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蔬菜育苗技術
- 姚太梅
- 3823字
- 2019-04-17 11:57:42
第三節 壯苗的標準及其培育
幼苗質量直接影響蔬菜的早熟豐產,蔬菜育苗的目標就是培育適齡壯苗。為此,育苗工作者必須要首先明確,什么是壯苗?如何判斷壯苗?從而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出高質量的秧苗。
一、壯苗的概念及苗齡
蔬菜生產上習慣所稱“壯苗”,實質上是指生長整齊、形態健壯、適應性強、生產潛力大的高素質秧苗。秧苗素質的好壞,不僅從外觀長相、長勢來判斷,還要根據定植后的發根情況,生長潛勢來判斷,果菜類還要求花芽分化和發育良好等。
苗齡與秧苗素質有密切關系,苗齡可分為日歷苗齡和生理苗齡。
日歷苗齡,指從播種出苗到成苗所用的天數,也叫育苗期。
生理苗齡,指幼苗生長發育達到什么程度,因此它是形態解剖上的差異。如大棚黃瓜定植時的苗齡,應達到5片真葉且現蕾。
日歷苗齡(育苗期)與生理苗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育苗期的長短,但育苗期的長短與苗齡的大小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統一的。如大棚黃瓜定植時的苗齡,應達到5片真葉且現蕾。一般溫室育苗需要50~55天的日歷苗齡,但如果在溫室內用土壤電熱線加溫,只需要要30~35天就能達到要求。由此可見,幼苗的大小用日歷苗齡來表示是不確切的,容易在生產上造成失誤。只有在一定的地區內,育苗條件基本相同,用日歷苗齡來表示幼苗的大小才較適宜。所以,幼苗的大小應以生理苗齡來表示才比較恰當。
蔬菜育苗的目標就是培育壯苗。但苗期管理不當會出現徒長苗或老化苗,甚至病弱苗。
徒長苗的特征是莖細長,節間長,葉片大且薄,葉色呈淡綠或黃色,葉柄細長,子葉甚至基部的葉片黃化或脫落,花芽分化差,根系發育差,須根少,吸水吸肥能力差,光合能力下降,干物質積累少,抗病力差及抗逆性差,容易得病和受凍。定植后成活率低,緩苗時間長,并且容易落花落果,熟性晚,產量低。
徒長苗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照不足和夜間溫度過高,同時氮肥過多和土壤中水分過高也有直接關系。播種時密度過大生長出的苗擁擠,葉片互相遮陰,致使光照不足而使苗徒長。生產中,有時播種期掌握不準使育苗期過長不能及時定植,也容易徒長。預防幼苗徒長的措施主要是創造幼苗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條件。如適量播種,避免小苗擁擠;靈活控制苗床的溫度和濕度,及時通風;增加育苗設施內的光照時間和光照長度;避免氮肥施用過量,最好將氮、磷、鉀配合使用;及時分苗和定植等。
老化苗又稱“僵苗”“小老苗”,是日歷苗齡(天數)與生理苗齡(大小)不符的苗。其特征是秧苗生長緩慢,植株小;莖節間短;葉色呈暗綠色、無光澤,葉的生長不舒展,展葉慢;定植后緩苗慢,長勢弱、開花結果晚、落花落果嚴重、結果期短、產量低、易早衰。
當蔬菜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就會造成老化苗的出現。如土壤長期干燥,抑制了根系生長發育,地上部分生長也受影響;防病時藥劑量過大,造成藥害而停止生長;蹲苗時間過長,或天氣條件影響,幼苗遲遲不能定植等。應對老化苗重點在一個“促”字,打破各種限制營養生長的環境條件,盡快恢復植株的營養生長。采取的預防措施有:選擇疏松、通透性好的肥沃土壤配制營養土,使用腐熟有機肥,提高地溫;苗期噴施葉面肥,適時適量澆水,以免降低苗床溫度和地濕;苗齡不宜過大,在育苗后期要適當加強通風,原則上控溫不控水,定植前注意煉苗。
二、壯苗的標準
既然培育壯苗是蔬菜育苗的核心問題,如何判斷幼苗質量就必然為育苗者所關注。
由于蔬菜種類、栽培方式、栽培目的及栽培季節的不同,壯苗的標準不盡相同。如以果實為產品的果菜類蔬菜,主要對幼苗的花芽分化、開花早晚有特殊要求,尤其是早春早熟栽培所需的幼苗,要求苗齡較大,定植時帶蕾。而白菜、甘藍等葉、莖類蔬菜,以營養器官為主要產品,則不要求其花芽早分化,否則早春會出現先期抽薹的情況。這類蔬菜的幼苗,主要要求其營養體生長旺盛,根系發育健全,不宜用大苗。
同一種蔬菜,不同季節栽培,其幼苗的標準也不相同,如春番茄要大齡壯苗;而秋番茄是在高溫季節育苗,苗齡不能長,幼苗不能大。所以要根據不同種類蔬菜、不同栽培方式與目的,以及不同的栽培季節制定壯苗標準,不能一概而論。
根據生產實際需要,評價幼苗是否健壯,主要從幼苗的外部形態指標和生理生化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衡量與評價。目前各地都在參照葛曉光先生研究提出的外部形態指標即簡單指標、相對指標、復合指標,結合生理生化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確定壯苗標準,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外部形態指標包括簡單指標、相對指標和復合指標。
