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十六章 都鐸王朝和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第一節 概述

583.都鐸王朝

對英國人民來說,都鐸王朝都鐸王朝的君主有亨利七世(1485-1509)、亨利八世(1509-1547)、愛德華六世(1547-1553)、瑪麗(1553-1558)和伊麗莎白(1558-1603)。時期是一個令人激動而又充滿變故的時代。它見證了雅典文明以來世界在藝術、科技、貿易和文學等領域的蓬勃發展。但是這個時期的偉大事件是宗教改革運動。正是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下,英格蘭脫離了羅馬教皇的統治,新教在英倫三島上站穩了腳跟。本章主要講述這些偉大的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584.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及其先兆

與其他地方相比,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明顯帶有雙重性。首先,英格蘭從羅馬教會帝國的統治下脫離出來,然而在教義、宗教儀式和信仰形式上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這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下實現。其次,英格蘭教會擺脫了羅馬天主教而取得了獨立后,逐漸改變了其教義和儀式。這主要是在愛德華六世的統治下完成的。因此,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首先是一場反抗,然后才是一場改革。

585.牛津人文主義改革者

英格蘭培育宗教改革種子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文主義者耕耘的(第528條)。其中,科利特、伊拉斯謨和莫爾作為新智識運動的推動者而擁有卓越的地位。

約翰·科利特(John Colet,1466—1519)是這一人文主義小團體的領導者。他的激情在意大利被點燃。科利特橫穿阿爾卑斯山拜入希臘流亡學者的門下學習希臘語,成為了宗教改革運動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他回到英國時不僅帶回了人們對古典學問不斷增長的熱愛,更讓人們對宗教改革產生了狂熱的激情,這種宗教改革的激情極有可能是由薩沃納羅拉激動人心的口才所激發的。

荷蘭鹿特丹的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1467? —1536)前往英國學習希臘語。在英格蘭,伊拉斯謨與科利特和莫爾以及其他的古典文學愛好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宣稱自己在塞西亞會無比快樂。伊拉斯謨是北方人文主義運動的領導者,而彼特拉克則是南方人文主義運動的創始人。伊拉斯謨著名的諷刺作品《愚人頌》(Praise of Folly,1509),是對社會所有階層愚昧者,尤其是對“占據圣職的邪惡之人”罪惡的鞭撻。不久之后(1516),伊拉斯謨發表了希臘文《圣經》的拉丁文譯本。這些作品必定在人文主義運動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它們為北方諸民族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了準備。

托馬斯·莫爾

托馬斯·莫爾(1478-1535)被科利特稱為所有英格蘭人中唯一的天才。所有見過莫爾的人都會“為之傾倒”。作為《烏托邦》(Utopia)的作者,莫爾也許是伊拉斯謨之后北方人文主義者中最為著名的一位。莫爾被卷入政治——更多是被迫,關于他的生平和著作,我們將在亨利八世(第599條)統治時期相關的部分加以介紹。

沒有比早期的牛津運動更能說明北方的人文主義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了。這里,人文主義學者就是改革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牛津改革者并非新教改革者。他們仍然信奉教皇至上論。他們確實希望改革羅馬天主教,但絕不是為了摧毀它。他們并不想看到中世紀基督教王國的統一遭到破壞。他們對天主教教義并沒有發出不同的聲音。伊拉斯謨譴責路德的信條,莫爾更是作為天主教的殉道者而死,而非為了反對教皇至上論而獻身。

第二節 亨利七世的統治(1485-1509)

586.“仁愛”王稅

都鐸王朝的首位國君亨利七世(Henry VII)的主要罪惡是貪婪和專制。他從富裕的臣民手里聚斂錢財的手段之一就是冠以“仁愛”之名的王稅(Benevolences)?!洞髴椪隆罚?span id="fuuxqg4" class="italic">Magna Carta)禁止國王在沒有獲得議會同意的情況下強行收稅,但是亨利七世并不喜歡和議會商談,他希望自己能夠像歐洲大陸的其他君王一樣自主決定如何管理國家。所以,“仁愛”王稅就成為正稅的替代品,而它們實際上不過是富貴階層迫于道德壓力饋贈給國王的禮金。亨利七世的大臣紅衣主教莫頓(Cardinal Morton)在推動這一饋贈方面尤其成功。對那些生活富足的人,莫頓會說他們完全有能力向自己的君主慷慨解囊;對那些生活窘迫的臣民他又會說他們的節儉生活會讓他們變得富有。這種頗具諷刺意義的自相矛盾在歷史上得名“莫頓之叉”(Morton's Fork)。

