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龍經(jīng)典三部曲(套裝共3冊)
- 房龍
- 1562字
- 2020-09-11 14:43:59
第六章 尼羅河谷
文明的搖籃。
人類的歷史等同于一部饑餓動物的覓食史,哪里有充足食物,哪里就會成為人類的家園。
尼羅河谷一定很早就已經(jīng)聞名遐邇了。從非洲內(nèi)陸到阿拉伯的沙漠,乃至亞洲的西部,都有人慕名而來,想要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尋求一塊立足之地。這些外來人口逐漸組成了一個新的種族,自稱為“雷米人”或是“人類”。正如我們有時稱呼美國為“上帝的祖國”一樣,尼羅河谷的移民們的確應(yīng)該感謝命運之神把他們帶到了這一片狹長的地帶。每年夏天,尼羅河谷都會被淺淺的河水所淹沒,但待河水退去之后,農(nóng)田和牧場上就會留下幾英寸厚的最肥沃的土層。
尼羅河谷
在埃及,這條母親河為千百萬農(nóng)民節(jié)省了許多辛勞,并孕育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型城市。誠然,不是所有可耕種的土地都位于河谷之中,但復(fù)雜的運河分支和杠桿式吊水設(shè)備可以把河里的水調(diào)去灌溉地勢很高的平原,再通過細(xì)密的灌溉渠道輸送到所有田間。
當(dāng)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祖先們把所有醒著的時間都用在喂飽自己和家人的時候,埃及的農(nóng)民或者確切地說是市民,已經(jīng)享有了一定的休閑時間。他們把這些閑暇都用于制作一些純粹裝飾性而毫無實際用途的東西。
不僅如此,埃及人更是突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余力去思考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的問題。他們開始探究起各種各樣的奇怪現(xiàn)象,例如,繁星來自何處?是誰讓雷聲那么可怕?是誰在讓尼羅河的水位定期漲退?而人類自己,這個明知超脫不了生老病死卻還能幸福開心的脆弱動物,到底又是什么呢?
面對如此眾多的疑問,有些人主動跳出來給予了自己的解答。這類人被埃及人稱為“祭司”,他們作為思想的引領(lǐng)者廣受民眾的尊敬。他們知識淵博,承擔(dān)著文字記載的神圣職責(zé)。他們相信人不該只顧眼前的利益,而要為將來打算,人死后靈魂將超越生存的世界,去向掌管人鬼的全能之神俄賽里斯[1]匯報生前的所作所為,然后等待他對自己的善惡作出評判。這些祭司反復(fù)地向人們強調(diào)死后面對伊希斯[2]以及俄賽里斯神的情景,導(dǎo)致埃及人逐漸把在世的日子當(dāng)做是向來生的短暫過渡,連同熱鬧的尼羅河谷也變成了死者的棲身之所。
在冥冥之中,埃及人相信靈魂如果喪失了肉體這個塵世的軀殼,就無法踏入俄賽里斯神的神界。因此他們會在親人死去之后,立刻把他的尸體進(jìn)行防腐處理。尸體先是被放在一種氧化鈉溶液里浸泡幾個星期,然后再用樹脂將體內(nèi)填滿。樹脂在波斯語中叫做“木乃埃”(Mumiai),因此被樹脂填充的尸體就叫做“木乃伊”。尸體的外面會用一種長長的特制白布包裹,然后再放入特制的棺材里等待最后下葬。埃及人的墓穴很像是一個真正的家,尸體周圍會被擺上各種家具甚至是樂器(用來在等待時消磨時間),還放有廚子、面包師以及理發(fā)師的微型雕像(以確保墓穴的主人能享用到體面的餐食,避免不修邊幅的狀況出現(xiàn))。
起初,這些墳?zāi)故墙ㄔ谖鞑可缴系膸r間的,然而隨著埃及人的北移,人們不得不在沙漠當(dāng)中興建墓地。由于沙漠里常有野獸出沒,而且盜匪橫行,所以墓地經(jīng)常遭到破壞或者盜竊,攪得死人不得安寧,陪葬珠寶也跟著不翼而飛。為了阻止這種對死人的褻瀆,埃及人開始在墳?zāi)沟牡乇砩w上一個小石堆。漸漸地這些小石堆越來越大,因為富人總是想要比窮人的石堆更高一些,結(jié)果比誰最高的競爭日益激烈。最終拔得頭籌的是公元前三十世紀(jì)的胡夫法老,希臘人稱他為紀(jì)奧普斯。他的石堆高達(dá)五百多英尺,被希臘人稱為“pyramid”(因為埃及語中的“高”叫做pir-em-us,即金字塔)。
修建金字塔
這座金字塔占地超過十三英畝,相當(dāng)于基督教最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面積的三倍。
在二十年的時間里,十萬多名工人從尼羅河的對岸把所需要的巨石拉過廣袤無垠沙漠,再吊放到正確的位置上(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法老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們實在是巧奪天工,他們所修建的金字塔密道無比狹窄,四周更有千萬噸重的巨石包圍,然而至今都不曾有一絲一毫的變形。
[1]古埃及冥界之神。
[2]古埃及神話中母性與生育之神,俄賽里斯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