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何一家姑侄三女都娶
在清宮戲中常提到“滿漢不得通婚”,“皇室子女必須接受皇帝指婚”等一系列大清祖制律例。由此,常常上演一出出棒打鴛鴦的愛恨情仇。其實,在清代歷史上,政治聯姻也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這種聯姻活動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家族間通婚的含義,而成為統治者壯大力量,鞏固自身勢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清朝開國之前,努爾哈赤就充分利用聯姻壯大自己的力量,而皇太極時期更是將政治聯姻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這也就有了后來他連娶姑侄三女之說。這姑侄三女在清朝歷史上都是響當當的人物。姑姑孝端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是大清第一位生前被立為皇后者,居中宮,享“椒房之尊”;二侄女為永福宮莊妃,即后來的那位一生經歷四朝,輔佐三位帝王,更被稱為“后宮第一謀士”的孝莊;另一個侄女是居于關雎宮的宸妃——海蘭珠,被封為“東宮大福晉”,地位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據傳是皇太極的最愛。

博爾濟吉特氏
這三個人同屬蒙古科爾沁部。提到蒙古科爾沁部,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部落,它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為領主的部落集團,被稱為擁有高貴血統的部落。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科爾沁部正與察哈爾部爭雄。考慮到為避免受到女真建州首領努爾哈赤的強大威脅,科爾沁部決定與勢力較強的葉赫、烏拉部結盟,一起向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史稱“九部聯軍伐滿洲”。但努爾哈赤也是身經百戰,臨危不懼,在古勒山一戰,大破九部聯軍。
戰敗后,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科爾沁部決定撤兵請盟,聯姻結好。想聯姻必須拿出誠意來,于是在萬歷四十年(1612年)正月,科爾沁蒙古貝勒明安不惜與其女先許之婿悔婚,而將女兒嫁給努爾哈赤。當然,努爾哈赤也知道,聯姻得到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往往比戰爭繳獲的戰利品要劃算得多,于是欣然接受,并隆重迎娶了這個日后維系自己與盟友之間良好關系的女子。自此開始了有清一代滿蒙之間的姻親關系,科爾沁部與后金的關系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在以后的歲月,皇太極起兵征明,攻打大凌河,科爾沁部更是立下赫赫戰功。滿蒙軍事聯盟不斷加強,而與此相伴隨的是滿蒙貴族更為頻繁地締結婚約。

皇太極
科爾沁部左翼首領、明安貝勒之兄莽古思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將女兒嫁與皇太極為妻,這就是皇太極的中宮皇后孝端文皇后。孝端文皇后為人謹慎、大度,極受皇太極尊重。但她生育三女并無一子。無論是從皇太極將來的事業繼承還是為了博爾濟吉特家族利益著想,孝端文皇后必須主動做點什么。考慮過后,她決定將自己的親侄女——布木布泰(即大玉兒)從科爾沁招來,把她嫁給皇太極。也許是天命所致,直到皇太極稱帝前,大玉兒也沒有生一子。
科爾沁最不缺的就是美女了,為了皇太極的基業,布木布泰也開始給皇太極物色人選。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十月,布木布泰把姐姐海蘭珠引薦給皇太極。這個海蘭珠不但長得和布木布泰一樣漂亮,而且又比妹妹多了一種成熟女人的韻味,受到皇太極極大的寵愛。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莽古思一門姑姑侄女三人同嫁一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