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元朝一百年
- 諸葛文編著
- 1352字
- 2019-03-15 14:01:01
元世宗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的事件始末
中國歷代的國號,多與這個朝代的開國皇帝有淵源,如周天子崛起于“周”這個地方,所以他后來定國號為“周”;劉邦定國號為“漢”,是因為他曾經(jīng)被天下盟主項羽封為“漢王”;曹操的兒子稱帝,國號“魏”,是因為曹操曾做過“魏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jīng)領(lǐng)過周朝“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一職,因此建國后定國號為“宋”……但是,忽必烈在定元朝的國號時,并沒有沿襲這些方式,而是另辟蹊徑。

忽必烈站立圖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內(nèi)爭外斗之后,終于在1260年坐上了蒙古大汗的寶座,七年后,忽必烈遷都大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又過了四年,他將他的國家改名為“大元”。
“大元”的國號出自儒家經(jīng)典《易經(jīng)》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對廣闊無垠、無始無終的浩大宇宙的贊嘆。不過,這大氣磅礴的兩個字當(dāng)然不是忽必烈想出來的,雖然他很熱愛漢文化,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對于漢文化,他還沒有熟練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大元”這個國號的提出,其實是來自飽讀詩書的中原人的建議。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道:“帝在潛邸,思大有為于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xué)之士,問以治道。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其實,還在漠北做藩王的時候,忽必烈就已經(jīng)有“大有為于天下”的抱負,并開始為將來的大業(yè)聚集一些有學(xué)問的人才。他對漢文化特別神往,所以特地延聘了許多漢人到王府來做幕僚,向他們學(xué)習(xí)漢人的文化和制度,這些漢族幕僚中,有一個法名為“子聰”的和尚,也就是后來的劉秉忠,就是他協(xié)助忽必烈改的國號。

元世祖忽必烈
劉秉忠比忽必烈小一歲,他出生時,中國的北方已經(jīng)被遼、金兩朝統(tǒng)治了兩百多年,劉秉忠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金朝的官吏。劉秉忠17歲的時候,當(dāng)了邢臺節(jié)度使府令史。令史這個官很小,職位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辦公室科員,而且是從事文案的科員。然而,劉秉忠從小飽讀詩書,他8歲入學(xué),“日誦數(shù)百頁”,志向遠大,因此不甘于做這份下級文吏的工作,終于辭職到武安山出家為僧了,法名“子聰”。
1247年,三十多歲的和尚子聰游歷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帶),留在云中南堂寺。忽必烈未當(dāng)皇帝時,一次召見海云禪師。海云禪師乃是佛教臨濟宗的領(lǐng)袖,聲望頗高,當(dāng)他路過云中時,聽說劉秉忠博學(xué)多才,就邀他一同前去見忽必烈。劉秉忠天文、地理、律歷、遁甲等無不精通,他雖云游四方,但依舊留心世事,因此,和忽必烈交談起世事來了如指掌。一番交談后,海云禪師南還,劉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邊。忽必烈非常器重他,劉秉忠的滿腹文才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忽必烈之前,大元帝國的君主們都沒有用年號,為此,劉秉忠對忽必烈說新君即位,應(yīng)該頒布歷法。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由劉秉忠?guī)ь^,幾位大臣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呈文說:“元正、朝會、圣節(jié)、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在忽必烈的認可下,改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工作逐步完成了,于是忽必烈正式建國號為“大元”。為此,朝廷還頒下一道詔書,公告天下。
從“大元”這個國號我們可以看得出,忽必烈的志向之高遠。又過了八年,大元的海軍在崖山大敗宋軍,從此,宋朝滅亡,忽必烈終于得到了南宋數(shù)千里的錦繡江山,元朝成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富庶的帝國。
劉秉忠一生的事跡,除了上面說到的主持改國號,還有制朝儀以及主持了元大都的規(guī)劃和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