587.航海大發現

正是在亨利七世在位期間,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的疆域。在哥倫布向歐洲宣布西方還有大陸存在不久,亨利七世便委派在英格蘭經商的威尼斯航海家約翰·卡伯特(John Cabot)和他的兒子前往西部和北部海域進行航海探索。在向西航海的過程中,卡伯特沿美洲大陸到達紐芬蘭并以英國的名義將其占據(1497)。在這些發現之后,卡伯特和他的兒子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宣布美洲海岸從拉布拉多到佛羅里達都歸英國所有。這次宣稱擁有的領地包括了北美洲的最好的地方,而這里也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第三個,也是最為廣闊的家園。

第三節 亨利八世(1509-1547)切斷英格蘭與教皇的聯系

588.紅衣主教沃爾西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王位傳給了18歲的兒子亨利八世(Henry VIII)。亨利八世精力充沛又倔強固執。在年輕的亨利八世統治1512年,亨利八世加入神圣同盟--一個反對法國國王,以教皇為領袖的聯盟--亨利八世在法國發動了自己的第一場戰役。亨利八世在橫穿英吉利海峽時,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考慮進攻英國以援助法國國王。蘇格蘭軍隊在切維厄特丘陵(Cheviot Hills)的弗洛登遭遇英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1513)。詹姆斯國王被殺,蘇格蘭的貴族精英幾乎在這場戰斗中完全凋零。這是蘇格蘭民族歷史上所遭受的最沉重打擊。斯科特的長詩《馬米恩:弗洛登戰役的故事》,就是為紀念這場戰爭而作。的開始,我們必須要介紹一下他最偉大的大臣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 ,1475? —1530)。沃爾西是這個時代最受人矚目的人物之一。歷史學家霍林斯赫德(Holinshed)如此形容沃爾西,“口才出眾,充滿智慧;但是又野心勃勃”。亨利八世委任他為約克郡的大主教,后來又任命他為王國大法官;而羅馬教皇任命他為紅衣主教,并作為教皇在英格蘭的使節。沃爾西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掌管政府和宗教事務的雙重首腦。

589.“護教者”亨利

在亨利八世統治的第8年,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發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和其他西方基督教國家一樣,英格蘭也受到了影響。不久之后,當路德直接向教皇權力發起攻擊之時,亨利八世寫了一篇拉丁文論文來反駁路德的論點。教皇利奧十世(Leo X)為了表彰亨利對天主教的支持而授予他“護教者”(Defender of the Faith)的頭銜(1521)。這一頭銜在亨利帶領英格蘭國教脫離教皇統治之后仍然保有,并一直被他的后繼者保留下來。然而,亨利八世所維護的信仰和他剛開始獲得這個頭銜時已經完全不同了。

亨利八世

590.亨利尋求與凱瑟琳離婚

我們現在需要講述一下,一些情況的出現很快將亨利從一個狂熱的教皇支持者變成教皇的敵人。之前,亨利娶了自己的寡嫂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他已去世的哥哥亞瑟的妻子,但是這樁婚姻只是政治聯姻而不是出于愛情。亨利和凱瑟琳一共生了5個孩子,除了體弱多病的女兒瑪麗存活下來,其他幾個都不幸夭折。沒有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王位,亨利好像看到這是上天對他娶了自己嫂子的不滿的信號。

而亨利愛上了安妮·博林(Anne Boleyn),女王身邊的一個美麗活潑的侍女。這份新的感情快速升溫,亨利確信自己應該結束與凱瑟琳的婚姻了。因此,亨利請求教皇克萊門特七世(Clement VII)允許他離婚??巳R門特沒有立即作出決定,拖了兩年之后,克萊門特下令亨利和凱瑟琳到羅馬來見他。

591.沃爾西失寵;他的去世(1530)

