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順治為帝,撿個便宜”
清朝的皇帝中,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個是在關外建立政權,領導滿軍攻擊明王朝,并沒有真正推翻明王朝,承繼大統之位;而進入北京城,成為真正的中原之主的帝王,是順治帝福臨。他是清王朝第一個幼年即位的皇帝,以一個娃娃之身怎么能登上皇位呢?民間有諺語說“順治為帝,撿個便宜”,他真是撿了個便宜才坐上皇帝寶座的嗎?
皇太極有勇有謀,繼承努爾哈赤的衣缽與明朝為敵,改元大清,定都盛京,進一步擴大了實力,成為明朝最有力的對手。可是,皇太極未能得享天年,在做了皇帝八年后猝死于盛京的皇宮中,沒有留下任何遺言與囑托。這樣一來,關于王位的繼承問題,在清廷內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

順治像
當時還在打天下階段,手握重兵、位高權重的親王貝勒頗有幾位,都是戰功赫赫,又血緣親近的人:皇太極的哥哥和碩禮烈親王代善,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穎郡王阿達禮和豫親王多鐸,皇太極的表弟鄭親王濟爾哈朗,還有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其中,代善年紀已大,而且老奸巨猾,并無意做皇帝;濟爾哈朗血緣稍遠,也不愿卷入帝位之爭,但是他們對于繼承人的選定起著重要作用。阿達禮、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兄弟,統領兩白旗,他們沒有多爾袞戰功高、才能卓著。所以,主要的皇位競爭者就剩下兩位:豪格和多爾袞。
豪格有兩黃旗支持,而且正當青壯年,也帶領軍隊南征北戰,即位最名正言順;而多爾袞有兩白旗支持,作為努爾哈赤的幼子,也受到兄長皇太極的重用,能力與影響力都很大。同時,后宮的后妃也部分影響了皇位繼承人的選擇,莊妃有幼子福臨,她是皇太極最寵的一位妃子。圖爾格、索尼等大臣們本來考慮的是,立豪格為帝、福臨為太子,但是兩白旗親王大臣強烈反對立豪格為帝,局面十分復雜,兩派無法達成一致,陷入僵持階段。
不久,議政王大臣會議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前期的權力機關,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這個時候,經過前期的較量,大臣們已不再明確說支持豪格繼承大統,只說要求立先帝之子,反對兄終弟及。這樣一來,多爾袞就沒有了機會。代善與濟爾哈朗提出:“豪格是先帝長子,在戰爭中立功很多,他最應該繼承大統?!钡沁@遭到兩白旗的激烈反對,孝端皇后與莊妃也明確反對立豪格,她們表示應該立嫡子。武英郡王阿濟格和多鐸則表示擁立多爾袞為帝,多爾袞機敏沉穩,覺得自己沒有把握,便把他們喝退。多鐸跳出來道:“你不當皇帝,那我來當!”多爾袞斥道:“你年少無知,別亂說話!”多鐸還不罷休,說:“我年少無知,那就應該立代善,他可是年長老成了吧?”代善一直不愿多爾袞即位,見多鐸這么說,便道:“唉,我年老體弱,不能擔負這重任了。無論怎樣,還是應該立先帝之子呀。”兩黃旗親王和大臣本來就反對多爾袞,這時候紛紛明確表示一定要立皇子,不可兄終弟及。多鐸一時沒了主意,卻還是氣勢洶洶,眼看兩黃旗和兩白旗就要兵戎相見了。
多爾袞一看形勢不妙,也就放棄了自己做皇帝的想法;豪格則由于兩宮以立嫡子之名的反對,很難再被擁立了。多爾袞到底狡猾,情急之下他給自己找了個退路,也給大家拋出了一個折中之策:立皇太極幼子福臨。這樣,既立了皇子,又是嫡子,合了兩宮的意,同時使兩黃旗和兩白旗的矛盾緩和,自己也能攝政,掌握大權。親王大臣對這個提議都挑不出什么問題,豪格雖不樂,卻也沒有別的辦法。一場錯綜復雜的矛盾,就以福臨登上帝位而解決了,順治帝就這樣當上了皇帝。
關于這個結果,野史里也有記載說莊妃與多爾袞年紀相仿,童年時又經常相見,本來就有曖昧。莊妃為了能使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與多爾袞達成協議,用一些特殊方式要求多爾袞支持立福臨為帝。莊妃聰明智慧,她的一些決策對之后大清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她在這個時候利用私情達到目的,也是有可能的。后來也有傳說說她下嫁多爾袞,這就是個歷史疑案了。而多爾袞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在努爾哈赤去世時假傳旨意令多爾袞即位,結果被迫殉葬,多爾袞是否會通過與嫂嫂結合而解這個心頭之恨呢?
順治就這樣在多方利益爭奪的縫隙中勝出,成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多爾袞最終沒有成為皇帝,雖然曾權傾朝野,死后卻被順治要回了債。這一場歷史的斗爭沒有刀光劍影,卻也驚心動魄。只可惜多爾袞始終距皇位一步之遙,那一步卻是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