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三讓天下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他具有哪些不尋常的高超本領呢?兩度登基,三讓天下,讓唐睿宗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最耐人尋味的是,在他二次登基時,正值年富力強、大展宏圖的年紀,他卻又一次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隆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唐睿宗為什么要傳位呢?他傳位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唐睿宗,名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四子。他應該說是幸運的,沒有什么才能又不是嫡長子卻能夠當上皇帝。但他又是不幸的,一生都懦弱無能,碌碌無為。
李旦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年)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他第二次登基已經是景云元年(710年)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溫王李重茂。而這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
縱觀李旦的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他請求母親武則天榮登大寶;之后,李唐再一次出現在歷史上的時候,他又一次獲得了機會,但還是讓了出來;而再往后說就是毅然決然地還政于李隆基。這一而再再而三的讓位,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他根本就沒有權力欲嗎?還是他天生懦弱,不知道如何爭嗎?是他的心靈受到傷害,不敢再過問政事嗎?
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果然和他的號一樣睿智,他沒有和他的母親作對,因為他深知,大哥李弘、二哥李賢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們卻都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為什么呢?因為對手是他們勢力強大的母親。而睿宗,在失掉了兩位親生哥哥,三哥被廢的情況下,被立為皇帝,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權力與榮華富貴,而是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因此,他要讓他的母親感覺到只有這個小兒子,才算是她真正意義上的兒子,聽話孝順,并且還支持她。而以后的事實也證明,武則天一直沒有急于當皇帝,而是等待時機成熟,并且能一直保留李旦的性命,可以說與他的聽話是有直接關系的。當然,雖然如此,睿宗的兩個愛妃還是被害。睿宗第一次做皇帝實質上就是做一次奴隸,但是,就是這樣裝孫子,才使他換取了一條性命。
他這種韜光養晦的德行,豈不是很難得嗎?
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生了徐敬業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李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年)正月,她下詔歸復李旦的皇帝位。這時,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年),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為了配合武則天,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稱帝已勢不可擋。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言的李旦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且不說李旦此舉是否出于本意,但確實是給了武則天改朝換代一個臺階,也使自己得以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李旦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李旦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第二次應該說不是稱帝,而是武皇被趕下臺以后,唐中宗在眾人的努力下再次登基,成為皇帝,而這時候的睿宗只是一個王而已。但是鑒于他曾經當過皇帝,所以,唐中宗為了掩人耳目,就封李旦為皇太弟,這一說實際上在當時是很新鮮的。可以說,睿宗再次稱帝完全可以順理成章,但是,睿宗還是拒絕了。為什么呢?難道他真的不想當皇帝嗎?不是,是因為睿宗明確知道,唐中宗有自己的兒子,又是那種很是寵信外戚的人,一旦自己答應當上皇太弟,那么末日就不遠了。所以說,是睿宗這一具有戰略眼光的舉動使他又成功地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由上官婉兒執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而以當時為安國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對曾經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懷疑忌,把李旦當作了一大障礙,李旦在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并沒有與其正面爭鋒,而是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這說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唐朝彩繪文官陶俑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李旦重新登基。根據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認為國家多難,應立長君,認為李旦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即位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唐睿宗在48歲時第二次登基。這正是政治家年富力強,能夠大展宏圖的年紀,可是他即位剛剛兩年,就讓出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隆基,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讓”字成為這位皇帝的歷史寫照,那么這次唐睿宗又要怎樣讓位呢?
712年,天象出現了異常。當時,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爭日益激烈,于是太平公主一黨借術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天象,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促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由于他傳位的態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自己也鬧不明白。
這一決定應該說是歷史上的一大奇觀,沒有幾個皇帝在自己還沒有死之前就讓位的。可是,無論翻閱什么史料也無法證明睿宗是被逼的,因為那時的李隆基根本就不具備那樣的實力。是睿宗真的相信術士之言嗎?絕對不是,這一次應該是說以大局為重的表現。
所以說,唐睿宗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間雖然沒有什么大的政績,但他果斷地讓位,還算是很明智的,讓兒子李隆基有了施展才干抱負的機會,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李隆基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