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讀書人
書名: 遇塵作者名: 驚蟄燈花本章字數: 3171字更新時間: 2013-10-13 22:30:31
西宮有城四十二座,而人口上五十萬的城市僅有三座,分別為八十萬人口的都城洛城、六十萬人口的武城西昌、以及人口五十五萬的文城靜康。
靜康文城,坐落于西宮中西部一個低地內,有史書記載此處低地乃當年文曲星隕落轟成,故而給靜康添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又因其多年來盛產狀元,十年前西宮王曾親自提筆送“文城”賦予靜康,因此文城靜康得以聞名天下。而城內也以讀書為上品,讀書風氣十分之濃,整個城中多有朗朗讀書聲,少有刀劍習武聲。
靜康城中,一座殘敗的舊屋,舊屋面積不大。因屋前還種著兩顆健碩的松柏,就更顯得房屋細小。因其久經失修,屋頂的片瓦已經少了一半,房柱也有些許裂縫。而就在這么一座破敗不堪的屋內卻傳來陣陣清亮的讀書聲,只見舊屋內端坐一名面目清秀,體型瘦弱的青年,青年雙手拿著一本破舊掉頁的《尚書》。
青年拿著《尚書》,大聲朗讀著:“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念完后,青年用手拄著頭靠在一張十分老舊的文桌上雙眼緊閉,似乎在思索些什么。默思片刻,青年突然睜開眼,似乎是想透了文中之意,喜笑顏開,拿著筆沾著墨水在一旁的白紙上寫下了一行字,字體清秀,絲毫不拖泥帶水,一氣呵成。
青年寫完后,便把筆輕輕放好,然后起身小心翼翼的把那本殘破的《尚書》放回不遠處的書柜。猶如舊屋一般破爛的書柜內卻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可書籍大多都比較陳舊破損,青年放好《尚書》之后,便拿來干抹布輕輕擦拭著書柜上的書籍,青年擦拭著每一本書,臉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靜康文城內讀書人太多,因此有大大小小九十一座學堂,而眾多學堂中有一座學堂不得不說,那便是由前文城主聶境明開辦的馨卷學院。馨卷學院無論是從規模還是設施以及教師質量來說都是靜康文城甚至整個西宮最為頂尖的。學院又分學堂十座,因其學習類別不同而分為儒、道、陰陽、法、墨、名、縱橫、農、雜、小說,共計十座學堂。馨卷學院所教授知識的老師不僅僅在西宮甚至在整個華夏大地上都是很有名的人物,比如儒家學院就有前翰林院大學士田愈;以及西宮智囊團中書閣的前學士邱頌機等。在靜康文城,甚至在整個西宮內都以能入馨卷學院讀書而為榮,要知道在這十年來,馨卷學院就包攬了西宮全國考試三個狀元中的兩個,考取進士和秀才的人就數不勝數了。有人曾放言,在這靜康文城內除了城主聶家之外,地位最高的就屬于馨卷學院的學生了,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眼前的馨卷學生是否是下一位狀元。由此可見馨卷學院在這靜康文城的無上地位。
雖說馨卷學院的名聲響當當,由學院出去的人才也是一抓一大把,可是你如果想進這馨卷學院也不是那么容易。
依據馨卷學院創始人聶境明定下的院規,要入這馨卷學院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近親三代里必須有一位考取過功名的讀書人。龍生龍鳳生鳳,如果你近親三代都是粗野農夫,那么你讀書能讀好到哪里去?二是必須通過馨卷學院的入學考試,而這入學考試并不簡單。據聞馨卷學院內的老師曾說過能考得過馨卷學院的入學考試,那么考秀才那邊是輕而易舉;三是年齡必須在十三歲到二十四歲之間,低于或超過年齡一概不收。拔苗助長之事馨卷學院做不來;那么自然一旦你過了學習的黃金年齡,馨卷學院也同樣不肯接受你。
馨卷學院,儒家學院內,朗朗書聲不絕如縷,大儒士田寓正在領學生們誦讀《論語》內的《公治長》一篇。“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田寓正在耐心的跟學生解釋著這一句的含義。
