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沈愛琴:絲路勇者
  • 王世良 許小東
  • 2814字
  • 2019-01-03 17:31:29

學習與內化

熊彼特關于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創新者觀點,凸顯了企業家精神的實質和特征,正所謂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而成功的創新必然要求企業家具有戰略視野和超前的眼光,對相關行業發展前沿及外部環境具有深刻的認知與把握,在科技迅速發展、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今天尤為如此。這就有賴于富有成效的學習。因此,學習是企業家精神的關鍵。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項修煉》中說道:“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p>

受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沈愛琴在學校受教育時間并不長。

20世紀50年代,農村的讀書人非常少,沈家所在的橫塘村,也就只有沈愛琴唯一一個小學生。從9歲起,她每天走路到由一座廢棄的尼姑庵改建而成的學校上學。她熱愛學習,遇到難題不會輕易放棄,身上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加上性格開朗,愛打抱不平,任何事情都沖在前面,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讀完五年級,家里無法負擔學費,14歲的沈愛琴不得不離開學校,回家幫忙做農務活,每個月掙兩分半工。

沈愛琴常說自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除了陳述自己受學校教育少的事實,也透露出未能實現學校教育夢想的無奈和遺憾。正因為如此,她內心深處對學習和文化有強烈的眷戀,充滿了渴望,十分珍惜各種學習機會,并投射到其日常行為中。例如,她非常尊重有文化的人,企業里大家都知道她喜歡三類人,而有學歷、有文化的人排在了首位,在民營企業中她很早開始招聘大學生,出資選送骨干到大專院校進行學習,也聘請專家到企業開展講座培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沈愛琴的學習更多的來自于其工作實踐,屬于“干中學”,并體現出很強的學習和內化能力。所謂“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顧名思義,就是一邊干一邊學,即在實踐中學習?!案芍袑W”“學中干”意味著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將學習與工作融為一體。古人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和“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就強調了這種思想?;凇案芍袑W”,羅默(1986)的技術外溢模型認為知識具有正的外部性,即“外溢效應”,阿溫·楊(1993)的有限干中學與發明的混合模型(hybrid model)認為技術創新和干中學呈相互促進的關系。

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實踐在相當程度上有賴于隱性知識。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和思想家邁克爾·波拉尼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緘默知識、意會知識、默會知識)兩類,后者指在行動中所蘊含的無法表述的知識。野中郁次郎認為,隱性知識高度個人化,難以規范化,難以言傳,深根于行為本身并受個體所處環境的約束,包括個體的思維模式、信仰觀點和心智模式等。

按照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的觀點,真正的知識都是經驗知識,離開經驗談不上知識;但知識又不一定僅源于經驗,還需要理性的實踐驗證,對某種知識的經驗材料進行了驗證判斷后才會形成知識。哈佛商學院資深教授、現代營銷學的奠基人之一西奧多·萊維特也說:“最寶貴的知識既無法傳授,也無法進行傳遞?!彪[性知識通常被個體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融入進骨子里的東西,是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存在,但又擁有極強的影響力量,會左右個體的行動和判斷。顯然,隱性知識的特點決定了管理知識的獲得更需要靠“悟”,而“干中學”是遠比課堂或書本更有效的促使人“感悟”的學習方式。

人們常說,學歷不等于學問,文憑和水平隔著的不止一層紙。沈愛琴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學歷不高,更沒有所謂的商科背景,但她憑著“干中學”這套獨特的學習方法,在長年累月的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和感悟提升,內化成了自己的管理思維,造就了自己獨有的知識儲備。

“她沒有上過學,缺乏系統的學習,知識不是很多。”現任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說道,“但并不代表她沒有文化,她文化領悟能力很強。知識是學習的,但文化是悟出來的。比如說,如何和政府打交道,書本上是沒有的,誰來告訴你,就要靠感悟?!?/p>