亨利的耐心幾近耗盡。有人告訴他,沃爾西在幫助他離婚這件事上并沒有盡力,亨利于是將沃爾西從大法官的位子上趕了下來。沃爾西樹敵過多,博林和其他人對他的憎恨造成了他的下臺。最終他因莫須有的叛國罪而遭到逮捕。在前往倫敦的路上,沃爾西的情緒和健康都受到了嚴重打擊,并染上了致命的高燒。臨終之際,沃爾西躺在萊斯特修道院的修士懷里進行了自我反省,他說:“如果我能夠像忠于我的國王那樣向上帝盡責,上帝絕不會令我如此狼狽?!?/p>

沃爾西在宗教事務上確實不像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那樣盡職盡責,作為政治家,他對國王的要求和命令完全服從,甚至有時候都甘于拋棄自己的良知。

592.托馬斯·克倫威爾

沃爾西下臺之后,他親自提拔起來的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迅速上位。在接下來10年的時間里,強勢而又不擇手段的克倫威爾重新塑造了亨利政府的政策。他掌權的這段時期被稱作“英國的恐怖統治”時期。對那些反對他或讓他和國王不開心的人,他都讓他們付出了血的代價。

亨利對克倫威爾的大膽建議言聽計從??藗愅柦ㄗh他立即同教皇談判,立即宣布脫離羅馬教皇的管轄,宣稱自己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領袖,并通過自己的法庭獲得了批準離婚的判決。

593.與羅馬決裂的首批法案(1533-1534)

克倫威爾的建議立即得到執行,英格蘭很快就脫離了羅馬教皇的統治。亨利首先不顧教皇不得擅自行動的威脅,秘密和博林結婚,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亨利任命自己的朋友托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颂m麥阻止法庭對亨利和凱瑟琳的婚姻進行審判,并隨后宣布國王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接下來的一年(1534),亨利利用議會通過了重要的《教職收入法案》(Act of Annates),該法案禁止大主教和主教職位的圣職首年捐交給羅馬教皇,并下令所有這些收入都應該上交英國國王。

594.《至尊法案》(1534)

亨利和他的議會法案在羅馬被認為是對教皇的不敬。教皇事先并沒有和亨利有任何溝通,迅速頒布詔令:宣布其基督教臣民無需向亨利效忠。

亨利采取了最后的決定性行動,他從議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1534)。這項法案使亨利成為“英格蘭國教的唯一至高的首領”,對教會職務和事務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并且將之前流入羅馬教皇財庫的收入轉到了自己手中。而法案還規定任何拒絕國王授予的頭銜的行為都屬于叛國。

這一與過去決裂的行為自然招致了很多不滿,很多人因此而被處死。這場暴行中最著名的犧牲者就是羅切斯特主教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和曾經多年作為亨利主要執政顧問之一的托馬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兩個人都被送上斷頭臺(1535),因為他們拒絕承認亨利和凱瑟琳離婚的有效性和國王在宗教事務方面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托馬斯·摩爾被處死尤其招致了廣泛的譴責和恐慌。

595.鎮壓修道院(1536-1539)

對修道院的鎮壓是亨利作為英格蘭國教最高領袖發動的初步行動之一。他決心拆毀這些宗教建筑物,首先因為他覬覦他們的財富,當時修道院擁有的財產很可能占據英國國土的1/5。另外,修道院公開或秘密反對亨利在宗教事務方面的至尊地位,這自然引起亨利對他們的嫉恨和不滿。

為了讓自己的行動有個合理的借口,亨利計劃給這些修道院的行為定性為不道德。因此,他委任了一些專員來檢查修道院并向他匯報他們的所見所聞。報告中指出一些小的修道院行為不端,而大的修道院則沒有什么過失。很多大修道院都是作為學校和旅館向求上門來的窮人發放賑濟。

但是,這些大修道院最終也沒有逃脫被毀掉的命運。在1537年到1539年這段時間里,所有的修道院都被拆毀,它們的主人一般都自愿把財產交到國王手中以免發生比損失房屋和財產更糟糕的事情。共有645座修道院被拆毀。這些修道院被拆得七零八落,每一條鐵塊或鉛塊都被抽出,沒有保護的院墻最終淪為爬滿常青藤的廢墟。

被沒收的修道院的巨額財產進入亨利手中后,一部分用于修建學校和安置新的教會人員,還有一部分作為其他公用事務的資金;但是最大的一部分土地財產則被賤賣或直接賞賜給國王的親信。今天很多英國大家族的財富就是來自這時罰沒修道院的財產。因此,新的貴族階層出現了,他們的利益使他們反對重返羅馬天主教會;因為那樣的話,他們的財產很可能重新被修道院收回。