而在馨卷學院不遠處的市集內,同樣一位青年也在誦讀這句話“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青年手中拿著一本枯黃破舊的《論語》,身前則是許多字畫,字畫被擺放在一個小木桌上,整整齊齊。不時有人來欣賞青年身前擺放的字畫,畫雖一般,但字確實為大家之作,所寫之字不但體勢勁媚、骨力道健、結體遒勁,并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茍。看字畫的人甚至有想買下幾幅回去掛著充當裝飾,也能賞心悅目一番。便欲問青年字畫價格,卻發現青年只是埋頭讀書,絲毫不理。叫了幾遍也不應,似乎與世隔絕一般,買字人只好搖頭嘆息離開。
青年人讀書如癡,即使在哄鬧的市集上也如在寂靜的山林,拿著書紋絲不動,一坐便是一個上午。臨到中午的時候,青年的肚子開始咕咕叫起來,青年終于放下了手中的書,摸了摸肚子微微一笑道:“又讀過頭了。”說完便從小木桌底下拿出一只小盒子,輕輕打開盒子,只見其放置著兩個略帶黃色的饅頭,青年二話沒說拿起一個饅頭,大口咬了下去,饅頭比較生硬難以下咽。與青年不遠處的饅頭店那爽口甜美的饅頭比起來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青年卻絲毫沒有在意這饅頭的味道,只是一手拿著饅頭大口吃著,另一只手翻開放置于桌上的書雙眼不斷掃視。
吃完饅頭,青年蓋好蓋子把盒子放回小木桌底下,站起來活動了下筋骨,拍了拍白瘦的臉頰,露出一個燦爛的微笑,便拿出筆開始在木桌上寫字。
因為青年下筆精嚴不茍,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結體縝密,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清勁而峻拔。十分神似當年空朝的著名書法大家柳正公,不一會便吸引了一群人圍觀。
青年寫的是《論語》中的《公治長》一篇中的一句名言“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也正是青年才不久便誦讀過的。當青年寫下最后一個“義”字時,一旁圍觀的人都拍手大聲喝彩,只因為這字實在是太漂亮了。不一會,就有人要買下青年的字,隨后越來越多的人要買青年的字。轉眼間,青年所有的字畫全部被賣出,青年笑著收拾著小木桌,提著筆墨和宣紙回到了一座破舊小屋內。擺放好工具,青年繼續讀書。
第二天,是靜康文城一年中的重大日子,因為又到了馨卷文院一年的招生日。馨卷文院門口的報名者排起了長龍,從十三歲到二十四歲都有,甚至有些未到十三和超過二十四歲的人也混入其中,只為能渾水摸魚考進這馨卷文院。而這條浩蕩的隊伍中,有衣著破爛的窮酸書生,有一身珠寶精緞的富家公子;有長相丑陋滿臉斑痕的讀書者,也有相貌英俊的翩翩少年。總之在這馨卷書院的報名人中,魚龍混雜,各路神仙都有。但無論如何,不管你是哪路神仙,想進這書院必須達到聶境明老太師定下的三條規矩。
在這排了數百人的長龍里,便有那位嗜書如命的清秀青年。此刻青年手里拿著一本《春秋》,青年小聲的誦讀著書中的內容,雙眼直盯著書中的句子,樣子如醉如癡。
馨卷書院門口坐著兩位初考官,目的是為了辨明報名之人是否符合所定規矩的第一條和第三條。報名之人必須拿出實打實的證據來表明自己有考取功名的近親,以及自己的戶口,看是否符合年齡要求。都符合者方可進入院內進行筆試。
兩位考官一胖一瘦,胖考官是馨卷學院法學堂的老師,而瘦考官則是相對比較冷門的小說學堂的老師。兩人都是這幾年來,馨卷學院初試的考官。今天都已經閱人一個上午,甚是疲勞,兩只眼都已經開始迷糊。
胖考官打著哈欠叫道“下一個”
那位嗜書如命的清瘦青年放好手中的書,走到考官面前。
看到青年,兩考官眼睛突然睜大了一下,似乎認識這青年。胖考官用手撐著自己肥大的臉看著青年笑道:“于是之,今年是第幾年啦?”
被稱為于是之的青年答道“第六年了”
胖考官思索了下繼續問道“還要再考?”
于是之點頭肯定說道“考!”
胖瘦考官目光對視,眼神中似乎有點無奈“進去吧”眼前這位青年名叫于是之,是當地有名的書癡。從小便嗜書如命,也寫的一手好字。當時人人都以為他會在十三歲那年便成功考入馨卷書院得取功名,可未曾想到于是之連考五年,都沒有通過馨卷學院的筆試。漸漸的便開始有人對他失去了以往的崇拜,只說他是死讀書、讀死書,整天只會生搬硬套不懂活學活用。后來于是之也成了這靜康文城內死讀書的庸才典范。城內無數父母用它來告誡自己兒女讀書要動腦子。
于是之走進考場,稍許,筆試開始。
沒過幾天,成績公布,新入選的六十五名學生中,未現有于是之的名字。
靜康文城內的一座小山上,一位面容清秀身子單薄的青年跪在兩座墳前,雙眼無神的呢喃道“爹,娘,是之給你們丟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