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城鄉中國”開篇的話
- 城鄉中國(上)
- 周其仁
- 3253字
- 2018-06-01 19:43:26
中國很大,不過這個很大的國家,可以說只有兩塊地方:一塊是城市,另外一塊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很多,不過這十數億中國人,也可以說僅分為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這樣看,城鄉中國、中國城鄉,拆開并攏,應該就是一回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城鄉美國、城鄉德國、城鄉法國或城鄉日本,更可以說城鄉巴西、城鄉印度和城鄉俄羅斯,因為除了少數例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土地人口,差不多一概都是城鄉兩分天下。“城市國家”(city country)是有的,譬如新加坡,整個國家由城市組成,完全沒有鄉村,不過那里的城市人,不少還是從周邊其他國家的鄉村里來的。倒是沒有“鄉村國家”這回事—整個國家全部由鄉村組成,完全沒有城市—不但當今沒有,似乎很遠久之前也從來沒有過。《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名著,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時候,中國早有了城市。費老本人受教過的蘇州大學和清華大學,都在有名的中國城市里;后來他到倫敦大學深造,更是地處世界大都會。或許是城鄉之間深刻的分野,才激發前輩學人認知城鄉、認知中國。
這是說,一個國家分為城鄉兩個世界,是相當普遍的現實。當然,普遍性總是隱藏在一個個的特殊性當中。概而言之,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所占比例高,城鄉之間的差別不那么大,所以人們一般不取城鄉角度討論經濟社會問題。像美國和法國,2012皆大選之年,不過好像沒有聽說哪一黨哪一派拿那里的城鄉問題說事兒。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經濟體,城市部分比例小,城鄉之間鴻溝大,這就決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這也不難理解,要是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那么離開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狀況的根本改善,國民經濟是搞不起來的。
城鄉中國本就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社會結構,所以無可避免地帶有城市化率低、城鄉差距大的特征。可是幾十年來中國在戰略、體制和政策方面不斷的選擇與實驗,也讓今天的中國城鄉具有若干鮮明的、不容漠視的特色。其一,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其二,市場改革激發了天量的城鄉人口流動,不可逆轉地改變了經濟機會的版圖分布,也形成著新的社會結構;其三,城市化加速與經濟高速增長相伴,造就了城鄉關系極為夸張的緊張。
并沒有把握說,這些現象他國全無,唯我中華獨有。但是橫看豎看,這樣的三個現象交織到一起,把以十億計數的中國人都網羅其中、欲罷而不能的,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多見的機會。不是嗎?2012年的春節,僅鐵道部公布的春運人數就達2.21億人次;算上公路、水路和民航,春節前后40天全國客運量過了30億人次!實在是沒有什么可比的:世行有報告說美國每年3 500萬人更換居所,也是人口流動的大國。不過,那邊是長期搬遷,這廂卻是短期探親,過完了年節還要“打道離府”的。再往上追,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無疑也是個發展中國家,西部大開發、大搬遷青史留名。可是以我2003年在耶魯法學院圖書館里查看到的資料,當年的美國移民多半就是舉家西行,不似我們這里,光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就有好幾千萬。
讓我輩無法別過頭去置之不理的,不僅僅是城鄉中國悲喜糾結,還因為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有著尚不容易闡釋的邏輯。工業化搞不起來,城鎮給不了鄉下人更多的機會和容納空間,好懂;可是國家工業化如火如荼,城市大門卻對農村日益緊閉,卻實在不好懂。再有,人往高處走的動力學,好懂,所以工業化、城市化伴隨大量移民,不斷從低收入的鄉村地區移向機會與收入較高的城市,也好懂。從這個邏輯出發,城鄉的收入差距大,才刺激強勁的進城移民運動,等到更多的農村移民融入城市,城鄉之間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趨近。可是迄今為止,中國的城鄉差距激發的似乎只是“進城打工”,他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到城市賺錢,年紀大了還是回家。這豈不是說,城鄉收入之差,縮短一段時日之后又要重新拉大?還有那所謂的“土地城市化超過了人口城市化”—從沒聽說過這個別扭概念的讀者,要容我以后細說—豈不是確認,中國城市化的加速意味著人口在空間分布的密度下降?如是,叫城市化,還是叫逆城市化呢?!
