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是黨繼往開來的時代最強音
◇◇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奮斗目標
恩格斯說:“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足以說明,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的黨。黨的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不僅回答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而且回答了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的問題。在此主題中,不忘初心又是具有統領功能的靈魂主線。不忘初心,方知使命,方能擔當,方得始終。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便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回首崢嶸歲月,重溫入黨誓詞,號召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回顧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初心和使命是無產階級政黨蓬勃發展的精神動力;回顧黨的97年發展史,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初心和使命,我們黨才能在風雨荊棘中不斷前進,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時代在變化,我們前進的基礎更加夯實,但是前進的根本動力不能忘、不能丟,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認清“為了什么人”的問題。
一、“不忘初心”是黨繼往開來的時代最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97年前,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的13名代表,從這里播撒中國革命的火種,從這里開啟跨世紀偉大航程的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97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還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中國共產黨人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無論是充滿戰火硝煙的革命年代,還是蒸蒸日上的改革、建設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成為我們黨繼往開來、勇往直前的時代最強音,“紅船精神”永遠是激勵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激勵我們黨取得偉大成就、實現偉大飛躍的根本動力。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黨97年來的蓬勃發展,靠的是“不忘初心”。在革命年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怕犧牲的精神,永遠銘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上,而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秘訣在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等確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實踐,贏得了人民的信任;新中國成立后,經受過戰火洗禮的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醫治戰爭的創傷,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盡管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中走了不少彎路,但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和黨同心同德,黨的干部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戰爭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是一直延續下來的,使我們國家走出困境,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堅定不移跟黨走,這也與共產黨人不忘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初心分不開,與中國共產黨始終心系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分不開。
當前,我們黨走過了革命洗禮、艱苦創業和繁榮富強等不同凡響的歷程,成長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一代共產黨人在學識、眼界、開拓精神上與前幾代人相比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天然的弱點,就是對建黨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缺乏親身感受,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有的人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影響較大,淡忘了“初心”,乃至部分黨的領導干部隨著權力地位變化,對群眾的感情越來越疏遠,忘了權力從何而來、為誰而執政,喪失了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風貌,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蛀蟲”。而黨的事業的傳承,首先離不開黨的思想、精神和作風這種“初心”的傳承。如果傳承中斷,是非常危險的。只有不忘初心,才能鼓舞全黨記住走過的路,才能開始新的出發。
“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中國共產黨飽經風霜依然保持蓬勃朝氣,歷經坎坷依然得到人民擁護,使積貧積弱的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核心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這在“西方民主模式出現了令人不安的裂縫”的現代世界尤為突出。作為百年大黨,也是名副其實的“使命黨”、責任黨,要想完成時代艱難課題,實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根本上還是依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這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偉大?因為以往的一切學說都是為了解釋世界,只有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改造世界。共產黨人為什么偉大?因為他們是幾代人、幾千萬人為了一個共同的政治理想,即建立一個歷史上從未存在過的能造福于人民的社會制度而前仆后繼地奮斗。正是這種經歷了無數失敗和挫折而不改初衷的奮斗,才成就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事業。
同樣,強烈的宗旨意識,也是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的原動力。鄧小平曾指出,不管白貓黑貓,抓得住老鼠就是好貓。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鄧小平心急如焚,他說,不管用什么辦法,只要能生產出糧食來,不讓我們的農民被餓死,就用。他是在這個背景下講白貓黑貓的,是冒著很大政治風險提出的。他兩次被打倒,第三次復出還是選擇要為人民做事,而不是做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去東北視察,面對當地群眾生活非常困難的情況,他一路上看多講少,最后對遼寧省委負責人說了七個字:“我們對不起人民。”這七個字可以說字字千鈞。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作出這樣沉痛的自省和自責,是前所未有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心系人民、執政為民,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十八大以來,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等實現為人民幸福“兜底”。
“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再回首是為了再出發、再奮斗、再輝煌,不忘初心是為了繼續前行。接續97年的光榮歷史與精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軒昂奮發,帶領我們走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黨的十九大擘畫的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展開了一幅宏偉的春天般的美好畫卷,這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積極行動起來,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斗,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同心共筑中國夢。
二、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對于一個政黨來說,堅持什么樣的立場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也是關系這個政黨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這一關鍵詞貫穿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從多方面強調了堅持人民立場的重要性、必要性。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從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屬性來看,堅持人民立場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除了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從本質上來說,黨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黨的立場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也是完全統一的。堅持人民立場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具體體現為三個層面:
