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樹更長久地生長
我覺得,從前的木匠和今后的木匠會在選擇木料上出現決定性的差別。宮殿木匠的口訣中有:“建造堂塔的用材,不是買木料而是去買一座山。”
飛鳥時代和白鳳時代的宮殿木匠,在建造寺廟的時候都是由棟梁親自到山里去選材。口訣中還有:“木料要按照它實際生長的方向使用。”長在山南面的樹雖然細但是很堅硬,而北面的雖然粗大但是軟弱,通常背陰處生長起來的樹木比較弱,因此,樹木的性格也是各自不同的。通常,到了山里,我們會一邊走走看看,一邊在心里合計,這棵樹這種情況應該用在哪兒,那棵樹向右擰著所以要找一棵向左擰著的一起用。這是作為棟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做成柱子的扁柏

西岡常一在藥師寺工地現場
現在這個工作已經基本交由木材公司代為完成,你只需要告訴他們你想要的木料的尺寸就可以了。根據木頭的材質而適當地使用它們已經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容易了。如果你的眼睛能分辨出木頭的性質,你就能判斷它是什么樣的木頭。現在有這個眼力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這么重要的環節已經被細化了,都是因為大家想更方便更快捷。想又快又好地完成一項工作并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只求快捷而不講究具體情況,就會出現弊害了。
木材的制造技術在今天已經相當進步了,即便是歪歪扭扭的樹材也能被加工成很直很順溜的木料。如果是在過去,想讓木料變得筆直,首先得好好識別是什么樹材才行。現在的木匠比起我們那個年代要難做多了。因為,加工木料的人在制材的過程中已經把樹材的癖性都掩蓋掉了,要想從木料上看出原樹材的癖性那得需要多么厲害的眼力呀。
為了了解木頭的性格,需要進山里去觀察樹木。但是現在為了不讓某一根木頭的性格太過突出,都改用合成板材了。這樣從表面上就更看不出來某一棵具體的樹的癖性了。樹木原本擁有的癖性和個性都被抹殺掉了。
但是,這些癖性和個性其實沒什么不好,只是使用方法的問題而已。使用有個性的木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用好了,那它可是非常好的材料。這一點就跟用人一樣。越是有個性的,生命力也是越頑強的;相反的,沒什么個性又溫順的樹木,生命力也會很弱,耐用年數也不會長久。
對于宮殿木匠而言,能夠看透木料的個性,同時還能有效地使用它們,那就意味著能讓你所建造的寺廟既牢固又持久。如果忽視了樹材的個性,讓所有的木料都均等化,從表面上看也許會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木匠們也確實不需要具備能看出樹木個性的能力,也不需要這方面的訓練,那估計就連才入行的沒有經驗的木匠也能馬上進入工作狀態。但是,身為手藝人,本來就是要求手既要巧又要快。他們在長年的勞作中培養出了這種能力,鍛煉出了這個本領。現在的人卻要求更快的效率,甚至要求連活動房屋都能接受,只要快就行。這樣一來,從前使用手工工具的各個工種都要改用機械化來完成了,而機器的進步也會隨著競爭的激烈而越來越快。木料的癖性早就不再被重視了。將那些還沒干透的木料在精密機器上進行削整,它們很快就會收縮。剛加工完的看上去筆直的木料不久就會彎曲。即使是這樣,他們也說沒問題。
挑選材料的人會提出,只用好用的和好看的,那些扭曲的、有個性的都不要,因為他們不知道怎么用那些有個性的。這樣一來那些真正好用的、有個性的木料也就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少了。他們認為“不好用”的木料都被認為是沒用的而被扔掉,照這種做法下去的話,有多少資源也不會夠用的。木匠們慢慢地不再具有識別木料癖性的能力了,因為沒有這個需要了,也就沒有必要修煉這種能力了。一個靠木頭為生的木匠不懂得木料的癖性,這怎么能行呢?
另外,作為需求方,當然是希望越快越好,越便宜越好。再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預算就能使這個建筑再多保持兩百年之久,但是需求方不愿意再多出那百分之二十的費用。能不能多維持兩百年,好像跟他沒多大關系。如果挑選上千年的樹材來建造一個建筑的話,那么建出來的房子也一定能保持一千年。用一百年的樹材就只能維持一百年。但是對于他們來說無所謂。因為人們已經忘記了“長久”與“長生”的意義和重要性。
從前,我祖父那輩人在建造新的寺廟的同時,一定要栽種下新的樹苗。通常情況下,我們蓋的房子至少能維持兩百年吧?而兩百年后,當時種下的樹苗正好長成材了,那樣的話就可以用它們再來建造新的房子。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都有兩三百年這樣的時間概念。但是現在的人們已經沒有這種時間的觀念了。他們只顧眼前的事物,什么都是越快越好。從前講的是“關注自然、關注森林”,有規律地利用森林,有規律地維護森林,有規律地栽培樹種,就會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樹的資源不同于鐵和石油,挖完了也就沒有了。只要不斷地有人種樹,資源就是取之不盡的。就在不久的從前,我們的先人們還懂得不能肆意地使用資源,要有效地發揮和利用樹材的個性,毫無浪費地使用它們。這樣簡單而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反而很難做到了。
要很好地不浪費地使用樹材。碰到有獨特個性的樹材,只要我們很好地使用它們,它們也一樣會讓建筑牢固而經久耐用。我們正是為了這些才讓傳統的技術繼承下來,讓木匠的口訣沒有失傳。看事物的本質,應該擁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思考。現如今的時代,竟然讓“用過即扔掉”的浪費主義成了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