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常見病診治彩色圖譜
- 顧憲銳
- 2025字
- 2019-04-03 13:10:55
十、沙門氏菌病
兔沙門氏菌病,又名兔副傷寒,是由鼠傷寒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引起兔的消化道和生殖器官的傳染病,以發生敗血癥、急性死亡、腹瀉和流產為主。懷孕25天以上的母兔臨診主要表現為流產和腹瀉,并因敗血癥而迅速死亡。幼兔多表現為腹瀉和敗血癥。
【病原】病原為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和腸炎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呈短桿狀,具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圖1-10-1)。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后,形成光滑、濕潤、灰白色、邊緣整齊、隆起的中等大菌落(圖1-10-2)。本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但對消毒藥物的抵抗力不強,3%來蘇兒水、5%石灰乳及福爾馬林等能于幾分鐘內將其殺死。本菌對多種動物發病,還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圖1-10-1 沙門氏菌的形態

圖1-10-2 普通瓊脂培養基上沙門氏菌生長的菌落
【流行特點】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晚秋和早春更為普遍。本病傳染性比較強,不分年齡、性別和品種都會發病,但以斷奶幼兔和妊娠母兔最易感,尤其是懷孕25天后的母兔,發病率高達57%,流產率為70%,致死率為49%。病兔和帶菌兔是主要的傳染源。病原菌由傳染源的糞便排出體外。本病感染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外源性感染,即吃了污染本菌的飼料、飲水等而經消化道傳播;另一種為內源性感染,當各種原因(如管理條件不善、氣候變化、衛生條件差等)導致兔體抵抗力下降時,寄生在兔體內的沙門氏菌乘機大量繁殖,增強毒力而引起發病。幼兔也可經子宮內或臍帶感染。此外,鼠類、鳥類及蒼蠅也能傳播本病。
【臨診癥狀】本病潛伏期為3~5天,分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1)最急性型 病兔常不出現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 病兔精神沉郁,體溫升高,食欲廢絕,渴欲增加。多數患病幼兔腹瀉并排出有泡沫的黏液性糞便,消瘦,3~5天死亡。懷孕母兔從陰道排出黏液或膿性分泌物,陰道黏膜潮紅、水腫,流產胎兒體弱,皮下水腫,很快死亡。也有的胎兒腐化或木乃伊,母兔常于流產后死亡。康復的母兔不易受孕。
【病理變化】
(1)最急性型 多數病兔無特征病變,呈敗血癥病變,一些內臟器官充血、出血(圖1-10-3),胸腹腔有漿液或纖維素性滲出物(圖1-10-4)。

圖1-10-3 腸道和膀胱出血

圖1-10-4 腹腔內的纖維素性滲出物
(2)急性型 病兔可見胃腸黏膜充血、出血(圖1-10-5),有彌漫性灰白色粟粒大的結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圖1-10-6)。圓小囊和盲腸蚓突黏膜有粟粒大的壞死結節。肝臟表面有灰黃色針尖大小壞死灶(圖1-10-7)。脾臟腫大、充血。腎臟腫大,有散在性針頭大的出血點。流產病兔的子宮粗大,子宮腔內有膿性滲出物,子宮壁增厚,黏膜有充血,有潰瘍,其表面附著纖維素壞死物。未流產病兔的子宮內有木乃伊或液化的胎兒。陰道黏膜充血,表面有膿性分泌物。

圖1-10-5 胃黏膜出血

圖1-10-6 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

圖1-10-7 肝臟表面灰黃色的小壞死灶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臨診癥狀、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做細菌學檢查,可采集病兔的血液或病死兔的肝臟、脾臟及其他器官進行病原的分離培養鑒定,普查兔群的污染情況可進行玻片凝集試驗。
【鑒別診斷】應注意將本病與兔李氏桿菌病、霉菌性流產、大腸桿菌病相區別。
(1)兔李氏桿菌病 李氏桿菌病除能引起懷孕母兔流產外,還有神經癥狀出現,尤其是慢性型中患兔常出現頭、頸歪斜,運動失調等;李氏桿菌在顯微鏡下為革蘭氏陽性的小桿菌。
(2)霉菌性流產 霉菌性流產,常因飼喂霉變飼料所致。懷孕母兔流產常呈暴發性,且各種懷孕日齡的母兔均可發生。剖檢可見肝臟腫大、硬化,子宮黏膜充血。
(3)大腸桿菌病 參見兔大腸桿菌病。
【防控】
(1)預防 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兔群的飼養管理,嚴防懷孕母兔及幼兔與傳染源接觸;兔場要定期應用鼠傷寒沙門氏桿菌診斷抗原普查兔群,淘汰感染兔;引進的種兔要進行隔離觀察,淘汰感染兔、帶菌兔,建立健康的兔群;對懷孕前和懷孕初期的母兔可注射鼠傷寒沙門氏菌滅活苗,每次頸部皮下或肌內注射1mL,每年注射2次;兔場應與其他畜場分隔開;兔場要做好滅蠅、滅鼠工作,經常用2%火堿或3%來蘇兒、5%石灰乳等消毒劑消毒;發病兔、病死兔應及時治療、淘汰或銷毀。
(2)治療 發病兔要及時進行治療或淘汰,同時對全場進行全面消毒。
① 抗生素療法。選用敏感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一般可選用用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肌內注射,每千克體重20mg;或口服,每千克體重20~30mg。每天2次,連用3~5天)、鏈霉素(肌內注射,每千克體重用3萬~5萬單位,每天2次,連用3天)、磺胺二甲基嘧啶(口服,每千克體重0.1~0.2g,每天1次,連用3~5天)、土霉素(口服,每千克體重20~50mg;肌內注射,每千克體重40mg。每天2次,連用3天)。還可選用四環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等。
② 中藥療法。黃連5g,黃芩10g,馬齒莧15g,水煎服。或應用大蒜汁(取洗凈的大蒜充分搗爛,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蒜汁,每次口服5mL,每天3次,連用5~7天,或直接內服大蒜搗成的蒜泥)。
③ 支持療法。在應用以上方法的同時,可口服酵母片、補液鹽及收斂劑促進消化機能的恢復,保護腸黏膜,防止脫水。對于脫水嚴重的種兔和寵物兔,經進行腹腔或靜脈補液,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