596.鎮壓修道院對議會的影響

解散修道院對議會上院的影響是,它對英國憲法自由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議會上院在此之前一直是對王權的制衡,對議會修道院一系的重創使得已經衰退的在上院保有席位的世俗貴族的力量因為解除大小修道院院長的職務進一步被削弱。26位大修道院長和2名小修道院長遭到驅逐。與此同時,保留下來的神職人員,兩名大主教和主教完全變成了國王的附庸,《至尊法案》使得國王成為英國教會至高無上的宗教首領。

上院幾乎終止了其作為獨立思想和意志的主體機構。由于下院里都是對國王言聽計從的議員,英國政府現在已經變成了絕對的君主專制。后來經過漫長的斗爭,就像我們看到的,英國人民才從國王手里奪回了部分權力——當初通過脫離羅馬天主教的進程而獲得,重新恢復了政府初期的特征。

597.信仰統一法案(1539)

議會將修道院財產和權力移交國王手中的同一年,又根據國王的意見通過了一項所謂的“在基督教某些教義方面取消差異觀點法案”。根據這項法案,舊教會的圣餐禮布道、牧師的禁欲、私人彌撒、向牧師懺悔,還有其他信條都被認為符合上帝的法理,任何人對這些教條提出、傳播或實施反對意見都是犯罪。否認圣餐禮變體論(Doctrine of Transubstantiation),甚至在其他方面對法案涉及的內容有間接的冒犯,都會受到燒死的懲罰。

很難說亨利統治下的英國教會應該叫什么,它既不是新教,也遠不是真正的天主教。它的懲罰方式特征決定了它非此亦非彼。天主教和新教教徒都受到迫害,甚至被處死。某次,3名天主教徒拒絕承認國王才是英國教會的合法領袖,另有3名新教教徒質疑圣餐禮,都被處以死刑。

598.亨利去世及他的性格;他的功績

亨利死于1547年。關于他的個性,一直有不同的見解。但是都承認亨利為人殘忍專制,自私而好干涉。盡管他將英國國教從羅馬天主教會那里獨立出來,但是英國人民并沒有因此對他心存感激;因為他這么做完全是出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是為了臣民的福祉,也不是對宗教改革的同情。

另一方面,亨利在位時期,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這令英國人感到驕傲并對亨利國王感恩不盡。亨利高瞻遠矚,認為英國必須在海上開拓自己的國土,而不是在歐洲大陸。因此,他對海軍情有獨鐘。當其他歐洲大陸的君主創建優秀的陸軍的時候,他已經為英國建立了“常駐海軍部隊”。他對戰艦不斷改良完善,首次取代了劃槳船,而這走在了世界海軍發展的前列。按照一位著名的海軍軍事家的說法,亨利統治下的英國海軍“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部隊,之前世界上從未見過的海軍”。他對英國海軍的改造某種程度上類似于蒸汽發動機取代人力。

599.亨利八世時期的文學;莫爾的《烏托邦》

這一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人物是托馬斯·莫爾爵士。作為作家,莫爾最負盛名的作品就是《烏托邦》(Utopia),這是一部類似于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s Republic)或者菲利普·西德尼的《世外桃源》(Sir Philip Sidney's Arcadia)的傳奇之作。它描繪了一個位于新大陸的島上的理想國度,那里的人們的法理、行為規范和風俗習慣都如理想般完美。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宗教偏執和政府專制給了作者創作《烏托邦》的靈感。歷史學家格林說,“自從《農夫皮爾斯》(Piers Plowman)之后,再也沒有聽到這樣為窮苦人民吶喊的聲音”。但是莫爾的吶喊絕非郎蘭德(Langland)一樣的絕望之音,他看到了一個更好的未來;他指出了社會的惡疾,并給出了治療方案來改革它們。他講述了烏托邦里的和諧景象,這里的房屋和土地非常吸引人,街道寬闊整潔;所有人都接受教育,每天工作不超過6個小時;這里沒有酗酒、斗毆和戰爭,沒有政黨的更替;罪犯都被用改造的目光來對待;在這個快樂的理想國度,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管理國家和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

