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常見病診治彩色圖譜
- 顧憲銳
- 1528字
- 2019-04-03 13:10:46
五、兔輪狀病毒病
兔輪狀病毒病是由輪狀病毒引起仔兔的以脫水和水樣腹瀉為特征的傳染病。患兔大多因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40%~60%,在繼發(fā)感染或并發(fā)感染情況下死亡率更高。據調查,群養(yǎng)兔感染本病毒達59.2%~83.6%,且青、成年兔,其他動物和人隱性帶毒者,不斷傳播病毒,對養(yǎng)兔業(yè)的發(fā)展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還無有效的疫苗控制本病。因此,及早診斷和預防本病,是當前世界養(yǎng)兔業(yè)亟待解決的問題。
【病原】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是幼兔腹瀉主要病原。病毒形態(tài)呈圓形,像車輪狀(圖1-5-1),具有雙層衣殼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徑70~75nm。對乙醚、氯仿有抵抗力。糞便中病毒在18~20℃室溫中7個月仍有感染力,56℃經過30分鐘使病毒失活。病毒能耐酸堿,在pH 3~10均保持穩(wěn)定。對一般消毒劑均敏感。通常用兔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培養(yǎng),適應后才能在細胞株中傳代,有細胞產生病變,病毒存在于糞便及后段腸內容物中。

圖1-5-1 輪狀病毒形態(tài)
【流行特點】病兔及帶毒兔是傳染源。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幼兔對輪狀病毒的易感性最強,2~6周齡的仔兔,特別是剛斷奶的幼兔,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成年兔一般呈隱性感染,但可從糞便中大量排毒。本病常呈突然暴發(fā),迅速傳播。本病一旦在兔群中流行,不易根除,以后每年都可能發(fā)病。
【臨診癥狀】潛伏期為18~96小時。2~6周齡仔兔感染后,突然暴發(fā),病兔嘔吐、低燒、昏睡,減食或絕食,排出稀薄或水樣糞便(圖1-5-2),糞便呈淡黃色,含有黏液,嚴重時甚至帶血(圖1-5-3),病兔的會陰部或后肢的被毛都粘有糞便(圖1-5-4)。體溫一般不高,多數于下痢后3天左右,因脫水衰竭而死亡(圖1-5-5),死亡率可達40%~60%,有的高達80%。青年兔、成年兔大多不表現臨診癥狀,僅有少數表現短暫的食欲不振和排軟便。

圖1-5-2 輪狀病毒病病兔排出的水樣糞便

圖1-5-3 輪狀病毒病病兔排出的帶血糞便

圖1-5-4 輪狀病毒病病兔的會陰及后肢被毛被糞便沾污

圖1-5-5 輪狀病毒病病兔因脫水而衰竭死亡
【病理變化】輪狀病毒主要侵害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引起細胞變性、壞死,黏膜脫落,使腸道的吸收功能發(fā)生紊亂,造成病兔脫水死亡。尸體剖檢病變最顯著的部位在小腸的空腸和回腸,可見腸黏膜明顯充血、腫脹、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結腸淤血,盲腸擴張,內有大量的液狀內容物。病程較長者,有眼球下陷等脫水表現。其他臟器無明顯變化。
【診斷】對于初發(fā)兔群,根據兔群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結合發(fā)病年齡、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臨診診斷。由于兔感染輪狀病毒后大多數呈隱性感染,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均不太明顯,且引起急性腹瀉的病因較多,故通過流行特點、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只能做出初步診斷。要確診,需要借助實驗室診斷的方法,即從糞便中檢出兔輪狀病毒或其抗體,或從血清中檢出輪狀病毒抗體??刹捎脽晒饪贵w試驗、電鏡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中和試驗等方法進行診斷。
【鑒別診斷】主要應與兔大腸桿菌病、兔球蟲病或隱孢子蟲病相鑒別診斷,通過病原學進行鑒別。
【防控】
(1)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本病主要危害剛斷奶的幼兔,主動免疫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堅強的免疫力,因此,多采取母源抗體被動免疫。所以要特別注意加強對斷奶兔的飼養(yǎng)管理,建立嚴格的衛(wèi)生制度和消毒制度,不從本病流行的兔場引進種兔。飼料配合要合理,飼料種類相對穩(wěn)定,變換時要逐漸過渡。保持兔舍內溫度、濕度的相對恒定。發(fā)生本病時,及早發(fā)現立即隔離,全面消毒,死兔及排泄物、污染物一律深埋或燒毀。有條件時,可自制滅活疫苗,給母兔免疫保護仔兔。
(2)治療 目前本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措施,在實際生產中,主要采取綜合預防和治療的辦法加以控制。對于病兔要隔離治療,可以通過補液以維持體內的水、鹽代謝平衡,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應用抗生素防止繼發(fā)感染,拉稀嚴重的可用次硝酸鉍、鞣酸蛋白、藥用炭等止瀉收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