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宗妥懽帖睦爾的身世之謎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是元朝的最后一個皇帝,而宋恭帝趙顯是南宋的末代君主,這兩個人既非同族,也不在同一個時代,然而,無論是在民間還是文獻典籍中,都流傳著一種說法:元惠宗是宋恭帝的兒子。若真如此,蒙古人從宋人手中搶走的江山,又在不知不覺中回到了宋人的手中。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據傳某一天,明成祖朱棣在宮中觀賞歷代帝王的畫像,整個掃視了一遍之后,他忍不住自言自語道:“為什么元順帝看起來不像元代其他皇帝,而長得像宋代皇帝呢?”這句話,引起了人們對元惠宗妥懽帖睦爾身世的猜疑。
關于元惠宗的身世,目前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是宋恭帝的兒子,而另一種則認為他并沒有趙氏血統,而且兩種說法都各有根據。
最早提出元惠宗妥懽帖睦爾為宋恭帝之子的,是朱棣朝中的一位名叫袁忠徹的大臣,他在《符臺外集》中詳細地講述了元順帝的身世。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南宋滅亡,謝太皇太后攜5歲的宋恭帝投降,之后便被元軍押去見忽必烈。忽必烈見他年紀尚小,沒有殺他,還封他為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
趙顯8歲那年,元軍俘虜了文天祥,文天祥一心忠于宋朝,不愿投降。忽必烈念他忠于舊主,想要招降他并為己所用,于是派趙顯前往勸降,無果。后文天祥被害,趙顯依舊是瀛國公。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宋恭帝被遷居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石別蘇克),在那里他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當他長到18歲時,忽必烈擔心留著他會成為后患,于是起了殺心。宋恭帝得知這個消息后,為了保命,就主動請求脫離塵世,永世為僧。如此一來,用不著殺人便可除去后患,元世祖當然樂意,于是在同年十二月,宋恭帝趙顯被遣送入吐蕃,學習佛法,人稱其為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從此,趙顯長期居住于西藏薩迦大寺,終日與經文佛法為伴,潛心學習藏文。苦讀多年后,趙顯通曉了藏文,成為了佛門學問僧,并最終成為了薩迦大寺的總主持。他還從事佛經翻譯,譯成《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經文。
民間傳說,有一次元朝皇族趙王無意間經過寺院,見趙顯年老孤單,非常可憐,因此留下一回族女子與他為伴。后來這回女生下一子,正巧明宗經過,因十分喜愛這個嬰兒,便要去作養子,取名為妥懽帖睦爾,他就是日后的元順帝。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元末隱士權衡在《庚申外史》中最早記載了這件事:“國初,宋江南歸附時,瀛國公幼君也。入都,自愿為僧白塔寺中,號合尊法師。已而奉詔居甘州山寺。有趙王者,因嘻游至其寺,憐國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與之。延佑七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適自北方來,見其寺上有龍紋五彩氣,即物色得知之,乃瀛國公所居室也。因問:‘子之所居,得無有重寶乎?’瀛國公曰:‘無有。’因問之,則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為子,并其母載以歸。”在元代,僧人娶妻較為普遍,因此宋恭帝出家為僧后依然娶妻生子并非沒有可能。另外,在《西湖游覽志余》、《皇明文衡》、《宋稗類鈔》、錢謙益的《牧齋初學集》、全祖望的《鮚椅亭集外編》、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萬斯同的《庚申君遺事》、王國維的《觀堂集林》等書,均對這種說法持肯定態度。
在《佛祖通載》中也有關于此事的記載:“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元人待南宋,較金人為優。少帝入元,歷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世。其降元之歲為至元十三年,年六歲。至元十九年徙居上都,年始十二;二十五年前往吐蕃學習佛法,年齡十八,而至治三年賜死時,年五十三。而順帝出生則在三年之前。元人不忌之于在大都之時,而忌之于入吐蕃為僧之后;又不忌之于少壯之時,而忌之于衰老之后,此事均非人情。按事理而論,應當為明宗取走順帝母子之后,又殺恭帝滅口。”
明宗帶走妥懽帖睦爾之后沒多久,趙顯因寫了一首懷念故國的詩,不久便被賜死。
除了上面的故事能說明妥懽帖睦爾是宋恭帝的兒子外,《元史》上也有相關記載。元明宗離奇死亡后,文宗即位,并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并放出消息說明宗還未當皇帝以前,就一直否認妥懽帖睦爾是自己親生的。而且,假使妥懽帖睦爾真的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也許文宗會將其殺頭而不是流放。
不過,對于元惠宗是宋恭帝兒子的這種說法,也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文宗之所以散布妥懽帖睦爾并非明宗親生這樣的謠言,就是為了要傳位給兒子,并以順帝至元六年(1269年)的一紙詔書中的話為證:“私圖傳子,乃構流言,嫁禍八不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并認為一些人之所以認定元惠宗是宋恭帝趙顯的兒子,其實是面對亡國后的一種不甘心又無可奈何的情緒在作怪,是一種尋求自我安慰的方式。
那么,元惠宗到底是不是宋恭帝的兒子?到目前為止,無論哪種說法都找不到確鑿的證據,所以我們只能等待進一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