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常見病診治彩色圖譜
- 顧憲銳
- 1583字
- 2019-04-03 13:11:00
十六、壞死桿菌病
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梭狀桿菌引起的以皮膚和口腔黏膜壞死為特征的散發性慢性傳染病。
【病原】壞死梭狀桿菌為擬桿菌科絲桿菌屬的革蘭氏陰性菌,無運動性,不形成芽胞,多形性。病灶中和新分離出的細菌呈長絲狀,內含圓球狀物,在多次培養后細菌才成為長的桿菌(圖1-16-1)。本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健康動物扁桃體和消化道黏膜的常在菌。

圖1-16-1 壞死桿菌的形態
【流行特點】患病動物是主要傳染源,但健康帶菌動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起著傳播作用。本菌能侵害多種運物,幼兔比成年兔易感性高。本菌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膚和黏膜,只有當因外傷、病原菌感染而使組織受損時,細菌乘機進入受損部位引起發病,所以本病多為散發。偶呈地方性流行或群發。另外,其他嗜氧菌并存時,消耗大量氧氣,有利于本菌的生長。動物在污穢條件下易受感染。潮濕、悶熱、昆蟲叮咬、營養不良等可促發本病。
【臨診癥狀】病兔停止采食、流涎,體重迅速減輕。一種病型是在唇部、口腔黏膜、齒齦等處出現堅硬腫塊,隨后出現壞死、潰瘍,形在膿腫。腫塊也常發生于頸部(圖1-16-2)、頭面部(圖1-16-3)及胸部,經2~3周后死亡。另一種病型是在病兔腿部和四肢關節或頜下、頸部、面部以至胸部等處的皮膚內繁殖,發生壞死性炎癥,形成膿腫、潰瘍(圖1-16-4、圖1-16-5),或侵入肌肉和皮下組織形成蜂窩織炎。病灶破潰后散發惡臭氣味。壞死病變具有持久性,可連續存在數周或數月。病兔體溫升高,體重減輕,最后衰竭死亡。

圖1-16-2 壞死桿菌病兔頸部的腫塊

圖1-16-3 壞死桿菌病兔唇部的腫塊

圖1-16-4 壞死桿菌病兔前肢腿部的腫塊

圖1-16-5 壞死桿菌病兔頜下的腫塊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病兔的口腔黏膜、齒齦、舌面、頸部和胸前皮下組織及肌肉組織等壞死。淋巴結(尤其是頜下淋巴結)腫大,并有干酪樣壞死病灶。多數病兔在肝臟、脾臟、肺臟等外有壞死灶,并伴有心包炎、胸膜炎。后腿有深層潰瘍的病變。有些病例多處見有皮下腫脹,內含黏稠的化膿性或干酪樣物質。在病變不可見到血栓性靜脈炎栓塞的變化。壞死組織有特殊臭味。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臨診癥狀、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應依據壞死梭桿菌的鑒定。
(1)直接鏡檢 病料涂片,染色,鏡檢,根據病原的形態及染色特性可做出初步診斷。
(2)動物試驗 病料制成乳劑后,注0.5~1.0mL于兔的耳外側,或注0.2~0.4mL于小鼠尾部皮下,2~3天后,在接種部位出現壞死,并逐漸擴大,8~10天后接種動物死亡。
【鑒別診斷】本病應注意與兔葡萄球菌病、兔銅綠假單胞病和兔傳染性水皰口炎等疾病的鑒別。
(1)兔葡萄球菌病 化膿性炎癥以形成有包囊的膿腫為特征,膿腫雖多位于皮下或肌肉,但局部皮膚常不壞死和形成潰瘍。膿液無惡臭氣味。
(2)兔銅綠假單胞病 常在肺等內臟和皮下形成膿腫,膿液呈淡綠色或褐色,有芳香氣味。
(3)兔傳染性水皰口炎 雖有流涎癥狀和口膜炎變化,但口膜炎的病變表現為水皰、糜爛和潰瘍。其他組織器官常無病變。本病呈急性經過,病原為一種病毒。
【防控】
(1)預防
① 加強飼養管理,清除飼草、籠內的銳利物,以防損傷兔體表面皮膚和黏膜。對已經破損的皮膚、黏膜,要及時用3%雙氧水或1%高錳酸鉀溶液洗滌,但不可涂結晶紫和龍膽紫。
② 從外地引進種兔時,必須進行隔離檢疫1個月,確定無病時方可入群。
③ 兔群一旦發病,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淘汰病、死兔。徹底清掃兔舍并進行消毒。
(2)治療
① 局部治療。首先除去壞死組織,口腔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然后涂搽碘甘油或10%氯霉素酒精溶液,每日2~3次。其他部位可用3%雙氧水或5%來蘇兒沖洗,然后涂搽5%魚石脂酒精溶液或魚石脂軟膏。如局部有潰瘍形成,清理創面后涂以土霉素軟膏或青霉素軟膏或金霉素軟膏等。
② 全身治療。磺胺二甲嘧啶,肌內注射,每千克體重0.15~0.20g,每天2次,連用3天?;蚯嗝顾?,肌內注射,每只兔20萬單位,每天2次,連用3天?;蛲撩顾?,肌內注射,每千克體重20~40mg,每天2次,連用3天。若兔的食欲下降,可灌硫酸鈉導瀉或灌大黃蘇打片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