簡單指標,這是常用的單項性狀指標,經驗豐富的生產者,一般都能掌握和運用。依其對果菜類前期產量的預測,又可分穩定性指標和參考性指標,穩定性指標包括全株干重、葉面積、根重、莖粗等,反映出幼苗生育的進程或同化產物的累積量,且很穩定,作為壯苗指標比較可靠;參考性指標是指葉色、葉片數、第一花序分化節位和莖高等,這些指標表現不穩定,它們對生態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且指標量的變化和幼苗生長發育條件適宜程度不相一致,故只能作為參考性指標,和穩定性指標結合,可以反映一定的壯苗素質。
相對指標,是指兩項單項指標的比值,如莖粗/莖高、根重/冠重、葉面積/根體積等。這些指標可以從比較的角度、整體的角度,反映壯苗的素質。但在有些條件下,比較的數值相等但幼苗的素質卻相差很遠。因此以單項指標和相對指標相結合,對幼苗素質進行評價較為確切。
復合指標,是指從上述指標中,選擇兩個以上代表性指標組成一個整體的復合指標來評價,如(莖粗/莖高+根重/冠重)×全株干重,或(莖粗/莖高)×全株干重,或莖粗/莖高×全株干重×葉片數等,這類指標對早期產量有較高的預測。
壯苗的生理生化指標,包括光合能力,根系活性和碳氮比等,反映出幼苗生理生化指標等內在素質狀況。如壯苗的光合能力強,則干物質積累多;葉綠素含量高,則光合作用潛能大;根系活性大,則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就強;碳氮比值大,一般開花早,有利早熟。將生理生化指標和形態指標相結合,對幼苗的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則會更科學、更全面、更準確。
三、培育壯苗的技術要點
培育適齡壯苗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是蔬菜育苗者的根本任務。在育苗的過程中,由于育苗設施與條件的限制、育苗環境的變化、幼苗管理不當等原因,會出現各種問題,如不出苗或出苗不齊,幼苗“戴帽出土”、爛種;苗齡過長或太短,出現徒長苗或老化苗;花芽分化過早,果菜類幼苗過早出現花蕾,甘藍、白菜等會先期抽薹等問題,從而影響到幼苗的正常生長與發育,最終影響種植,導致減產。培育壯苗,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根據生產或市場需要制訂育苗期計劃
市場的需要是制定計劃的主要依據,因此,一般應該依據市場或生產需要確定幼苗生產的季節、數量、品種及幼苗類型,為保證按計劃供苗無誤,應有10%~15%的安全系數,在實際生產中應將計劃落實到育苗地段,即確定各級育苗程序的苗床面積、育苗批數及每批的數量,并確定播種期及分苗時期,從而保證計劃的實現。如播期的選擇,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蔬菜與品種特性,不同的栽培季節,不同的定植期對苗齡大小的要求具體確定,如茄果、瓜、豆類蔬菜,屬于喜溫性蔬菜,露地播種或育苗定植要求在春季斷霜前后,故天津、北京等華北地區,宜在谷雨前后;東北與西北寒冷地區宜在立夏前后。
(二)物資準備
主要包括設施與設備的準備、優良品種的選擇及種子的準備、配制優良床土原料的準備等。物資準備必須保質保量,以保證育苗生產的穩定。例如,為保證幼苗在計劃的育苗期內達到確定的壯苗標準,育苗基質及肥料的質量與規格必須保證穩定,否則,容易出現育苗質量的各種問題。
(三)溫、光、水、肥的管理
溫度、光照、水分及肥料是影響蔬菜種子發芽、出苗和幼苗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育苗期間通過科學的調控溫、光、水、肥,可以控制幼苗的生長發育,有利于培育壯苗。
要根據不同種類蔬菜幼苗的不同生育階段對溫、光、水、肥的要求,生長發育狀況,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采取相應的調節措施。如茄果類蔬菜秋季栽培育苗,正值高溫季節,幼苗在高溫、強光下生長快,植株易徒長,故在管理上應以降溫、遮光和保證水分供應為主,育苗床應用蘆簾、遮陽網等材料遮陽降溫,同時應注意澆水,早晚多見光,以防徒長。
(四)及時分苗和間苗,擴大營養面積
間苗和分苗可以擴大幼苗的營養面積,防止秧苗擁擠、減少徒長苗、改善營養狀況、光照和通風等條件,促進幼苗的生長,促進果菜類蔬菜幼苗的花芽分化。
間苗應早,可在真葉展開和2~3葉期分別間苗一次。分苗也應早,可在真葉展平及3~4葉期分別分苗一次,分苗時要注意培土和澆水,并做好保溫保濕工作。分苗次數不宜過多,以免根系損傷太大,延緩生育進程。分苗時,可以分苗到分苗床,也可直接移入營養缽。移入營養缽的幼苗,長到一定大小時,也應拉大缽間距離,擴大營養面積,改善生長環境,防止徒長。
(五)秧苗鍛煉
設施條件下育苗,幼苗定植前應進行適度的鍛煉,這是因為設施內較高的溫度、濕度和弱光照,容易出現徒長苗,通過適當的低溫鍛煉和見光,可以有效地防止徒長,同時定植前進行適當鍛煉后,可以增強幼苗對外界低溫條件的適應能力,定植后緩苗快,快速生長,以利早熟和增產。大棚春季早熟栽培,常應用該種方法煉苗。低溫鍛煉時,白天溫度可降到20℃左右;夜間在保證秧苗不受凍的原則下,應盡量降低溫度,一般可降到10℃左右。苗床溫度的降低要逐步進行,不可突然降低過多,以免秧苗受傷害。一般情況下,在定植前7~10天,白天逐步加大通風量,定植前3~5天夜間可不用覆蓋草苫等保溫材料,使幼苗所處溫度條件與定植環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