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式百變(影記滬上:1843-1949)
- 孫孟英
- 1674字
- 2019-02-28 16:53:42
清朝外交大員伍廷芳帶頭剪長辮
1910年,一個秋末的深夜,一陣陣凄凄的秋風,呼呼地吹刮著上海城。此刻,上海已進入昏昏的沉睡中,死一般的沉寂。黑洞洞的大街上,看不到車輛和行人,就是在這樣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有一批敢于沖破清朝“禁錮”的人正在醞釀著一場震驚中外的剪發運動。
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路)上的一幢法式洋房里,此刻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群情激昂,一陣陣慷慨激昂的講話聲,不時從房子的窗口傳出。屋內有一百六十多人,有的站著,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地上,也有的坐在樓梯上,把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客廳擠得水泄不通。在經過一陣陣喧雜的議論之后,人群中走出一個頭戴官帽、梳著長辮、上穿綢緞上衣、下著黑色綢裙、臉膚白皙、身材瘦長、五十歲上下的男子。他不是一個普通的百姓,而是清朝外務侍郎(清朝負責外交事務的高級官員)伍廷芳。伍廷芳走到屋中央,掃視了一下眾人,又沉思了片刻,隨后大聲道:“諸君,今由上海慎食衛生會假鄙人之寓所,召開剪發會議,這乃是鄙人的光彩,真是不勝榮幸。”伍廷芳說完了這一客套的開場白之后,頭習慣性地搖了搖,甩了甩肩后的長辮又道:“自從外國列強入侵吾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后,并視吾中華民族為劣等民族的象征,使吾中華民族在國際上抬不起頭,被人瞧不起!”伍廷芳高著嗓門,激動地說著,頭不時地搖動著,腦后的長辮不停地左右晃動,仿佛是他討厭透了頭上的那條辮子。“留在頭上的這條辮子,是留在中國人頭上的恥辱!”伍廷芳把辮子抓在手中,表情更加激動地大聲道:“諸君請看,這條纏繞在中國人頭上的辮子,就像一具特別的精神枷鎖,整整束縛了中國人二百六十多年了呀!這條辮子是中國人受盡恥辱的二百六十多年,一定要將它徹底剪斷!”
“我們不怕殺頭,寧斷頭也要剪掉頭上的辮子!誰也休想拿‘殺頭’二字來嚇唬我們,我們天不怕,地不怕!”伍廷芳堅定地說,腳狠狠地踢了一下桌子,發出了“砰”的一聲響,這聲響就像是一枚炸彈發出的。
1910年12月15日中午,參加剪發大會的人像潮水般涌入張園,很快把能容納一千多人的會場擠得滿滿的而無插足之隙。到了下午1時左右,張園會場已被幾萬人圍得水泄不通,會場附近的馬路也被人群阻塞。參加剪發大會者,除大部分工人市民外,還有許多是上海的軍、警、商、學等界的著名人士。一百多名前來采訪的外國記者,也大多在午飯前就到達了會場,忙著采訪、拍照、攝像,準備回去后將之展覽、登報或放映。
下午1時30分,剪發大會在上海慎食衛生會會長黃長根的主持下開始,他宣讀了《告同胞書》:
同胞們,留在中國人頭上的長辮,至今已有二百多年,這條長辮就像一條盤纏在國人脖子上的毒蛇,時刻威脅著漢人的生存;同時,也是漢人受恥辱的二百多年。自從外國列強侵占吾中華以來,頭上的長辮更成了洋人視吾中華民族為世界劣等民族的象征,從而使國人受盡了洋人之欺凌。在國外,這條長辮更招來了歧視的眼光,洋人在大街上可以任意辱罵、毆打吾華人,使吾國人在洋人面前抬不起頭。現在是到了該剪掉頭上這條毒蛇般的長辮的時候了!剪掉吾國人頭上的奇恥大辱,吾中華才能揚眉吐氣。

清朝外交大員伍廷芳
讀完《告同胞書》后,會場里響起了一陣口號聲:
“剪掉長辮,洗雪恥辱!”
“剪掉長辮,振興中華!”
……
在呼口號的同時,伍廷芳走上臺,發表了簡短的書面演說:
剪掉發辮,已到了刻不容緩之時。同胞們,趕快行動起來,剪掉頭上的長辮,剪掉國人的奇恥大辱,為吾國家之獨立,民族之自信,創造偉大的精神條件吧!
會場又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演說結束后,剪辮就開始了。伍廷芳右手拿著一把大剪刀,左手抓著腦后的辮子,使勁地剪起又粗又長的辮子,一下、兩下、三下……此刻會場里一下變得鴉雀無聲,似乎只能聽到人的呼吸聲,人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視著伍廷芳。這時,突然從臺上傳來了一聲剪刀上下刀口撞擊時發出的“咔嚓”聲。
“辮子剪掉了!”
“伍大人把辮子剪掉了!”
會場里一下又沸騰起來了,叫喊聲、鼓掌聲、議論聲混合成了一首“狂響曲”,在會場上空回蕩著、撞擊著。
……
隨后,一批又一批剪發者涌向會場,人山人海,使這次剪辮運動場面顯得特別壯觀,滿地的辮子越積越多,越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