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茄果類蔬菜病蟲害診治原色圖鑒(第二版)
- 呂佩珂 蘇慧蘭 尚春明
- 1080字
- 2019-04-03 12:18:45
番茄褐斑病
番茄褐斑病又稱番茄黑枯病或芝麻瘟病,國內僅發生在江蘇、浙江一帶,進入21世紀呈迅速蔓延之勢,現已擴展到云南、廣西、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甘肅、寧夏、陜西、河南、山東等地,每年造成一定損失,尤其硬果型番茄更易染病,病株率為30%~70%,病葉率達80%以上,甚至全田絕收。
癥狀 主要危害番茄成株葉片、莖及果實,病斑多時密如芝麻點,因此叫芝麻瘟。葉片染病病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不一,灰褐色,邊緣明顯,直徑1~10mm,較大的病斑上有時有輪紋,病斑中央略凹陷,變薄,有光亮,葉背顯著,后期病斑易穿孔。高溫、高濕時病斑表面生出灰黃色至暗褐色的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莖部染病產生灰褐色凹陷斑,多個病斑融合成長條狀,濕度大時長時長出暗褐色霉狀物。果實染病產生圓形水漬狀病斑,后擴展成凹陷黑色有輪紋大斑,直徑可達3cm。
番茄褐斑病病葉

番茄褐斑病的灰褐色壞死斑
病原 Helminthosporium carpo-saprum Pollack,稱番茄長蠕孢強毒菌株,屬真菌界子囊菌門無性型長蠕孢屬。該菌致病性強,潛育期短。菌絲無色或黃褐色。分生孢子梗的頂部淺黃褐色,鏈狀,圓筒形,有隔膜4~10個,褐色,大小(118.7~166.6)μm×(7~8.5)μm;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頂部,淺黃褐色,圓筒形,有隔膜0~20個,大小(39.6~69.3)μm×(14.9~24.8)μm。病菌生長溫限9~38℃,最適為25~28℃;分生孢子產生和萌發的溫度為25~35℃和10~40℃,最適溫度分別為30℃和25~30℃,要求相對濕度95%以上;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溫度分別為51℃和55℃。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番茄褐斑病菌主要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翌年越冬病菌直接萌發或產生分生孢子,成為田間病害的初侵染來源。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及灌溉水傳播至寄主,從氣孔、皮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進行初侵染,條件適宜時潛育期為1~2天,后產生病斑,而且病斑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迅速傳播,引起多次再侵染,造成該病蔓延和流行。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如08HN31、7945、08HN30番茄品種抗病,霸王、皖粉3號、皖粉4號、粵農2號、早雀鉆等則較耐病。②輪作。適當調整輪作植物種類,重病田與非寄主植物輪作2~3年。③加強番茄田管理。挖好配套排水系統,采用高畦或高壟栽培,嚴防畦面積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改善田間通透性,科學配方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④藥劑防治。發病后及時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77%氫氯化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3~4次。棚室還可選用5%加瑞農粉塵劑或7%防霉靈粉塵劑,每667m2用1kg噴粉,但藥量要嚴格控制以防藥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