莫爾以一種智慧的方式向人們提出了社會、政治和宗教事務的改革建議。很顯然,他并沒有指望亨利國王能夠完全接受自己的建議,實際上,莫爾自己在去世之前對宗教寬容的觀點都有所改變。他在自己著作的最后都承認:“我承認烏托邦里的很多事情都是我的理想,我并沒有希望看到它們都會被我們這個時代所接受?!?/p>

第四節 愛德華六世統治時期宗教教義和宗教儀式的改變(1547-1553)

600.宗教方面的變革

根據亨利在位時通過的《即位法案》(Succession Act)的條款,愛德華作為亨利唯一的兒子得以即位。年輕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VI)認真學習改革者的信條,英國教會的很多教義和儀式發生了改變,這使得英國教會離羅馬教會越來越遠。這些宗教上的變革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在新的制度下,教堂的所有圖畫和十字架都被撤掉;細燭、圣水和熏香都不再使用;敬奉圣母和慶祝圣日的做法遭到禁止;煉獄思想被當作功利迷信,為死者祈禱被禁止;包括面餅和葡萄酒的圣餐儀式被廢除;教士結婚的禁令被取消;宗教儀式在除了亨利統治時期的最后3年外,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用拉丁語進行,到了愛德華統治時期,下令要以英國人民自己的語言來進行。

為了使上面提到的法案條款能夠有效執行,大主教克蘭麥準備了《英國國教公禱文》(English Book of Common Prayer),并在1549年發行第一版。這本著作只不過是古拉丁文版的《彌撒書和禱告書》的簡單譯文,里邊對個別詞語和篇章做了改動來適應新的教義。直到今天,英國國教會所使用的仍然是這部作品。

1552年,著名的《宗教四十二條》(Forty-two Articles of Religion)出版,它是對改革思想的簡要聲明。這些條款最后縮減為三十九條,構成了英國教會現在的信仰和教義的標準。

601.為確保宗教統一而實施的迫害

如果所有人都像莫爾的《烏托邦》里所說的那樣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些變革和革新將不會遇到任何困難和阻力。但是不幸的是,自由選擇宗教信仰只是理想國里的理想。除了一些大度和視野寬廣的人士在一些歡快時刻能夠實現外,烏托邦里的宗教寬容并沒有降臨到這個世界。

按照王室詔令,所有布道者和牧師都要簽署《四十二條》(Forty-two Articles)。對于那些違背新的禱告書的宗教儀式的行為都會按照《宗教統一法案》(Acts for the Uniformity of Service)的法令受到嚴厲懲罰。很多人在愛德華在位時期因為拒絕遵從新的宗教儀式而被投入監獄;至少有兩人因為“公禱文的異端和詆毀者”的罪名而被燒死。

第五節 瑪麗統治下的反動

602.瑪麗即位;與羅馬天主教會妥協(1554)

愛德華去世后,他的姐姐瑪麗(Mary)登上王位。瑪麗即位后不久,就嫁給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這樁婚姻早就被腓力的父親查理五世計劃好,希望通過與英格蘭聯姻可以使其成為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

大部分英國人內心深處從來沒有接受過近年來的這些宗教變革,他們對天主教的狂熱,加上瑪麗的,快速推動了天主教在英國的重新崛起。議會認為英國應該重回向教皇效忠的老路上來;上下兩院的議員都對教皇使節寬恕他們的異端和分裂而心存感激。他們的懺悔是真誠的,這一點從他們廢除所有支持英國信奉新的宗教法案上就可以得到證明。羅馬對此喜出望外,曾經的教徒終于迷途知返,回歸到天主教門下。

但是,并不是改革者的所有努力都一無所獲。英國議會拒絕返還已經沒收的修道院土地,這也很自然,因為很多這樣的財產現在就掌控在這些議會議員手中。然而,瑪麗對天主教無比狂熱,她將收歸王室的財產的大部分拿出來重建了那些遭到毀壞的教堂和修道院。

603.殉道者:拉蒂默和黎德利(1555)、克蘭麥(1556)