一是科學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新概括。《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運動本質特征的科學揭示,是否“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檢驗和區別真假社會主義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根本性質,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把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強調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邁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鮮明地表達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社會主義根本立場和原則。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和價值所在。
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應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機蓬勃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創造。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試金石。唯物史觀確立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強調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更加充分和徹底。堅持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本色,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為人民造福。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包含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發展動力的科學回答和闡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盡管新世紀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知識化信息化影響巨大,但是人民創造歷史的客觀規律沒有變,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人民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是我們國家前途命運的決定力量。只有始終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主義立場和觀點,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代表人民,以人民為中心,我們黨才能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這就是說,是不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我國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生產力欠發達和人口眾多是最基本的國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人民立場的重要論述堅持了人民主體地位的社會主義根本性質,從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經驗和理論邏輯的統一上,深刻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規律。
從我們黨走過的97年歷程來看,堅持人民立場、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不斷勝利的根本保證。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為造福了人民。”“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堅持人民立場、代表人民利益,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各項巨大成就的力量源泉。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論所處的歷史方位、所擔負的歷史任務發生怎樣的變化,但堅持人民立場這一根本原則始終沒有變。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始終堅持了人民立場,始終把人民作為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體,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黨的事業、國家的事業與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有機統一在一起。沒有人民,也就沒有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成功。
1945年7月,黃炎培等國民參政員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誠懇地問黃老:您來延安考察了幾天,都有什么感想?黃炎培坦言,“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2]如何擺脫歷史周期率,這是毛澤東在革命即將取得成功后所考慮的。他在回答周期率問題時堅定地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實際上,早在延安整風的時候,毛澤東就號召全黨讀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誡全黨防止腐敗,防止腐化墮落。1949年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3]正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據,始終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奮斗,才領導中國革命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新方位來看,堅持人民立場從根本上回答了黨和人民的關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邁向新階段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如何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立場作為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具體說來,在新時代堅持人民立場,就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是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時時為人民著想,處處為人民謀利,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推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二是必須始終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人們奮斗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馬克思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堅持人民立場是一個以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為具體內容的實踐過程,只有使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實現和維護,人民立場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們強調堅持人民立場,關鍵是要真正做到從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民者,國之根也。”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決不允許在群眾面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決不允許當官做老爺、漠視群眾疾苦,更不允許欺壓群眾、損害和侵占群眾利益”,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具體要求。
四是必須堅持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堅持人民立場就必須把為人民創造幸福作為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努力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五是必須從人民群眾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方面,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面,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也是脫離群眾。特別是在黨長期執政的條件和環境下,如果手中的權力使用不當,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特別是腐敗這一最大威脅就極易發生。這種現象的嚴重后果,已經被歷史和現實的許多慘痛教訓所證明。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每時每刻都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應對和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可能從老祖宗那里找到現成答案,必須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到條件艱苦、情況復雜、矛盾突出的地方解決問題,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要深入群眾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勇于拜人民群眾為師,同時又要善于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總結提煉經驗,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向全人類宣布:共產黨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謀利益求幸福,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共產黨沒有自己任何的私利。中國共產黨把這種“謀利益求幸福”的思想主張,叫做黨的根本宗旨,即毛澤東所概括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要為人民做事的。他明確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這既重申了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又道出了新形勢下共產黨人必須永葆的政治情懷。具體說來,必須清楚認識權力是人民給的,黨的根基和力量在于人民,權力必須為民所用。