最不好懂的,是工業化城市化驅動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居然給城鄉中國帶來出乎意料的緊張。我讀到的相關新聞,十之六七,要件不是一幅地,就是一處房。奇了怪也:房和地不就是“生產要素”嗎?平平和和地“配置”不就得了?就算市場上供求雙方利益相向,不是還有句老話“買賣不成仁義在”嗎?怎么要鬧得如此火爆,個別場景居然還要舞槍弄棒的呢?個人不相信那些深不可測的“斗爭學說”,而傾向于認為,這里面總是哪個制度和政策環節沒有妥帖,才讓中國“浩浩蕩蕩、順之者昌”的城市化加速,從某個角度看去好像是中了什么詛咒一般可怕。
當然,過于沉重的題材,也不適合拿來連續開專欄。幸好,“城鄉中國”不是這樣的題目。講過的,天下人不是城里人就是鄉下人,或者像農民工,可算在城鄉之間進進出出的流動人—因此估計,對城鄉中國感興趣的讀者可能不少。其次,“城鄉中國”看來嚴肅,其實也蠻有意思的。試舉一例:你要怎樣讓一個老外很快明白什么是“小產權”呢?“small property”肯定滿擰,“informal rights”又多半誤導。也不要以為老中就個個都知道,看新聞,“國土部又要清理小產權房”云云,那標題里有一個概念是混搭出了錯的—從來只有“小產權地”,沒有“小產權房”。此說何據?看本專欄吧,總有一天我會告訴你。
是的,在城鄉中國的大題目之下,妙趣橫生的小題目多得很。“城中村”,也許各位略有所聞,不過欲知其詳,我們還需要一道前往探查。“村中城”呢?很少聽說,怕要實地看了江陰地方號稱“天下第一村”里那座300米高的摩天樓,我們才算知其然。還有“城中城”哪,幾年來區區在下追蹤訪問過那么幾座,頗有感悟,很樂意與讀者分享。“是城似鄉”則所在多有,費老當年刻畫的“鄉土中國”,不但在觀念與人際關系方面依舊覆蓋著今日的城鄉中國,而且直觀地看,很多大都會城市的很多空間其實還“相當的農村”,人們見怪不怪就是了。中國的城城鄉鄉之間,有多少現象值得梳理,又有多少道理值得探究?
所以,早就想寫一組城鄉中國的系列評論。觀察的基礎還算厚實。自2007年在“50人論壇”成都研討會上聽到當地城鄉統籌的改革經驗之后,這些年來對成都的調查訪問就沒有斷過線。不是我一個,而是一群有此同好的同事和同學。我們不但細看城鄉成都,還參照調查了重慶、長沙、嘉興、天津、京郊、鎮江、南海與深圳,在橫看側看之間尋尋覓覓,期望增加對城鄉中國的認識。一回頭時間還過得真快:2008年1月一起在都江堰大觀鎮茶坪村住在老鄉家里的幾位同學,留學的留學,工作的工作。對越積越多的調查素材,應該是進一步加工的時候了。本專欄算我開個頭,希望逼我們的后起之秀寫出更好的著述來。
一如既往,寫系列專欄一概不預定計劃。2012年元旦剛剛結集成冊的《貨幣的教訓》,起于2010年4月20日那篇“口水能決定匯率嗎?”。原本的寫作沖動,就是為自己,也為同學和讀者對吵得一天世界(一天世界是上海話,即一塌糊涂)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理出個頭緒來。完全沒有計劃,就是一篇一篇寫,沒想到一共寫了50篇,其間忙過幾個其他題目,還有幾次斷稿,前后居然持續一年半。再上一個系列是醫改評論,開工的時候是沖著所謂新一輪醫改方案形成時的辯論而去的,本以為新方案不久可以面世,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我寫到40篇的時候,那個醫改方案還沒有出生。要講的都講了,停就停吧,說起來也是“止于當止之處”,不違作文之道。倒是2002年寫的那個系列《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起筆之前在筆記本電腦上一口氣打出十多個關鍵詞,似乎是預備討論的題目。可是一旦開寫,筆下似乎自有展開的邏輯,就不管預想的計劃了。有此經驗,寫系列評論恐怕還是沒有計劃的好。若問城鄉中國會寫100篇嗎?答案是不知道,聽其自然算了。可以讓讀者放心的是,在下生性愚鈍,卻還不算蠢笨,同學、編輯和讀者略有提點,我就知所適從,懂得就坡下驢的。順便交代一句,讀者來信我不會一一都回,但看還是會看的。罵我的也會看,就是看得飛快些,除非真的罵出了水平。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