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思考會思考的機器
- (美)約翰·布羅克曼
- 1358字
- 2019-01-15 10:43:16
32
ELECTRIC BRAINS
電子大腦
麗貝卡·麥金農(Rebecca MacKinnon)
新美國基金會(NAF)、數字版權排名計劃(RDRP)主管;“全球之聲”聯合創始人;
著有《網絡從業者的心聲》(Consent of the Networked)
“Computer”一詞在中文里可以被直譯為“電子大腦(電腦)”。這些電腦今天是怎么“思考”的呢?——作為獨立機器的電腦,仍然在遵循人類標準。強大的力量需要在集結中產生。網絡化設備以及各種內嵌電腦的工具正越來越需要互聯,它們將通過共享信息、達成共識來作出決策。將連續的數據檢索、分析與決策制定流程分配給四散各地的一組云機器,并觸發現實中的某臺機器或某組機器作出反應,最終影響(或幫助)特定的人——這在現在已經能夠實現了。
也許單個機器永遠也無法以類似于我們所理解的“人類意識”的方式來思考。但在未來某天,那些分散于全球的大型網絡也許會形成某種偽榮格式的集體意識。更可能的一種情況是:電腦網絡組成的集體意識強化了人類網絡和社會的集體意識,二者也將產生越來越多的關聯。
這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是,又不是。正如你對今天人人都在使用的互聯網的看法,也取決于你認為人類本性是好、是壞,還是介于二者之間。互聯網本身不會改變或改善人類的天性,只會放大、擴展、增強、助長人類天性中的許多方面——可以是利他主義和慈善,也可以是犯罪和邪惡。我們只是給互聯網已經在做的事情增加了另一個維度。
實際上,每次想知道發生在網上或者通過網絡發生的事件(例如攻擊政府或跨國公司的網站)該由誰負責時,我們已經是在面對計算機科學家所說的“歸屬問題”了。很快,這些問題與爭論將變得更加棘手。
今天我們針對互聯網和移動設備對人權有何影響的質問,明天我們將繼續向更智能、更強大的云網絡提出。到底誰能夠決定我們日漸依賴的各種科學技術是何面貌?當這些技術、平臺和網絡侵犯了人們的權利時,到底是誰的責任呢?當審查、監視、煽動乃至人身攻擊、數據歧視等不公正行為發生的時候,又該讓誰負責呢?
還有些新的問題:由敵對的文化、商業派別或政治團體制造并與之親近(注意是“親近”,不是“控制”)的不同機器網絡,會相互敵視并不相往來嗎?它們會打起來嗎?藝術創作、政治或戰爭會變成什么樣?未來的審查與監督工作會不會被分派給機器網絡,讓真人免于擔負罵名(這八成會讓政府與企業領導心中竊喜)?或者,我們能否讓這些機器網絡必須經過直接的人類干預或授權,才能執行特定的任務?
手握大權的智能設備云會不會進一步加重全球不平等現象?如果我們袖手旁觀,它們會不會加劇國際上各種意識形態間的沖突?如果我們想阻止全球數字化分裂的加深,有哪些預防措施是必須的?這些機器網絡將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是否來自任何地方的任何創新者都可以把他們的新機器接入網絡、實現交流(或者說參與),而無須任何審批程序?會不會有一個由特定公司或政府控制的系統,決定著“誰付出什么代價、能讓什么設備連接入網”?是否會出現某些系統開放、某些系統封閉的情況?更智能、更強大的全球網絡會不會比互聯網更加變本加厲地腐蝕國家的權力與法律系統?會不會以新的方式使國家的權力膨脹?會不會迫使國家不斷發生改變,最終在一個數字網絡化的世界中適者生存?
我們不能因為發明或推動這一技術的人們看起來用意良好、熱愛自由與民主,就武斷地認為結果就一定是好的或人性化的。這樣的假定已經不再適用于互聯網,也不再適用于未來將出現的那些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