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創投地圖2作者名: 鄭靈輝 阮聿泓編著本章字數: 4409字更新時間: 2019-02-28 10:08:52
第2章 區塊鏈
2.0 區塊鏈的商業邏輯
區塊鏈不是一項純粹的技術,而是一種思想。說高一點,它不是一種商業形式,不是去建立公司,而是建立社群。所以為什么有人說區塊鏈是一種信仰,極客們愿意癡迷其中?難道是因為財富嗎?五年前代幣沒炒得那么熱的時候,他們就喜歡用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極客們信仰代碼,信仰數學算法,因為它們是公平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區塊鏈技術重塑或重新創造了一種技術性的信仰,讓大家找到一種共識,然后通過介質去承載。
區塊鏈的世界
我覺得現在有三個平行世界——現實世界、互聯網世界和區塊鏈世界。按道理來說,做了好事就應該有價值回報,但現實世界和互聯網世界都不能滿足,但區塊鏈世界卻可以。互聯網世界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區塊鏈世界解決的是價值不對稱的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扶老奶奶過馬路,有可能因此被訛詐一筆,這是一個負資產,所以我們不敢去做好事。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世界里大量存在,是人心渙散,或者是人性變惡了嗎?不是,是機制問題,現實世界的獎勵機制是負的,從而導致做好事反而負了債。
在互聯網世界里,我們將自己的思考、見聞發在了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臺,獲得的也只是贊、評論或口碑,依然沒有貨幣化、證券化。
在區塊鏈世界里,好人有好報是通過通證(Token)的方式體現的,這是一種獎勵機制的設置。這時我們要考慮到用戶的共識是什么,如何實現利益分配,Token如何在產品上流通,人、行為、價值如何串聯起來等。這種機制實質上是一個大社群的底層邏輯。
我們如何定義一個國家的大小?不是看它的面積有多大,而是看它的人口有多少。社群首先是人的概念,一群人在一起,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屬性,比如中國人都是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說中國話,這就是社群。區塊鏈在技術的基礎上,建造了社群,社群將一群有著共識的人聚集起來共同建設社區,而社區里又可以延伸出很多的應用。
大家目前比較關注幣圈,因為財富效應目前都是從幣圈傳出來的,而區塊鏈技術層的應用還沒有那么快,它的算力、技術組合、變化量等,在短時間內都沒有辦法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純粹從賺錢這個角度來講,社群就成為了一個一群人因為賺錢而聚集在一起的組織,這導致了很大的泡沫。但泡沫也有好處,就是讓更多人關注到區塊鏈技術,真正做技術的人可能因此看到曙光,發現自己做的事情不單純是一種理想、情懷,還有價值和回報,而它的弊端就是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者為錢而來。
好的財富效應是通過社群的方式讓主流資本、創業者參與進來。
分布式商業
區塊鏈的思想運用在商業上,就是分布式商業,它體現為個人資產的確權化、個人行為資產化、流通的合約智能化這三個方面。我們一直在呼吁要共贏,但在現實中其實沒有辦法實現,因為主體之間的共識很難達成。沒有共識,現實世界的交易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戲。但區塊鏈世界是一個共贏體系,簡單講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賺錢,共享的背后是共贏機制。
第一,個人資產確權化。我們看商業模式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項目運營的主體是誰,在區塊鏈項目里,項目運營的主體就是用戶、客戶之類的個人。
