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思考會思考的機器
- (美)約翰·布羅克曼
- 652字
- 2019-01-15 10:43:14
24
AI IS I
人工智能就是我們
迪米特爾·薩塞洛夫(Dimitar D.Sasselov)
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生命起源學會主任;著有《超級類地行星上的生命》(The Life of Super-Earths)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曾提出“歷史終結”的錯覺(“end of history” illusion),即人們通常認為自己當下的狀態是永恒不變的,并把這種觀念應用到如何看待整個人類種群以及我們遙遠的子孫后代上。然而,我們對種族繁衍以及人類永恒的美好希望卻與我們星球的生存現實相違背。當前,沒有哪一種生物能夠超越地球的生命尺度而存活下來,從天體物理學巨大的時空尺度以及當前能源密度上看,我們的生理大腦和身體都已接近在這個星球上所能達到的極限。
如果我們想擁有一個永恒的繁榮未來,就需要發展人工智能,并期待它能以某種生物與機器相融合的形式,來超越現有的地球生物圈。因此,從長遠來看,人類與人工智能相互對立的問題并不存在。
短期內,我們在人工智能工程學上的努力,已經發展出一套可以控制現實生活的系統。這套系統有時會失靈,這讓我們從中發現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它用于學習以及完善自身的過程是相對緩慢的、漸進式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學上的發現,比如新物理學以及新生物化學的出現,都會在一夜之間帶來工程學上的重大突破。假如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是變革式的,而是進化式的,那么要規避它的缺陷就更加容易了。
近40億年后,地球生命的后代子孫——微生物,依然統治著這個星球。然而,沒有太陽它們就無法生存。我們也許應該幫它們一把,畢竟,它們是與人類當前形態更加接近的生命形式,因為它們代表著根植于這顆星球的地球化學的第一代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