變化。而到黃強華成立霹靂多媒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將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生產方式運用到布袋戲的拍攝創作中。編劇、雕偶、口白、造型、操偶、拍攝等各個環節的獨立化、流程化,形成環環相扣的部分分工,并實施科學高效的部門運作和流程管理,使得每周兩集的劇集拍攝任務成為可能,并有了進一步在其他領域擴展的機會。在現代企業建設上,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是重點,特別是對于文化創意類企業而言,創意人才的選用和任用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而霹靂公司在人才的培養上,亦能堅持自上而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不拘泥于專業科班背景,而是廣泛吸收各種人才加入霹靂,讓許多有志的年輕人能有一展才華的機會。例如,霹靂電視臺每周的節目“超級霹靂會”主持人啟用戲迷兼知名的coser曲亮和風三少;首席造型師Ken更非科班出身,卻被霹靂公司挖掘并吸收入主創團隊;而一向不招女性的操偶師更是破例允許珊琦進入片場學習,如今已成為霹靂首席操偶師之一。而霹靂公司員工年齡多在30歲左右,更讓布袋戲這種傳統藝術充滿勃勃生機。此外,不時的舉辦“高校交流活動”,與臺灣各地高校的布袋戲社團進行交流指導,不斷培養、支持年輕學生在雕偶、操偶、口白、編劇等各方面的興趣和學習,從而帶動整個布袋戲行業人才的發展,實現傳統藝術的順利迭代。除了以上兩方面,霹靂公司在企業精神的培養和企業形象的塑造上也充滿特色。融入霹靂布袋戲劇中的“仁俠”理念,培養霹靂公司充滿個性的企業精神外,更不遺余力的挖掘經典人物形象,將其作為公司獨有的形象代表和企業門面,在讓粉絲們倍感親切的同時亦建立起獨特的企業視覺識別系統。
(三)借勢發展,抓住政策機遇
臺灣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出臺不少的優惠政策進行扶持,而霹靂布袋戲也能及時把握政策東風,利用良好的外部環境獲得自身的發展。2002年,臺灣就提出“創意臺灣”的口號,接踵而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更是明確地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臺灣重點發展產業,這些都成為了霹靂公司擴大發展規模的重要契機。而霹靂公司也依托這一良好的發展環境,實現布袋戲的進一步創新,于2003年發行的劇集《霹靂九皇座》就獲得了2005年的金鐘獎戲劇類導演獎。借助政府力量的支持,霹靂布袋戲不僅在藝術上有了新的收獲,在市場上也獲得了一定的擴張。霹靂布袋戲能在桃園國際機場有獨立的主題候機室,在各地開設直營店,甚至時常出現在各大傳統節慶活動中,都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而其拍攝片場所在的云林縣,布袋戲更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該縣政府定每年1月2日為布袋戲日,更體現了地區經濟與布袋戲的密切關系。隨著近年來大陸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霹靂公司也將下一步的目標放到大陸市場。
四、霹靂布袋戲對大陸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啟發
從霹靂布袋戲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仍大有可為,特別是對于戲劇戲曲等表演一類的傳統藝術,運用現代形式進行改造和包裝,不僅能使之得到順利傳承和延續,更能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一)兼顧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是前提
傳統文化在傳承創新過程中,文化和經濟、藝術和商業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兼顧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有效挖掘經濟價值,才能更好展現文化價值。面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行業更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對產品進行流行化的包裝,既要實現產品的適當量化,保證高品質和文化價值,又要保證產品能夠大范圍流通,順利進入市場。對于傳統文化而言,面臨傳承危機和消失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供開發的經濟價值,無法有效對接現代的社會經濟生活,自然面臨被時代遺忘和淘汰的危險。文化屬性和文化價值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但過分維護其文化效益而拒絕任何的商業開發是不明智的,而過度商業運作而拋棄文化底蘊,亦是不可取的。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源于文化價值,并通過文化效益的實現而實現,傳統文化產品的傳承和創新亦如是。尊重傳統文化的精髓,保留但不盲目固守、創新但不肆意刪改,而是立足于對某一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留其精干、卻其冗枝”。只有既保留其傳統精髓并實現內容上的創新再發展,才談得上傳承;只有在繼承精華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形式上的革新,敢于結合自身特色進行商業化、產業化、企業化的創新實踐,挖掘傳統文化在文化價值之上的經濟價值,才能不斷順應社會發展實現傳承。
(二)加強供給側創新是方向
傳統文化行業轉型升級為文化創意產業,除了進一步擴展其文化價值和效益外,更重要的是挖掘潛在的經濟價值,而首先就要從供給側入手,重視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培養,加強觀眾消費的引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最為關鍵的就是傳承人的培養,特別是對于戲劇、皮影、偶戲甚至民間手工藝等傳統文化,是需要專門的技藝培養和學習的。而要激發年輕一代學習傳統文化的欲望,首先就要能夠吸引他們的目光。只有充分了解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消費傾向,及時了解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不同話語體系,用年輕人的語言和交流方式去展現、表演傳統文化,才能有效吸引住年輕人的目光。而當能夠穩定捉住一部分年輕觀眾的視線,讓他們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進而產生學習的欲望,才能進一步挖掘下一代傳承者,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順利傳承。