個人主體的權益包含三個,第一是擁有權,比如在現實中我有一套房子,房產證可以證明房子是我的;第二是使用權,比如我簽了協議租了房子,我擁有房子的使用權;第三是交易權,房子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但作為房子的主體,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參與定價交易。
在區塊鏈項目中有一個重要的創新,就是個人的ID資產可以通過算法被確權。個人賬戶、數據都是被保護的,如果不被保護就不是個人的資產,所以這點創新非常重要,這能保證你的資產能夠在價值網絡中流轉,你能通過行使資產的擁有權、使用權、交易權去獲得收益。
第二,個人行為資產化。互聯網的免費思想影響了我們很多年,導致大家非常浮躁,但在區塊鏈世界里,每個行為都可以被定價,因為每個行為都可以被碎片化。你在區塊鏈世界里每做一件事就會被發一個Token,這些Token本身也可以交易,是有價格的。像最早的挖礦,我哪怕在里面算一個數學題也可以得到獎勵。你做了貢獻就會有回報,這樣你越被激勵,就會愿意貢獻更多。
第三,流通的合約智能化。在貿易流通環節,利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你做的每一個承諾都是定死的,可以增加,但不可篡改,并且自動執行。這解決了現實生活中合同或承諾的推諉,大大降低了信任成本,提高了效率,即使是兩個陌生人也可以相信這個合約的本身。
我相信真正的共享經濟本身就是分布式的,目前的共享經濟只是分布式商業的一個過渡,因為它根本不徹底。
第一,它的信任基于平臺本身,是中心化的。共享應該是每個人在一個共識之下,通過獎勵機制激勵大家做出某種行為,但是現在的共享機制本身由中心的機構來設計,而且有些產品,像共享單車,它的擁有權并不是分布式的,說白了就是平臺化的分時租賃。
第二,我覺得共享只會出現在個別領域,很多東西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做到的,比如共享廚房,我為什么要將我家的廚房共享給一個我無法確定好壞的人?而且共享工具不夠標準化,沒法統一定價。而像滴滴這樣的情況就非常適合共享,因為時間、距離是可量化、標準化的,但它依然逃脫不了平臺中心化。
標準化的前提是能夠量化。律師和專家沒辦法做共享的原因,就是他們的能力沒有標準來量化,簡歷可以造假、長相可以整容、言談舉止與業務能力沒有必然聯系,拿不易評價和定價的東西做共享,效率就會很低。但在區塊鏈世界里,所有東西都是基于數據本身,而數據是天然可以量化的。
比如一個律師,做過多少案子,得到哪些評價,這些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有可量化的影響力指數,這時候再去定價就是合適的。但目前階段區塊鏈技術還不能夠達到這個程度。
從財富角度來看,完全去中心化是無法完全實現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財富一定是集中的。比如記賬是分布式的,三個人都在記賬,但并不代表三個人得到的獎勵是一樣多的。
第二,均分財富是不合理的。當財富分配有落差時才能產生動力,一旦沒有價差、勢能差或財富差的時候,社群本身就沒有動力。
第三,駕馭金錢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不應該讓不具備能力的人掌握過多的財富,否則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可能造成社會混亂。所以區塊鏈領域的創業者要去制定良好的共贏機制,規范人們的行為,激勵他們做更多貢獻、獲得更多獎勵。
區塊鏈的投資
現在許多投資人都來找我聊天,他們關心的主要有兩點:第一,他們希望了解區塊鏈市場;第二,看明白區塊鏈后,要怎么和有限合伙人(LP)溝通,基金如何更合規地進入市場投資,當然他們也希望了解其他的機構怎么運作。
當我們面對一個新事物時,感到恐懼是很正常的,所以不用太過擔心。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三點:第一是多參與;第二是多看白皮書,多和創業者交流;第三是真真正正地用價值投資的理念去關注這件事。
我覺得區塊鏈是一個有門檻的行業,過去這個行業被大量泡沫充斥,而主流投資人和創業者們有一定的行業使命感,他們聰明、認知速度快、執行能力強,再加上有資本支撐,我相信他們的入場能夠讓這個行業更健康一些。