企業家所具有的這種知識學習和內化能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比如,和許多企業家一樣,沈愛琴有看新聞聯播的習慣。每天看了新聞后,她會去研究背后的邏輯,每一段文字、每一個詞語,她會認真琢磨,從而判斷中央的政策風向。正是由于在長期的“干中學”中日積月累形成的綜合學習和內化能力,她能從許多人眼里枯燥的信息中看到不一樣的對企業有價值的東西,幫助她提前預測形勢、做出正確的決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伊始前后的不確定年代里,她能夠認清時局,準確判斷形勢:基于對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信心,沈愛琴做到了無畏前進,敢于突破束縛,在質疑中成長,在打壓中忍耐,領導企業披荊斬棘,堅強地活下來。

縱觀沈愛琴的創業生涯,她的“干中學”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與各界人士交流,在溝通中學習。

早在沈愛琴接管筧橋綢廠之前,她就做過團支書、婦女主任等工作,與村民們和村里干部打交道,在20歲不到的年齡,沈愛琴每天卻要與年齡大她很多的人溝通和調解,她也在這個過程中磨煉了很好的耐心。正是由于這樣的性格,之后沈愛琴在為工廠解決各種燃眉之急時,不厭其煩地與相關負責人商談,解決了原料等很多難題。

除了與村里和工廠里的人打交道,沈愛琴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各部門相關領導了。她早早就受到鄉鎮領導的重視,自己也用出色的工作能力贏得了大家對她的器重。在一次次與不同領導溝通的過程中,沈愛琴鍛煉了溝通能力。

第二,向同行學習。

從受命籌辦社辦廠以后,沈愛琴的辦廠經驗就開始積累起來,除了與相關部門進行有效溝通,沈愛琴積極跟同行學習,四處取經。在當年管理社辦廠之時,沈愛琴就跟國營大廠的負責人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學會了工廠的工業化運作是怎么回事,也積累了工廠生產的一系列流程知識。到了后來接管筧橋綢廠時,沈愛琴不辭辛勞在外奔波,向市內和其他地區的絲綢大廠學習取經,然后用于管理自己的工廠,在實踐中切實將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

此外,沈愛琴也常向企業家同行學習。她和魯冠球、馮根生是好友,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學習對象。遇到問題的時候,她總去找兩位大哥求教。在技改的重大項目上,魯冠球就曾伸出援手,為筧橋綢廠做擔保,用行動支持沈愛琴把企業做大、做強。

第三,在反思中學習。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沈愛琴也十分善于反思自己的工作,在反思中學習。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她會不斷去試錯、糾錯,然后不斷地執行,就好比問路、找路、走錯路又不斷地糾正方向一樣。李建華形象地說:“很多人死在那里,就是方向看對了,走的路不對。我總結她,方向大部分是對的,走的路其實有不少是偏的,但前進過程中會總結經驗教訓,慢慢地糾正回來。”

近年來非常風靡的互聯網思維和精益創業理論,都強調了不斷試錯、快速迭代、在持續迭代中走向完善的理念和原則,不得不驚嘆,沈愛琴早就將這種思想應用于其管理實踐了。實際上,面對創業新事業中許多未知因素,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經營環境,不可能存在完美的頂層規劃和設計,采用總設計師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試錯、糾錯,可能是低成本的管理決策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同仁县| 江达县| 秭归县| 怀柔区| 开封市| 林周县| 平塘县| 合阳县| 天峻县| 沧州市| 金山区| 瑞安市| 天门市| 宜都市| 兰溪市| 无为县| 化德县| 临朐县| 乌鲁木齐市| 金华市| 永兴县| 广丰县| 巴林左旗| 潮州市| 新建县| 鲁山县| 和龙市| 泰安市| 界首市| 翁牛特旗| 叙永县| 平阳县| 大新县| 瑞安市| 惠安县| 刚察县| 黄石市| 万盛区| 景德镇市|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