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論壇論文集
- 高春利
- 3130字
- 2019-10-14 10:25:29
一、傳承——傳統文化的價值源泉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并在適應周圍環境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得到再創造的文化遺產,具有為相關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這種文化遺產是鮮活的而不是靜止的。它是傳統在今天生活中的現實體現,并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形態是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載體是相關的工具、實物和文化空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實踐中傳承的,實踐是能動而有創造性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傳承,傳承是傳統文化價值再生的源泉。
圍繞傳承工作,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了多項保護措施,如從2011年開始,朝陽區陸續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進社會單位等傳承工作,并于2012年與芳草地國際學校教育輔助中心合作建立了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傳承基地,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緊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努力拓寬工作思路,通過“酥雨潤花”“種子培育”“土壤涵養”三大工程,有效地實現了“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校外教育與社團教育”的結合,很好地增進了區域內青少年兒童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節日是廣大民眾生活方式的基本組成部分,具有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特點,幾乎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部分都會體現在節日當中。因此,圍繞節日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另一手段。2015年2月,在區委宣傳部、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共同推動下,北京宮廷補繡、毛猴、風箏、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比華利山市賽邦劇院舉辦的2015“歡樂春節·魅力北京”中國年慶祝活動。我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現場以精美的作品、精湛的工藝、奇巧的設計,非常有效地傳播了北京地域民俗文化,從一個側面將北京的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帶給了美國社會。此次活動吸引了華人華僑、留學生、美國洛杉磯當地居民近2000人參與其中。春分時節,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手朝外街道文化服務中心,主辦了第十屆“春分朝陽”文化節,通過這一深入人心的品牌文化活動,大力宣傳、推廣朝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聚元號”弓箭傳統射藝、點翠、京繡、毛猴、風箏、剪紙、結繩等30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展板、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體驗及展示等內容設置,不僅深受中國百姓的喜愛,還吸引了很多外國友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向市民展示的同時,還可以促使民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交流學習,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使傳承成為傳統文化價值再生的源泉,傳統文化只有實現價值再生,才能最終發揮傳統文化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創意設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燈彩的衍生品“兵馬俑燈籠”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燈彩,又叫花燈,是我國各地普遍流行的裝飾性的傳統手工藝術品。北京燈彩歷史悠久,制作精致,古雅明凈,色澤沉著,燈飾大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北京燈彩形式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宮燈和紗燈,常見的傳統燈彩品類介紹如下。