隨著天主教的復興,又輪到新教徒遭受迫害了。總共有二三百人因為其宗教信仰在此期間被處死,其中最突出的三位殉道者是拉蒂默(Latimer),黎德利(Ridley)和克蘭麥。拉蒂默和黎德利在同一根火刑柱上被燒死。當火把燃起的時候,已經70歲高齡的拉蒂默鼓勵自己的同伴黎德利說:“黎德利大師,盡情享受吧,拿出男人的氣概;我們今天以上帝的名義點燃英格蘭的火把,這樣的火焰永不熄滅。”

瑪麗女王不應為實施的這些迫害受到嚴苛指責。這并不是她的錯誤,而是時代的過錯。幾乎所有天主教和新教教徒都認為對這些異端的懲罰是執政者的職責,否則就會有觸犯上帝的危險。

第六節 伊麗莎白統治下新教的最終建立(1558-1603)

604.女王

瑪麗去世時,將王位傳給了25歲的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女兒。她似乎繼承了父母的所有性格,因此也繼承了他們的性格中的不穩定性。她具備男人的智慧、堅強的意志、令人欽佩的判斷力和偉大的政治智慧。正是這些品格使她的統治在英國歷史上最為強大和杰出,她將英國從一個相對無足輕重的位置帶到了歐洲最強大國家的高度。伊麗莎白不僅擁有良好的女王品質和成就,同時也具備了很多難以接近的性格和非一般女子所能有的手段。她性格多變,反復無常,陰險狡詐而又忘恩負義。欺騙和謊言是她在外交中常用的武器。

伊麗莎白女王

盡管議會不斷敦促她結婚,但是伊麗莎白還是終身未嫁,眾多追求者都希望得到這位貞女的垂青,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就是其中之一。在執政的末期,她宣布自己在加冕王位的那天起就已經嫁給了英格蘭整個國家,不會再有其他丈夫。她也成為了“西方世界登上王位的最后一位貞女”。

605.女王的大臣們

伊麗莎白的統治之所以強有力和受愛戴,秘訣之一就是女王在挑選大臣時的出色的判斷力。盡管朝臣中也有著華而不實之輩,但是在議會中伊麗莎白所聚集的都是整個英國最具智慧和強大的人選。伊麗莎白的政府完全聽命于她。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她的顧問們對英國政策的影響并沒有之前傳說的那樣大。

606.重建歸正教會

瑪麗并沒有完成亨利和愛德華改革宗教的任務,伊麗莎白也沒有完成。伊麗莎白垂青改革教會更多是出于國家政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她只能從新教教徒那里尋求支持;她的王位遭到了英國每個真正天主教徒的否認,因為她父母的婚姻就是羅馬教皇禁止的。

瑪麗女王重建的宗教機構再次解體,議會通過兩大重要法案《至尊法案》和《統一法案》(1559)重建了英國國教的獨立?!吨磷鸱ò浮芬笏械哪翈熀屯跏掖蟪级家男е遗醪⑿寂跏怯凶诮淌聞蘸蛧沂聞盏淖罡哳I導,拒絕所有外來王公和主教的權威和管轄權。因為拒絕否認教皇的至尊地位,很多天主教徒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被判死刑,更多的人在倫敦塔內遭受恐怖的酷刑折磨。

《統一法案》禁止牧師使用除英國國教禮拜儀式之外的任何其他宗教儀式,并要求所有人在禮拜日和其他圣日必須到英國國教教堂做禮拜。這項法案之下的迫害,使很多天主教教徒前往其他國家追求自己的信仰自由。

607.新教不信奉國教派:清教徒和分離派

天主教教徒并不是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唯一反對英國國教的人。還有新教不信奉國教派(Nonconformists)——清教徒和分離派——都給女王的統治制造了同樣多的麻煩。

清教徒(Puritans)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他們渴望比英國國教更加純潔的信仰形式。這個稱謂用在他們頭上有點可笑,但是其中一些優秀分子將這種帶有嘲笑的稱呼變成了光榮的徽章。他們并沒有從英國國教中退出,而是繼續努力去改革并按照自己的理念去重塑風紀。這些清教徒注定會在英國后來的事務中起到突出的作用。

分離派(Separatists)是一群比清教徒更為狂熱的改革派。他們憎恨一切和羅馬天主教相似的宗教信仰,他們丟掉白色法衣和圣書,并與英國國教斷絕所有聯系。在《統一法案》的管制下他們遭到了嚴厲迫害,所以大量分離派教徒不得不前往新大陸尋求避難所。這些流放到荷蘭的分離派教徒后來成為“五月花號”和“斯碧維爾號”船上的清教徒前輩移民,正是這些人為新大陸的民主自由打下了基礎。

