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圖本日本文學史
- 劉利國
- 1039字
- 2019-01-10 18:18:58
第一節 上古文學概觀
所謂上古文學是指日本文學的萌芽期至公元794年遷都平安這一歷史階段產生的文學現象。按日本的歷史年代來講,它橫跨“大和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三個時期。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講,大和時代的文化特征是“古墳文化”;飛鳥時代的文化特征是“飛鳥·白鳳文化”;而奈良時代的文化特征則為“天平文化”。從精神史的角度來講,上古文學的特征以“情”為主,這種“情”主要指作者的情感,而從階級論的角度來講,上古文學的特征又可歸納為“貴族文學”。

古墳文化的代表:世界三大陵墓之一——仁德天皇陵
日本的上古文學總體來講可分為兩大時期。一是“口承文學時代”,另一個則是“記載文學時代”。所謂“口承文學時代”是指文字尚未產生時期所出現的文學現象。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一種名為“語部”的專職敘古師的講述代代相傳的。表現形式主要以敘事文學為主,它是后世日本“神話·傳說·古歌謠”及祭祀用的祈禱文“祝詞”的原型。可以想象,這一時期的文學作者并非是某一個固定人物,而應視為集體創作。因為從一個人口傳給另一個人的各個過程中,都會有所增減或加工,每個故事的形成都應有其漫長的演化過程。創作主題主要表現為對神靈和超人英雄的崇拜,呈現出較強的祈禱式的原始宗教色彩。

飛鳥·白鳳文化的代表:藥師寺東塔
公元4~5世紀左右,我國的漢字傳入日本。從此,日本的宮廷貴族開始逐漸使用漢字來記述歷史事件或文學作品。也就是從這一時期起,日本文學開始步入所謂的“記載文學時代”。
“記載文學時代”的文學表現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創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來概括。所謂的“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萬葉集》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純樸真實、坦率雄渾的精神,即所謂的“清明誠直之心”。由于有了文字,作者可以將自身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這就使得作者層有了較大的變化,即由“口承文學時代”的集體創作演變為個人或集體創作。概括說來,這一時期的文學形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的完成,標志著日本神話與傳說的集成統一;
(2)《萬葉集》的問世,確立了日本詩歌的基本形式;
(3)《懷風藻》的登場,證明了作為外來文化之漢詩文的盛行;
(4)“祝詞”與“宣命”的出現,表明了祭祀文學的形成;
(5)《歌經標式》的問世,開創了《歌論》的先河,而《日本靈異記》則被視為日本“說話文學”的先驅之作;
(6)《古語拾遺》與《高橋氏文》的價值則體現在它們作為歷史文獻對上代部族神話傳說的翔實記述。

飛鳥·白鳳文化的代表:夢違觀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