培養年輕觀眾也是刺激觀眾文化消費的重要舉措。當前的網生一代,在文化娛樂層面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普遍存在對喜歡的事物進行消費買單的行為。特別是在文化娛樂領域,基于情感投資和文化情懷的消費正成為新的國民消費熱點,而傳統文化自覺、國風古風活動近年來更隨著二次元文化的發展而逐漸興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有了新的發展契機。而在引導觀眾消費的同時,更要實現消費方式的多元化。不局限于單一的觀影體驗等一次性消費方式,而是能夠創新多樣化的文化產品組合方式,讓文化消費從簡單的視聽感受提升到游樂體驗、學習體驗等綜合文化消費活動,甚至能進一步帶動相關工藝產品、文化周邊產品銷售、收藏的市場熱度。
(三)加強文化科技融合是核心
類似戲劇這種舞臺式表演的傳統文化,如何跨出原有的時空限制,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是能否在當代繼續傳承發展的關鍵。在多媒體互動發展的當下,擁抱多樣化的媒體傳播方式,實現文化科技的進一步融合,不斷融入現代媒體,拓展傳播渠道,才能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打破傳統在時空上的束縛,讓更多的傳統文化能夠走出固有舞臺去與大眾接觸。而從電影電視時代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傳統文化能夠搭載的途徑和手段也更加多元化。不拘泥于傳統的表演方式,而是能夠結合電視播放、電影播放,甚至網絡播放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創新改變,才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才能談得上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而如何更好地融入現代媒體體系,結合不同的媒體特性和受眾特點進行傳統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上的創新改良,都是需要結合具體的傳統文化實際情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但毋庸置疑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年輕一代的承繼,而當前,年輕群體正是多元媒體、新興媒體最主要的擁護者。多元化的傳播渠道能最大面積的覆蓋潛在的消費群眾,而不同的傳播方式吸引著不同的觀眾群體,只有拓寬傳播渠道,針對不同的觀眾群體制定對應的傳播策略,才有可能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觸及核心觀眾。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新媒體的出現成為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媒體方式,而如果能拓展傳播方式,創新新媒體傳播渠道,傳統文化亦能夠在融入現代媒體網絡的基礎上擁抱新的消費群體,實現自身從內容到形式上的傳承創新。
(四)樹立現代管理理念是關鍵
傳統文化產品轉化升級為文化創意產品,傳統文化行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傳統的作坊式、個人獨立制作的模式必然無法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只有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引入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保護和開發、創新和發展。一方面,可以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建立傳統文化的開發運營團隊、機構,實現專業化的部門分工和合作,通過上下游環節的有機組合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鏈結構。通過打通諸多存在內在聯系的傳統文化、藝術、技藝之間的關節,形成組合式的開發運作,將不同的傳統技藝嵌入產業鏈各個生產環節,從而構成動態的傳統文化產業系統,推動傳統文化的共同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對于團隊的管理亦應借鑒現代理念,特別是對于文化創意人才而言,有效的人才資源管理和開發是關鍵。在創作、創新環節,充分尊重人才的創造性,積極激發、引導創意人才在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創新革新;而在文化產品市場開發、推廣等環節,則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則,采用現代化的商業管理模式和市場運營模式進行產品推廣,以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五)政府的大力支持至關重要
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類,主要依托于人本身的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等為表現手段,是“活”的文化和傳統,同時也是最為脆弱的文化和傳統。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政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一方面,除了立法進行保護,更重要的是能落實到具體的優惠政策、保護政策。特別是對于地方特性明顯的傳統文化,地方政府應能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實施對應的保護意見、發展指示,從而為某一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也是傳統文化實現自身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開發有機融入地方文化建設、經濟建設中,既有利于強化當地的特色文化風貌建設,又有利于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生活。例如,規劃建設專門的主題園區,對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集中的展示和教習,將傳統文化的表演和傳承與旅游、展覽等相關業態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能在更為開放和流動的環境下實現自身的突破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