瑪麗·斯圖亞特

608.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她的表妹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交織在一起?,旣愃赜小敖悺保∕odern Helen)之稱,又被稱作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最虛弱最有魅力又最禁不住誘惑的女子”。她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的女兒,一出生就在英國王位的繼承權上排在了瑪麗·都鐸(Mary Tudor)之后,因為所有天主教教徒都不承認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婚姻。

1560年,瑪麗的丈夫——法國的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去世后,瑪麗放棄了自己法國宮廷的生活,回到了蘇格蘭。當時她只有19歲,她的魅力似乎吸引了除狂熱的改革者外所有見到她的人,改革者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年輕的君主是一個天主教徒。嚴厲的老約翰·諾克斯(John Knox)使得瑪麗的一生痛苦不堪,他稱瑪麗為“摩押人”(Moabite)——摩押是羅得跟大女兒亂倫所生的兒子,其后代便被成為摩押人——和其他難聽的名字。

還有其他事情讓瑪麗無法獲得人民的愛戴。她的第二任丈夫達恩利勛爵(Lord Darnley)被人暗殺。有人懷疑瑪麗與此事有關系。她被投入監獄,被迫讓位給襁褓中的兒子詹姆斯。

從監獄逃脫后,瑪麗逃往英格蘭(1568)。在這里,她的表姐伊麗莎白對瑪麗盛情款待并盡力幫助她重回王位。但是傳言中的參與暗殺自己的丈夫,對英國王位的覬覦,還有她是天主教徒的事實,都決定了她的命運多舛。她受到了監禁,在監牢里度過了19年。在此期間,瑪麗是所有天主教陰謀的中心,目的就是讓她重新獲得王位。教皇庇護五世(Pius V)為此頒布詔令,將伊麗莎白逐出教會,并給全部臣民以信仰自由(1570)。最終,一個精心策劃的刺殺伊麗莎白扶正瑪麗的陰謀誕生。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牽涉進來,他寫道:“這個事件是向上帝盡職,因此必須全力支持。我們希望上帝會為此開心,即使為此付出罪惡的代價?!?/p>

瑪麗因共謀而接受審判,并被判有罪。幾經猶豫之后——不管是不是假裝,伊麗莎白下令將瑪麗處死(1587)。即使伊麗莎白簽署了執行死刑的命令,她仍然試圖為此逃避責任,建議瑪麗的看守能夠秘密將她殺死。

609.無敵艦隊;英國的薩拉米斯戰役(1588)

處死瑪麗·斯圖亞特,立即引來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向英格蘭進攻?,旣愒谂R死之前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并把英國王位贈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為了實現這些權利,為瑪麗復仇,也是為了教訓一下伊麗莎白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更是為了給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以致命打擊,腓力決心全力出戰征服英格蘭異端分子。腓力二世對作戰計劃精心準備,再三運籌。西班牙港口聚集了大量軍艦,并在尼德蘭(第624條)集合了大量陸上部隊以配合海軍行動。

教皇??怂箞D斯五世(Sixtus V)鼓勵腓力的軍事行動,并認為這是一場圣戰。最終,一支由130條艦船組成的艦隊在大西洋上集結,從里斯本(Lisbon)向英吉利海峽進發。這支艦隊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號稱“無敵艦隊”。即將到來的危險在英格蘭激起了所有英國人的憤怒。所有英國人團結起來,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大敵當前,似乎讓所有階層都團結起來,貴族、農民、新教徒、天主教徒,同仇敵愾。天主教徒也許密謀讓瑪麗·斯圖亞特登上王位,但是他們并不希望背叛自己的國家,將國土交到可恨的西班牙人手里。

