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君康熙為什么也是六下江南
巡游,似乎總是與昏君相關聯的,熱衷于巡游的帝王也似乎總是沒什么好結果。秦始皇巡游而死在了沙丘,導致長子扶蘇冤死,趙高陰謀奪權,秦二世而亡;漢武帝幾次出行,總是被冠以好大喜功、迷信神仙的罪名;更不用說隋煬帝,為巡游而造了條河,最后在最愛的江都被人殺掉,身死國滅。而康熙是個有名的賢君好皇帝,他為什么六次去了江南呢?
康熙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經過順治一朝的建設,基本確定了統治,但是還有許多遺留問題,包括邊疆糾紛、藩亂、明朝遺部叛亂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康熙一朝解決的。清王朝經過這61年,統治秩序完全穩定,呈現了一派盛世局面。

康熙游長江
康熙皇帝作為這一局面的締造者,可謂居功甚偉。他一生勵精圖治,為百姓著想,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好皇帝。而他卻也熱衷巡游,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下江南,這個巡游的頻率絕不算低。按理說,南方多明秀山水和妙麗佳人,以往的皇帝去南方都是為了游山玩水和尋訪美人,可是康熙作為一個以勤政愛民而著稱的皇帝頻繁南巡,就很奇怪了。
其實,巡游不一定只是游山玩水,在政治及經濟上都各有作用。康熙時候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如此,巡游也是很有必要的。

康熙朝服像
他作為滿清入關以后的第二個皇帝,在位的前幾年民間仍有許多反清復明的團體在活動,清朝的統治仍不是很穩定。而明朝余黨的主要活動范圍是在南方,尤以江浙一帶為盛。老百姓如果天天聽到的都是前朝悲聲,當然也會心系前朝;而如果見到了當朝皇帝的天威,就會敬畏而依附。康熙親自到南方去,自然會起到安撫民心的作用,對于穩定統治秩序是很有益的。
除此之外,尤其在他統治的中后期,南巡更重要的是經濟方面的督促作用。在削平三藩、消滅準噶爾、對俄作戰、統一臺灣等一系列軍事活動之后,社會經濟亟待恢復發展,本來就不甚穩定的民心也要通過發展經濟來安定。而發展經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對黃河和漕運的治理及疏通。康熙南巡,對于治理黃河水患和疏通運河起到了直接而關鍵的作用。

康熙南巡圖·康熙出京城
黃河是母親河,卻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她的一次次改道迫使大批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人們在不斷治河,卻不斷引來更大的潰堤與決口。明朝一直到康熙時,黃河從河南開封南下,經徐州、宿遷奪淮河河道入海,大量的泥沙把河床墊高,黃河、淮河加上運河的水倒灌,洪澤湖不斷變大,高高的河床更是經常為害。康熙初年有好幾次大的決口,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受災嚴重。黃河的問題不僅僅會淹沒田地城鎮,而且黃河與運河在蘇北的清河縣相交,黃河出現問題就會堵塞運河漕運的通道,使得漕運不暢。清朝的首都在北京,而這個時候江南已經成為絕對的經濟重心、富庶之地,錢糧都是通過運河輸往京城,漕運不暢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這個問題一直影響著康熙,使他坐立不安,下決心要根治。
他曾先后任命幾個人主持治理黃河的工程,效果不一,又總是有人借此爭權奪利。于是康熙親自南巡,到現場督察治河進行的情況。當時,淮安是黃、淮、運三水交匯之地,這一地區對治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康熙每次南巡都要在淮安停留,察看指導治河。
他的六次南巡,前兩次去察看了黃河水勢,了解實際情況,思考治理形勢,提出要疏泄黃河下游積水的構思,但是實際施行情況不是很好。到第三次,他總結經驗教訓,親自進行了測量規劃,提出了新的治河方略。康熙九年(1670年),他任命了一個新的治河總督張鵬翮,按照新的規劃治理黃河,第四次、第五次南巡都是為了考察治理工作的進展,最后一次又進行了總結和善后的工作。經過幾十年無數人的努力,黃河終于不再經常為害,漕運也暢通無阻了。
另外,他在南巡的時候也會注意體察民情、教化百姓,很是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江南是文化圣地,才子能臣輩出,康熙在江浙一帶曾直接選拔皇宮書寫人員,而且自己也會在故人府第或山水勝地題寫匾額,對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可以說,康熙還是在勤懇地為國為民服務,南巡也主要是為了治河通漕。不過,哪有人不愛嬌俏江山,他的老祖宗完顏亮就是因為對那“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地直流口水才立下“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豪言,他大概也想要去看看那明媚的山水吧。至于有關美人的風流韻事,可就難說了。不過康熙到底沒有和他孫子乾隆一樣在江南搞得不清不楚,他還是個更關心政事的好皇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