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指導

(一)家庭教育指導≠家庭教育

1.何為家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個人也都熟悉我們所謂的家庭指的是什么。不過真正用學術語言來定義它,還是有點難度。來自學術界的專家會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給家庭下各種定義,比如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父母與子女形成的團體,我們稱作家庭。”[1]教育學家陳桂生認為:“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組合起來的初級社會群體。”[2]

綜合眾多專家的觀點,我們需要理解關于家庭的幾個基本要義:

第一,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

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它保證了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的需要,同時它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朱永新教授認為,人的一生實際上生活在四個地方,分別是:子宮、家庭、學校和職場。而在這四個場所中最長久、最重要的還是家庭,因為家庭在這四個階段一直存在,這四個階段與家庭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第二,家庭是以婚姻關系形成的社會組織。

家庭是由婚姻構成的,血緣關系是姻緣關系派生出來的。婚姻是社會為雙方約定的共同擔負撫育子女責任的契約。一旦婚姻結束,正常的家庭隨之解體。一個沒有孩子的家庭解體要相對簡單,而社會對有了孩子而準備離異的夫妻,總是首先明確雙方對撫育孩子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后才慎重地用法律的手段確定孩子的監護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庭的離婚率從2002年開始就一路走高。由于婚姻變動而引起的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都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重大環境因素。

第三,家庭是親子兩代(也可以超過兩代)以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形成的社會組織。

父母的姻緣關系自然會帶來親子的血緣關系或者收養關系。無論在哪種關系中,孩子都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員。因此,親子關系也是家庭關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家庭是人,特別是未成年人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寄托。

對于兒童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們的出生地,是一個溫柔的港灣,是他們最早生活和成長的地方,更是他們的第一所學校,所以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兒童來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兒童正是在家庭學習各項技能才完成了他們社會化的第一步,在家庭中他們學會如何表達、如何自理、如何交往等,家庭生活是他們能步入社會獨立生活前的重要階段。

2.何為家庭教育?

社會學家鄧志偉在《家庭社會學》中把家庭的功能歸類為:生物功能(生育等)、心理功能(情感慰藉等)、經濟功能(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政治功能(小型政府、家長權力)、教育功能(社會化、家庭教育)、娛樂功能、文化功能(習俗、宗教學習)。

談到家庭的教育功能,自然就引出家庭教育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家庭教育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且已經成為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家庭的概念一樣,眾多學者對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一般來說,家庭教育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家庭教育概念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即父母或者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層次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學》),這個解釋也通常是我們普遍認可的解釋。在日常的談資中,我們提到家庭教育就會自覺的認為是長者對其子女的教育。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家庭教育內涵并不只有這些,所以目前家庭教育更多地從狹義走向廣義的概念。

馬和民教授認為,家庭教育不僅要關注家庭成員之間的影響,還要關注家庭環境因素所產生的教育功能。[3]另外我們還要關注子女在父母教育中對父母的影響以及對父母教育的反饋過程。因為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相對的又互為存在條件的概念,父母作為養育者,他們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與個性特點。[4]也就是說家庭教育要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因材施教,否則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天才”不可復制,成功的家庭教育只能學習或模仿,而不能照搬照抄。

深刻理解家庭教育,還必須認識家庭教育的三大特點:

(1)家庭教育是私密教育,是基于血緣與情感的教育。

家庭是在婚姻與血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婚姻也就沒有子女,沒有子女也就無所謂家庭教育。我們知道有了婚姻才能誕生孩子,子女與父母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因此家庭教育還有血緣的基礎。當然現今社會,出于某些原因個別家庭會通過領養的方式有自己的子女,那么他們就存在法律上的血緣關系。血緣關系是一種天然的關系,就像動物會保護幼崽一樣,父母會出于本能保護自己的孩子,愛護自己的孩子,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有著天然的依戀和愛慕,在最初幾年孩子完全不能離開自己的養育者。這也是家庭教育區別于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大的不同。家庭教育可能從孩子還未出生就已經開始發生,并與養育同行,比如胎教。長大之后,即使參與了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家庭生活仍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家庭教育仍然會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血緣的維系,家庭教育會持續終生,只要血緣沒有斷,情感沒有斷,家庭教育就會一直持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家庭教育不單單指0-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而是終身教育。

(2)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與家庭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

家庭教育不是嚴肅的學校教育,它是一種存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教育關系,它的發生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更沒有固定的方法或者模式,因此有父母與子女存在的地方就可以發生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可能發生在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也有可能發生在全家一起在游樂場排隊游玩的時候,有可能發生在睡覺前,也有可能發生在上學的路上,這些場景既是家庭生活的場景,也是家庭教育的情境。家庭教育可以貫穿于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的內容開始越來越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也隨之開始豐富多樣。例如親子閱讀、親子游戲、出國旅游等家庭生活的形式開始出現并流行。這些看似是簡單的家庭生活的內容,其實有很深的教育隱喻。如一些父母會希望通過親子閱讀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和文學功底,親子游戲中加入了更多的智力因素,讓兒童在游戲中發展智力,提高反應及思考力,出國旅游更是如此,家長希望帶領孩子一起開闊視野,學習不同國家的民俗風情以及地理知識。隨著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會單獨安排有教育意義的家庭生活內容,并賦予很高的教育期望和教育目標。從這種意義上,家庭教育何嘗不是“在生活中感悟教育,在教育中提升生活”。

