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歌謠、和歌與漢詩
1.“記紀歌謠”
遠古時代,人們在戰爭、狩獵、勞作以及宴席等場合,往往通過吟詩的形式來表達自身的喜怒哀樂,于是,便產生了“歌謠”。而所謂的“記紀歌謠”便是收錄于《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上的“上古歌謠”之總稱。上古歌謠的歌風明快淳樸,充滿古代人們的那種稍帶野性的激情,沒有任何虛飾,完全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自由釋放。歌謠中的主要表現手法有“對句·反復·枕詞·序詞”等形式。其題材尚未有固定的格式,常見的有近似于“片歌·旋頭歌·長歌·短歌·佛足石歌”等形式的作品,但它卻是后世和歌形成的基礎。
2.《萬葉集》
《萬葉集》為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和歌集,大約成書于公元770年前后。因為它所收錄的和歌中,最新的一首和歌是天平寶字3年(759)的作品,所以和歌集的問世無疑是公元759年之后的事。《萬葉集》共由20卷組成,它收錄了到公元759年為止的大約450年左右的日本各類和歌4500余首。一般認為,《萬葉集》是經過長期的編撰增減而形成的。因此,它的編者也應為不同時期的人物,但是,最終由大伴家持統編定稿則是公認的定論。《萬葉集》中所收的和歌體裁不一,所收“短歌”最多,約4200首;“長歌”次之,約260首;“旋頭歌”約60首;“佛足石歌”1首。其中,“短歌”的形式為“五七五七七”;“長歌”則為“五七五七五七……五七七”;“旋頭歌”為“五七七五七七”;而“佛足石歌”則采取“五七五七七七”的形式。

《萬葉集》原文
《萬葉集》的“部立”(和歌的分類)主要有“相聞(贈答歌與戀歌)·挽歌(哀悼歌)·雜歌(其它形式的和歌)”三種。此外,還另立特殊之卷,收錄了“東歌”和“防人歌”。“東歌”是指用東國(今除北陸地區以外的近畿以東地區)方言寫成的和歌,“防人歌”則為東國派守邊疆的士兵所作。《萬葉集》的書寫方式體現為最為著名的“萬葉假名”。所謂的“萬葉假名”是一種獨特的書寫方法,它主要借用漢字的音訓來表達日語的語意,與漢語的原意無關。例如,“許己呂(こころ)(=心)、夏(なつ)樫(かし)(=懐かし)”等等。

額田王
前文已經提到,《萬葉集》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所收錄的作品橫跨450余年間。因此,《萬葉集》的歌風特征也呈現出四個明顯的不同階段。即,形成期、確立期、鼎盛期與衰退期。日本學界通常稱之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總體說來,《萬葉集》的歌風雄渾有力,具有較強的男性色彩,江戶時代的學者賀茂真淵稱之為“ますらをぶり”。
第一期[~壬申之亂(672)]
《萬葉集》的和歌中,最早的一首據說為仁德天皇的皇后磐姬之作。從該時起到“壬申之亂”為止,一般認為是《萬葉集》歌風變遷的第一期。這一時期的和歌,歌風質樸坦率,為萬葉集時代的形成期。主要代表歌人有天智天皇、有間皇子和女流歌人額田王等人,其中以額田王最有代表性。
第二期[~遷都平城(710)]
這一時期為《萬葉集》的確立期,不但確立了“長歌”的形式,也涌現出專職歌人。同時,和歌的題材日趨廣泛,歌風則呈現出莊重宏偉的氣勢。主要代表歌人有持統天皇、柿本人麻呂及高市黑人等。

柿本人麻呂
柿本人麻呂供職于持統、文武兩朝,其作品主要以歌頌朝廷之作為多。柿本人麻呂的和歌構思宏偉、格調莊重,尤其擅用“對句·反復·枕詞·序詞”等修辭手法,后世學者將其看作是《萬葉集》中的第一人,也有人視之為“歌圣”。高市黑人則多以客觀的態度去吟誦大自然,尤其擅長吟誦羈旅之作。
第三期[~奈良時代前期 天平5年(733)]
這一時期是《萬葉集》的鼎盛期,也是一個充滿個性、多姿多彩的時期。隨著京城奈良的日益繁榮,日本的和歌世界也步入了真正的鼎盛時期。歌人們在深化自我意識的同時,其對人生的理解也在不斷升華,最終出現了以山上億良為代表的“人生歌人”。因此,這一時期的歌風并沒有統一的模式,主要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傾向。主要代表歌人有山部赤人、山上億良、大伴旅人以及高橋蟲麻呂等。
山部赤人是萬葉歌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歌人。他的歌作雖然多為隨駕巡幸時歌頌皇室之作,但其最擅長的則是吟誦大自然之作。
公元702年,山上億良曾作為遣唐使的一員赴大陸學習,歸國后歷任筑前太守等職。他是一位重視人生和社會現狀的博愛歌人,其歌作多為吟誦現實社會之作,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弱者”和“貧者”的關愛。因此,他也被稱為“人生歌人”,他的《貧窮問答歌》是《萬葉集》中的不朽詩篇。

山上億良與家人

大伴家持
大伴旅人是一位風雅的歌人,曾作為“太宰師”赴筑紫并在此地與山上億良等進行交往。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他的歌風風流典雅,頗具飄逸韻味。高橋蟲麻呂則是一位擅長吟誦古代傳說的“傳說歌人”。
第四期[~奈良時代末期 天平寶字3年(759)]
這一時期可謂是《萬葉集》歌風變遷過程中的衰退期。由于政治上的矛盾激化與社會不安的增加,歌人的作品中,感傷色彩日趨濃厚,歌作的創意也基本停留在格式化與理智化的階段,歌風則主要呈現出“纖細優美”的傾向。主要代表歌人有大伴家持、笠女郎、狹野茅上娘子等。
大伴家持是大伴旅人之子,也是《萬葉集》的最終編選者。他曾歷任越中太守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各種官職,其入選歌作的數量為萬葉歌人之最。大伴家持的歌風細膩優美,但卻充滿感傷色彩。

《懷風藻》原文
3.漢詩文
漢字和漢文傳入日本以后,到了天智天皇當政時,作為基本素養,宮廷中的貴族們開始熱衷于吟誦漢詩文。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就是日本歷史上現存最古老的漢詩集《懷風藻》。《懷風藻》問世于公元751年,編者不祥。但是可以認定的是作者為上流社會修養較高的文人。詩集按年代先后順序收錄了從天智天皇時代至奈良時代的計64位詩人所作的漢詩。詩作大部分為五言詩,基本上都是宴會與游覽時的應和之作。主要代表詩人有文武天皇、淡海三船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日本最早的“歌論”——《歌經標式》。此書的作者為藤原濱成,成書于寶龜3年(772)。這是一部歌學專論。作者模仿我國詩歌批評理論中的“七傷八病”的學說,總結出了和歌創作中常見的七大弊病與三種歌體,并參以實例做了充分的剖析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