1588年7月19日,無敵艦隊首先被安排在山崖上的哨兵發現。無敵艦隊以月牙形向英吉利海峽進發,在海面上排開的寬度達到了7英里。英國艦船大約有80艘,但是輕便的結構和迅疾的行動,再加上海軍配備的精良裝備,讓他們面對笨重的西班牙艦隊時占據了優勢,幾乎立刻就擋住了無敵艦隊前進的道路,連續7天不斷打擊無敵艦隊。一天夜間,當受損的無敵艦隊停靠在加來(Calais)港口的時候,英國人(集中的艦船達140艘,大部分是小船,15或16艘為主力艦)在西班牙的艦隊中間燃起大火,很多艦船被燒毀,并引起了極大的恐慌。第二天,霍華德(Howard)、德雷克和亨利·西摩爾爵士(Lord Henry Seymour)共同率領的英軍向西班牙艦隊發動決定性進攻,讓本已遭受重創的無敵艦隊雪上加霜。

西班牙人倉皇逃命,有人提議向北部逃竄,但是北部海上的暴風將很多剩余的船只在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岸拍碎。等到他們終于駛進港口的時候,戰船只剩了不到1/3。

這場在英吉利海峽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偉大戰役被稱作“英國的薩拉米斯戰役”(Britain's Salamis);它像雅典的薩拉米斯戰役一樣揭露了專制帝國的虛弱和衰退,與此同時,它宣示了一個新的偉大國家的力量及其必然的崛起。無敵艦隊的摧毀影響到的不僅是英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它標志著天主教和新教之間較量的轉折點。它為天主教的反擊設定了明確的限制,它不僅決定了英格蘭會作為一個新教國家存在,而且也預示著新教尼德蘭的獨立并保證了或者至少有助于保證了斯堪的納維亞和德意志部分新教的未來。

610.航海和殖民活動

西班牙海軍力量的受挫讓英格蘭在航海事業上蒸蒸日上。作為一個小島國,英格蘭開始進入自己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這些時期真的是“偉大的伊麗莎白拓展疆土的時代”。英國人受到近期事件的激勵,似乎對航海探險表現出一種狂熱。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很多海上探險活動就像是維京人曾經叱咤海洋的翻版。

這個時期,尤其值得一提就是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1552? —1618)的探索活動。他幾次派人到新大陸進行航?;顒?,其中一次到達了北美洲的中心海岸,并將關于富饒美麗的美洲大陸的描述帶回來獻給童貞女王伊麗莎白,這里也因此得名弗吉尼亞(Virginia,貞潔之地)。

雷利企圖在這片新土地上建立殖民地(1585—1590),但是并未成功。然而,這些殖民者返回英國時帶回了煙草,并將吸煙習慣帶入了英格蘭。同樣也是在這個時期,新大陸的當地作物土豆被帶到了愛爾蘭。這些作物連同印第安人的玉米一起,都成為新大陸給歐洲大陸的回報。

611.伊麗莎白女王去世(1603)

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后時期對伊麗莎白本人來說有些黑暗和憂郁。她似乎陷入了莫名的憂傷和對衰老的恐懼之中。伊麗莎白于1603年去世,享年七十歲,而她在位的時間長達四十五年。隨著她的去世,都鐸王朝的統治也就此終結。

612.對文學的積極影響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成為英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深受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同時也是地理和思想大發展的時期。哥倫布和其他航海家發現了新大陸。而文藝復興重新振興了歐洲大陸,并且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思想寶庫。這些發展交織在一起,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迅速發展并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

這個時期的航?;顒雍统删蛶缀醣厝划a生強大有活力的文學。在這個時期,英國和英國人民對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感受最為深刻,因此其文學的創造性、豐富性、活力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說道:“伊麗莎白時代閃耀文壇的偉大作家是這個剛剛覺醒充滿思想的國家發展的自然產物。”

要講述所有閃耀于伊麗莎白時代的偉大作家超出了本書的范圍,在這里,我只想說伊麗莎白的文學時代也是莎士比亞、斯賓塞和培根的時代。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埃德蒙·斯賓塞(1552? -1599),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亞和培根都比伊麗莎白女王去世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广南县| 孙吴县| 乌兰浩特市| 鄂伦春自治旗| 白河县| 河南省| 融水| 昆山市| 平远县| 乳源| 延吉市| 灵川县| 丹寨县| 麦盖提县| 海安县| 长兴县| 罗定市| 灵武市| 紫阳县| 昭通市| 昂仁县| 元阳县| 江津市| 蓬安县| 合川市| 英超| 孝昌县| 安化县| 高唐县| 启东市| 高清| 田林县| 乌兰察布市| 肇东市| 深圳市| 平定县| 台江县| 确山县| 海南省|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