(3)家庭教育是自然過程,潛移默化且影響深遠。

家庭教育是會對兒童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的教育,深入到孩子血液和骨髓里。每個孩子在走上社會時都帶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兒童天然會模仿自己的父母,會沿襲家庭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或許有些兒童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開始反對自己的父母,開始試圖掙脫家庭的束縛,開始“做自己”,但是他們仍然不能去除自己身上的家庭烙印,再獨立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

家長的行為不僅給孩子創設了環境,更給孩子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環境與家長行為本身就有潛在的教育意義。因此家庭教育的發生是潛移默化的。而且這種潛移默化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一旦樹立,改變就變成很困難的事。有學者提出在家庭教育概念中,涉及三個有關親子互動的概念——影響、培養和教育。[5]“教育”更顯示它的目的性與規范性,“培養”看重的是兒童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影響”則是最關鍵的,父母對孩子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以產生消極的影響,潛移默化、不被完全意識且影響深遠。

3.何為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教育是教師熟悉的概念,但家庭教育指導這個概念對于教師而言相對陌生。學者胡杰指出:家庭教育指導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主要是以教育對象來區分。狹義的家庭教育指導是指:“由社會通過大眾傳媒或社會機構,以兒童家長為主要對象,以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改善教育行為為直接目標,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教育過程。”狹義的家庭教育指導實際上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家長學校”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教會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廣義的家庭教育指導則是在教育的對象上給予了發展,它符合現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理論,因為家庭教育的雙向互動性,決定了家庭教育指導的對象不僅是家長或者長輩,更應該包括子女。從現實意義上來說,指導子女如何孝敬長輩,接受長輩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以及其他家庭活動中需要遵循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乃至如何與家長或者其他長輩溝通,這些都需要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導。[6]

在基層學校的一線工作中,我們通常取家庭教育指導的狹義概念,即:由家庭外的社會組織、機構組織的,以家長為對象,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改善教育行為為直接目標,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教育過程。[7]家庭教育指導完全有別于家庭教育,我們用一張圖示來直觀感受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指導完全不同。學者李洪曾老師將家庭教育指導從家庭教育中剝離出來,提出了“4421”的家庭教育指導理論框架。即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全過程中涉及4類對象,就是兒童、家長、作為指導者的教師和作為組織管理這項工作的分管領導;包括4個具體過程,即兒童的發展過程、家長對兒童的教育過程、指導者對家長的指導過程和組織管理者對指導者的組織管理過程。任何一個具體過程都在兩種環境下進行,即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以上全部的要素都會受到外部社會大背景的制約。

我們來分析這個概念的時候,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家庭教育指導是家庭以外的組織實施的活動和教育過程。家庭教育指導顯然是在家庭外部,而不是在家庭內部。眾所周知,學校是家庭教育指導的主陣地。但需要提醒教師的是,家庭外部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組織,不單單是學校,可以是婦聯、居委、非政府組織乃至企業等其他組織。

第二,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對象是成人,而非兒童。

由于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對象是作為兒童監護人的成人,指導一般在家長工作之余的時間內進行,指導是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服務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家庭教育指導看作是一種帶有師范性的、業余的成人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指導有明確的目標。

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指導目標由直接目標和間接目標兩部分組成。直接目標:通過多元化的指導措施,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教育觀念,端正自身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掌握科學的教養知識,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間接目標:以培養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質、個性品質為主導,促進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指導的具體目標由改進目標與發展目標兩部分組成。改進目標是從問題出發,施予必要的教育干預,以達到應有的狀態;發展目標是從應有的狀態出發,進行必要的教育調整和主體整合,以達到狀態的理想化。[8]

第四,家庭教育指導有多樣的指導形式與方法。

家庭教育指導形式多樣,楊寶忠老師在《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中將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分為個別指導和集體指導兩大類。個別指導形式包括:家庭訪問、在校接待、單獨咨詢、電話聯系、信件來往、家校聯系冊和電子信箱等;集體指導形式包括家長會、講座與報告會、經驗交流會、專題討論會、大眾傳媒教育開放活動、親子活動等。[9]

第五,家庭教育指導有固定的內容要求。

站在學校立場,家庭教育指導內容一般包括:(1)向家長介紹、提供有關兒童發展、本學段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2)介紹孩子所處年齡段在生活和學習中以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供家長參考的處理意見和建議;(3)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和學校的工作中心與家長交流。

《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是我國第一部針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大綱,其中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應體現時代性,體現新形勢下家庭教育的新起點和新特點,反映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要向家長宣傳素質教育的思想,宣傳現代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加強家庭美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講授不同年齡段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個體差異等。”“應具有階段性。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容易發生的問題,確定重點指導的內容。”同時上海市還于2009年出臺了《上海市0-18歲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大綱(試行)》,大綱中按照不同年齡階段的劃分詳細規定了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具有很好的可參考性和執行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黄龙县| 青冈县| 息烽县| 泰兴市| 太保市| 图片| 从江县| 通江县| 重庆市| 攀枝花市| 镇原县| 渝北区| 团风县| 西平县| 广水市| 新河县| 马尔康县| 台安县| 阿克苏市| 梅河口市| 都安| 万载县| 民勤县| 宁城县| 遂溪县| 江孜县| 开鲁县| 虹口区| 若尔盖县| 星座| 多伦县| 舞钢市| 汕头市| 文化| 黄大仙区| 惠东县| 会泽县| 漳平市| 防城港市|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