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妃為何不慕虛榮甘做平民
王珠因何成為后世文人歌詠的對象?曾貴為皇妃的她不慕榮華,甘愿出宮嫁為民婦,追求最真摯的愛情,確乎超凡脫俗之舉,在唐代甚至在古代的美女史上,也確屬于一個傳奇女子。寧可失去富貴,也不愿失去自由。可見生活的快樂歸根結(jié)底是心靈的快樂,是心靜如水的境界。
自古紅顏多薄命。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造就了兩百多個公認的皇帝,也產(chǎn)生了至少幾十萬名后宮嬪妃。這些國色天香的美貌女子,除少數(shù)能得到皇帝恩寵,從而改變命運外,多數(shù)妃子命運不濟,如寂寞深宮花,在清風中作著無盡的怨尤,最終無不委身于泥土,化為一縷香魂,隨風而逝。因為在那個君權(quán)與夫權(quán)并重的時代,她們無權(quán)決定自己的選擇,更無權(quán)決定自己的命運,她們只有聽憑命運之手,把她們舉得或高或低。

唐宮女
但有一個后妃卻恰恰相反,那個女子就是唐德宗的王貴妃。甚至代替了皇后的位置但卻不慕榮華,最后終得出宮嫁與心上人的傳奇女子——王珠,一個名字遠沒有其本身具有魅力的絕色女子。
關(guān)于王珠是怎樣進宮的,史書上沒有記載,只有一段野史流傳于民間:唐德宗李適當太子的時候,和王承升是好友。一天,二人正在王府庭院高坐暢飲之際,一陣悠揚悅耳的琴聲從后花園傳來。尋音望去,是一風華絕代的女子——王承升之妹王珠。德宗的腦海里刻下了王珠冰清玉潔的倩女形象,揮之不去。皇太后得知此事后,就托一大臣到王家傳旨,納王珠為太子妃,王珠認為自己是“貧家婦,不做帝王妃”。但拗不過眾人,就以年紀尚小,不懂得宮中禮節(jié)為由推辭。
其實,在李適為魯王時,就已娶王氏為妻。王氏天資聰慧,賢明豁達,很得李適寵愛。后王氏為李適生下一子,取名李誦,即后來的順宗。779年李適即位后,馬上冊封王氏為淑妃,排在眾嬪妃之首,行使皇后的權(quán)力。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唐德宗因為急于削藩而爆發(fā)了涇原之變,叛亂的將領(lǐng)占領(lǐng)了長安,德宗倉皇逃往陜西乾縣。因出逃倉促,將玉璽遺忘,而細心的王淑妃已將大印帶了出來。此事很使德宗感動。
由于幾年的奔波,回到長安后王淑妃便一病不起。貞元二年(786年),德宗宣布立王淑妃為皇后,隆重的加冕典禮剛落下帷幕,王皇后就停止了呼吸。德宗悲傷萬分,賜謚號為“昭德皇后”。
此后,德宗十分想念皇后。這時宦官提到王珠,德宗這才猛然想起。于是令翰林學士吳通玄,捧皇帝冊文,至王承升家中,宣王珠立即進宮。王珠萬般無奈,只好來到德宗身邊。
自王珠進宮后,不久就被冊封為貴妃。雖然德宗極盡寵愛,賞賜豐厚,但王貴妃并不歡愉,整日蛾眉緊鎖。其他的妃子見機爭寵,她們在德宗面前進讒言,說王珠天生命賤。時間一久,德宗便逐漸疏遠了王貴妃。
一次,德宗又到王貴妃住處,只見王珠頭發(fā)散披,身著宮女的粗布衣服,雜在宮女之間,與她們一起洗衣做飯,自得其樂地干活兒,德宗惱火異常。
王珠伏地跪求:“妾乃布衣女子,喜耕種,不慕榮華,生平只追求心靈的自由,皇宮于妾來說,不啻為豪華監(jiān)獄。今雖富貴,終無意趣。望吾皇降皇恩,賜放妾身還家。”
于是德宗皇帝下令廢去王貴妃的名號,把王珠送出了宮門,退回王家。
王珠回到家中,竟如小鳥出籠,整日笑逐顏開,絲毫沒有覺得丟了貴妃頭銜有多難過。
這時朝中有一個中書舍人,名叫元士會,長得眉清目秀,深通音律,當時被文人圈內(nèi)稱為“才子”,得知王珠寧為民婦不為皇妃的傳奇經(jīng)歷,大為嘆服。為了能與王珠結(jié)為夫婦,他甘愿放棄仕途,辭了中書舍人之職,攜王珠雙雙返回故里,過起自己隱居的恩愛生活去了。這一對奇男奇女演繹的真情故事,成為后世文人歌詠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