大多數投資人現在不看白皮書,原因很簡單——看不懂。一是因為書中全是概念,二是因為白皮書的撰寫邏輯和商業計劃書(BP)有很大不同。
但我覺得學習區塊鏈最快的方法還是看白皮書,而不是各種書籍資料,或者聽別人講。因為白皮書呈現了項目、算法、估值、團隊,團隊的商業思想、邏輯,還有市場情況,如何運用區塊鏈技術和產品解決一個痛點,等等。
白皮書本身是極客們做的小方案,有天然的門檻,看懂它是個技術活。閱讀白皮書對于投資人而言有一定優勢,但對于大部分散戶來說門檻太高,所以散戶們并不適合參加私募,他們既沒有項目的識別能力又沒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現在市場上90%的項目會垮,最后遭殃的肯定是散戶。
瘋狂最后一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悲傷,甚至帶來一些社會性事件,這是規律。它就像擊鼓傳花一樣,最后一定有一批人來承擔前面價格推高帶來的風險,到時政策一旦一刀切,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沖擊。而如果有更多人能看懂其中的商業邏輯,市場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首先要去定義問題是什么。比如采訪,你們有比較疑惑的問題,而我就是提供答案、產品的人。所以邏輯很簡單,這個事情有多大,能不能做出規模化的市場來,判斷一個賽道是千億元規模、百億元規模,還是處于萌芽期、重構期等,這是我們傳統投資的邏輯,現在也可以用在區塊鏈上,因為它總要解決問題,比如產品怎么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
其實很多項目并不適合結合區塊鏈技術,尤其是偏實體類的,很多體驗需要在現實中進行。比如吃飯,區塊鏈技術只不過能解決大米的溯源問題;再比如一個杯子,它的運輸過程中會摻雜很多人為因素:搬運過程中出現破損,分揀的時候被調換等,這些是物理場景決定的,不是數學算法可以解決的。如果區塊鏈與不適配的項目貿然相加,這就會是個偽命題。
但是那些天然具有數字屬性的項目就很適合結合區塊鏈技術,比如金融、版權、直播、游戲等。拿游戲舉例,首先游戲是天然的社區,大家組隊形成小組織一起去完成任務,這時自主行為就誕生了,大家一起去打怪升級,而升級就是獎勵,在升級過程中不斷交易,比如購買武器、裝備,充值點卡等;其次在游戲里人們能找到共識,一群人一起干一件刺激的事,那種滿足感是現實世界中感受不到的,所以玩游戲會成癮,這是共識的體現。
價值投資在區塊鏈項目上是否依然適用?這是一個選擇題。你是選擇投機,投短期之內最快開花結果的項目,然后把本金翻幾倍快速退出;還是選擇長期參與一個有價值的項目,從資本的角度助推區塊鏈行業的發展。
第一種選擇要看團隊的造勢能力、背景、資源,第二種更專注于行業本質和產品。只要我們堅持價值投資,等好的項目產品開發出來,到時候支撐它價值的就不再是市場情緒,而是實在的運營及財務數據。
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還要弄清楚兩個思維:現貨思維和期貨思維。比如我買了一個杯子十塊錢,這種現貨買賣就是現貨思維;再比如另外一個杯子,如果是奢侈品品牌的就會很值錢,因為人們對它有期望,這就是期貨思維。
品牌就是一種期貨,影響力、粉絲效益、信仰、共識都是期貨,它是虛無縹渺的,你認它,它就有價值,不認它,它就沒有價值。區塊鏈項目現在基本上就是在經營期貨,大家擔心只看到它在漲,卻看不到應用落地,就是因為分不清期貨和現貨,導致無法解釋和阻止這種現象發生。
但期貨再厲害,也要依托于實體,所以我們兩種思維都應該具備。從價值投資角度來講,我們關注到期貨已經大量存在,就要分配一定思維比例在現貨上,回歸本質和產品,看它有沒有產品樣品(DEMO),團隊是否匹配,解決了什么問題,有沒有做驗證,有哪些實在的數據,比如運營數據、財務數據、社區的活躍度、參與人數等的現貨型數據。兩種思維應該先按一定比例分配,再適當調整,非理性的投資和太過謹慎地對待都是不對的。
當這個市場都瘋狂的時候,如果我們保持冷靜,我覺得已經是在先行一步了。
陳菜根 天天抖料創始人,知名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