必須清楚認識權力是人民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延安時期,美國記者曾問毛澤東:“你們辦事,是誰給的權力?”毛澤東回答:“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地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公仆與主人、代表與被代表、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不是其他任何關系。這種服務是應盡的責任,黨的干部應該時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盡不到責任,人民就會把權力收回。看黨員干部是不是牢固地堅持了黨的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當前,人民群眾自身利益格局的分化比較明顯,踐行黨的宗旨的著力點,就要看黨員干部能不能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和維護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利益;必須著力回應人民群眾的利益關切,以更大的政治勇氣、政治智慧、政治藝術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推進改革發展的同時努力遏制利益分化的趨勢,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必須始終堅持黨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黨的宗旨意識源于對人民主體和主人地位的認知與自覺。黨群關系的密切程度,始終都是黨的宗旨意識強弱的根本標志。執政以前,在殘酷的革命戰爭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中,黨一旦離開群眾,就無法生存;執政之后,黨掌握了巨大的公共權力和豐富的可支配資源,這一方面有助于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也可能讓“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個別黨員干部有了追求個人享樂的條件,特別是領導干部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受官本位意識影響,宗旨意識淡化,漠視群眾利益,做官當老爺,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權力為個人撈取不合理的和非法的私利。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所以,增強宗旨意識,要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
必須時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忘初心,牢記宗旨,防止“社會公仆”變成為“社會主人”,其根本目的正是為了讓人民群眾真正當家作主。執政黨在保持社會公仆本色不變的前提下,怎樣保證讓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呢?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和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讓人民當家作主,這是共產黨執政的一般規律,是增強宗旨意識的根本所在。黨的十九大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新方位,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奮斗目標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莊嚴承諾,既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體現,也突出反映了民生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位置,更是凸顯了我們黨是為人民執政的根本立場。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充滿深情、質樸真誠的話語,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愛民情懷,深深地打動和溫暖了13億多中國人的心。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繼續強調要永遠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并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行了全面部署,從“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到“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從“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烈的宗旨意識和真摯的為民情懷,凸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黨同志作出示范和表率。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我們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我們都要堅決糾正,真正把群眾的痛點、難點作為工作重點,努力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回顧黨的歷史,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我們黨成立之初,就發出了“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的莊嚴誓言,并在隨后的數十載革命實踐中,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等舉措切實將這一誓言變為現實。在黨的七大上,我們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總綱,成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一開始就把保障人民生活當作“頭等大事”,當時開展的“糧食、棉紗、銀元”“三大戰役”,毛澤東稱其意義“不亞于淮海戰役”。改革開放后,我們黨開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漫漫97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可以說,讓全體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貫穿著黨創業、守業、興業的全過程。正是由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形成了與人民群眾融洽的魚水關系、牢固的血肉關系,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獲得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力,才在人民和歷史的選擇中取得領導地位并不斷得以鞏固。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興、因人民而強。只有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獲得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制勝法寶、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下行壓力下各項民生指標逆勢上揚,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這印證著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的執政理念,兌現了“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堅定承諾,彰顯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追求。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發生變化。人民群眾的需求、期盼、向往在哪里,當前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在哪里,是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弄明白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里的“十個更”,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滿懷深厚真摯的感情,體察人民的安危冷暖,傾聽人民的呼聲,回應人民的期待,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就當下而言,就是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對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總而言之,“不忘初心”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主題,是十九大報告的政治亮色和政治底色,是貫穿十九大報告始終的一條主線。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結尾落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十九大所有的思想觀點、所有的安排部署、所有的政策舉措,都是不忘初心的具體化。十九大強調“不忘初心”,就是要昭告世人:我們黨將永遠保持建黨時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雖然我們黨已屆百年,但黨的事業是常青的,無論我們走得多遠,也不會忘記來時的路,不會忘記為什么出發。當前,我國發展已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我們要適應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一步步實現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