走馬燈。一種供觀賞的花燈。簡易的走馬燈以細秫秸作架,糊上彩紙,狀如小龕。中有豎柱,柱底扎一釘尖,立于下橫梁卡住的一小塊玻璃上;柱上端張一紙傘,傘下用細鐵絲系四戲劇人物。燃燭直噓其傘,傘轉則人物亦轉。觸動鐵絲的機關,畫面上人物的身、首、手、肢就會活動。從燈的正面可以觀人,從背面白紙可以看剪影。走馬燈有多角形、四方形、六面形、八楞形、十二面等;花樣很多,有魚龍變化、萬馬奔騰、貍貓撲鼠等。
宮燈。是最具北京特色的燈彩之一。顧名思義,“宮”,即指宮廷。昔時宮廷里選用的燈,人們稱其為“宮燈”。宮燈長期為宮廷所用,除了實用功能外,還要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之高貴和奢華。其造型程式化,多是八角形、六角形、四角形、圓形、橢圓形、銀錠形、套環形、亭臺形等。燈畫內容有福字、壽字、雙喜、萬壽無疆、寶珠以及“吉祥如意”“龍鳳呈祥”等燈。
紅慶燈。是紅色的紗燈,上部和下部都飾以金色的如意云紋圖案,下端飾以金色的流蘇,美觀大方,是逢年過節或喜慶時布置環境所不可或缺的工藝品。它的規格可以根據建筑、環境等具體情況而定。首都宏偉的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八盞大紅紗燈,每盞直徑為7.6市尺,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紗燈。彩色紗燈是將白紗染成黃、藍、粉紅、綠等色,再在紗燈上彩繪花鳥、山水,色彩鮮艷。
龍燈。《舊京風俗志》(稿本)載:“又有龍燈者,用紙粘香頭聯成兩串,首尾用紙糊成龍頭龍尾之形,以數人舉之,遠視則蜿蜒活動頗似龍形。”《清稗類鈔》載:“十五日為燈節,夜懸各燈,或如鳥獸,或如花果,悉以白紗制之,上加彩繪。有一燈為龍形,約長十五尺,支以十竿,太監十九執之,又一監在前執一燈球,取龍珠之意。各處音樂齊奏,燈光月色,交相輝映,并放花炮。”《百戲竹枝詞·龍燈斗》述:“以竹篾為之,外覆以紗,蜿蜒之勢,亦復可觀。屈曲隨人匹練斜,春燈影里動金蛇。燭龍神物傳山海,浪說紅云露爪牙。”
氣死風燈。由于風吹不滅,俗稱“氣死風燈”,簡稱“氣風燈”。即如今節慶時大多喜歡懸掛的橢圓或圓形紅燈,典型的節慶點綴物。有人為圖吉利,稱為“乞賜封燈”。昔時是用生長三年的竹子劈削成篾條,扎成橢圓形,大多裱上紗絹或用紅色桐油紙糊成,半透明,上下飾以綠荷葉邊,燈肚飾以鮮紅或金色“鴻禧”字樣。舊時,大宅門在節日期間將它掛在街門兩旁,上書姓氏“堂號”,如“一善堂國王”“積善堂奎”等。
吉利燈。因蒺藜與吉利諧音,所以按照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茍子的形狀,以紅紙糊成多角形的燈,角與角之間作成綠地,鑲一彩色玻璃泡,點起來五光十色。
小年燈。可用手提的燈,用細鐵絲桅出諸如動物的相同規格的外輪廓形狀,兩個外輪廓之間用幾根短直鐵絲橫向焊接上,裱糊絹后彩繪即成。
動物象形燈。最常見的是羊燈、獅燈、兔燈、叭狗燈、象燈,以竹皮兒、秫秸作骨架,上糊彩紙,下端均有四方底架,裝上四個泥輪子,用細繩牽著可以行走,背上有洞,腹內燃燭,借燭力頭部能上下顫動,故有“羊燈一點頭”之俗諺。
走絲燈。走馬燈的變種,燈作多角形,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不等,每面畫上各色戲出,如《打漁殺家》《三娘教子》及《八大錘》等武戲;或畫面為成語故事,如“畫龍點睛”“守株待兔”等;也有畫俏皮話兒(歇后語)的,如“老虎拉碾子——不聽這一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還有畫時事新聞的,如“捉拿康小小兒”“麻姑子做壽”等。做工精巧,畫工纖細。內張紙傘,下燃紅燭,紙傘的桿上縛扎著許多馬尾(野)兒,焰騰傘轉,帶動馬尾兒,有條不紊地撥動每個畫面上的鐵絲機關,畫面上的人物便隨之舞起來,極為有趣。
油紙肖形燈。以竹皮兒扎架,糊以彩色油紙,巧做各式帶有吉祥含義的象形燈。如龍睛魚燈、綠蟈蟈燈、喜鵲登梅燈、狀元騎馬燈、帶蔓兒的西瓜燈、帶花的桃子燈、帶葉的石榴燈等。內明以燭,可懸可提。
春燈。僅供觀賞,不能燃燭的燈品,實際上僅是一種民間手工藝品。燈分大、中、小三種,外殼以薄柳木煨成扁圓形;狀如一層籠屜;其正面貼以厚紙,上繪戲曲故事。如《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類,其畫風格與楊柳青年畫相似。背面糊高麗紙,內貯細沙,有弦有斗,并有個粗鐵鈴鐺。略能動,細沙流下鈴鐺響,人物便頭擺臂搖,揮動兵器,仿佛廝殺狀,妙趣橫生。
花果燈有帶花燈、梔子燈、牡丹燈、葡萄燈、西瓜燈、柿子燈、蟠桃燈等。
百族燈有梅鹿燈、仙鶴燈、飛龍燈、彩鳳燈、金魚燈、鯉魚燈、青蛙燈等。
現在,北京紗燈的主要品種有紅慶燈、彩紗燈、道具燈、民用燈等,其中,紅慶燈和彩紗燈是逢年過節或喜慶布置環境不可或缺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