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番茄、櫻桃番茄灰霉病

20世紀80年代我國北方大棚溫室中灰霉病開始發生。現在灰霉病已經成為冬春季倒春寒蔬菜中發生面積最大、為害蔬菜種類最多的重要病害。近幾年隨著我國冬春季霧霾天氣增加,灰霉病發生頻率高、危害越來越重。經過10多年抗藥性監測已明確,北京、山東、河北灰霉菌已對多菌靈、腐霉利、異菌脲、嘧霉胺普遍產生了抗藥性,北京對嘧霉胺抗性菌株高達82.57%。近年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對灰霉病抗性已經出現。

癥狀 番茄、櫻桃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為害葉、莖、花序和果實。苗期染病,子葉先端變黃后擴展至幼莖,產生褐色至暗褐色病變,病部縊縮,折斷或直立,濕度大時病部表生濃密的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真葉染病,產生水漬狀灰白色無定形的病變,后呈灰褐色水漬狀腐爛。幼莖染病,亦呈水漬狀縊縮,變褐變細,造成幼苗折倒,高濕時亦生灰霉狀物。成株葉片染病,多自葉尖向內呈“V”字形擴展,初水漬狀,后變黃褐色至褐色,具深淺相間的不規則輪紋。莖或葉柄上病斑長橢圓形,初灰白色水漬狀,后呈黃褐色,有時可見病處因失水而出現裂痕。果實染病時,蒂部殘存花瓣或臍部殘留柱頭首先被侵染,并向果面或果柄擴展,可導致幼果軟腐;而在青果上病斑大且不規則,灰白色水漬狀,邊緣不明顯,果肉軟腐,最后果實脫落或失水僵化,有時病果后期可見黑色的菌核。花被害后萎蔫枯死,常蔓延至花梗,黃褐色,縊縮。以上發病部位在濕度大時均生稀疏至密集的灰色或灰褐色霉,即灰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Fr.,稱灰葡萄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葡萄孢核盤菌屬或稱為無性型葡萄孢屬。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無論是番茄還是櫻桃番茄均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氣流或農事操作傳播,經傷口或衰弱的殘花侵入,進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該病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發生,氣溫20℃左右、相對濕度高于90%、低溫高濕持續時間長的條件下容易發病。在1天中溫度15~25℃、相對濕度超過85%持續8h,番茄灰霉病能持續發生,溫濕度對番茄灰霉菌產生的細胞壁降解酶的影響與其對發病的影響趨勢一致。遼寧省在東北生態區對番茄灰霉病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一般年份,灰霉病在番茄葉片上表現為明顯的始發期、盛發期和末發期3個階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葉部灰霉病的始發期,病情較平穩;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葉部灰霉病的上升期,病害擴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進入發病高峰期,但年度間有差異。生產上持續的低溫高濕、苗期帶病、葉面肥過量施用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蘸花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發生的重要原因。生產上病果發生期多出現在定植

櫻桃番茄灰霉病病苗莖基部的灰霉

番茄灰霉病花器發病后向莖部擴展

番茄灰霉病病葉濕度大時長出灰霉

后20~25天,3月底第一穗果開始發病,4月中旬至5月初進入盛發期,以后隨溫度升高,放風量加大,病情擴展緩慢;第二盤果多在4月上旬末開始發病,4月底至5月初進入發病高峰;第三盤果在第二盤果發病后15天開始發病,病果增至5月初開始下降。番茄灰霉病大發生的關鍵因子:一是低溫持續時間過長。低溫是日光溫室番茄灰霉病發生的重要因子,北方節能日光溫室中,溫度長期偏低,從3月初至5月初的60多天,日均溫在20℃以下的時間有14天,日均溫高于30℃僅有1.5天,這個溫度易誘發灰霉病。二是持續高濕是溫室番茄灰霉病大發生的關鍵。北方節能日光溫室中濕度居高不下,從3月初至5月初的60多天里,平均相對濕度都在80%以上,有的接近90%。日平均相對濕度高于90%持續時間長達12h以上,日相對濕度低于70%的時間在6h以下,很易誘發灰霉病。遼寧農科院植保所研究表明,在每天中,90%以上的相對濕度持續8h以上,灰霉菌就能完成侵染、擴展和繁殖。生產上每天的高濕持續時間都超過12h,只要有帶病幼苗,很易造成番茄灰霉病嚴重發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 ①選用新育出的抗灰霉病品種。大番茄抗病品種有朝研219(遼寧)、北斗1號、大唐番茄(西安)、勝美番茄(天津)、朝研粉冠、紅帝番茄、蘇粉9號、世紀星F1(金世紀)。櫻桃番茄抗病品種有粉玫瑰。②大棚采用高溫烤棚。7~8月高溫季節密閉大棚15~20天,利用太陽能使棚內溫度達到50~60℃,進行高溫悶棚消毒。③清潔田園,及時摘除病葉、病花和病果,放入塑料袋內拿到棚外集中燒毀或深埋。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殘留的病花瓣可有效地防治

罕見的番茄灰霉病菌核階段(張石新攝)

生于番茄果實上的灰葡萄孢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番茄灰霉病的發生,防效達90%以上。采收后徹底清除病殘體。④從定植到盛果期前,番茄、櫻桃番茄均處在易感染灰霉病的環境中,因此通過改變環境因子,如溫度、濕度、光照等,進行生態防治。一是低溫期采用夜間加溫的方法,降低大棚內濕度,縮小日夜溫差,減少葉面結露持續時間。二是合理通風降濕,使棚室遠離灰霉病的發病條件。提倡采用農用空調器進行升溫和排濕。千方百計把棚室內相對濕度高于90%持續的時間縮短至6h之內。白天棚溫達33℃時開始放風,使上午溫度保持在25~28℃,下午保持在20~25℃,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一般日落后應短時間放風,當溫度降至20℃時關閉通風口,使夜溫保持15℃左右。早春則根據棚室內溫度回升情況,掌握通風時間。控制澆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澆水應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后馬上關閉通風口,使棚溫升到33℃,保持1h,然后迅速放風排濕;3~4h后,若棚溫降至25℃,可再閉棚升溫至33℃持續1h再放風,這樣可有效降低棚內濕度,減少發病。⑤提倡用生物農藥。于發病盛期噴灑6%井岡·蛇床素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60g,也可用BAB-1枯草芽胞桿菌菌株發酵液桶混液,每毫升含有0.5億芽胞,對番茄灰霉病防效83%~90%;還可選用每克100萬孢子寡雄腐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于初見病斑或連陰2天時開始噴藥,7~10天1次,連續防治2次;或用2.1%丁子·香芹酚水劑600~800倍液。⑥藥劑防治。經過10多年抗藥性監測,山東、河北番茄主產區對多菌靈、腐霉利、異菌脲、嘧霉胺普遍產生了抗藥性。這些地區生產上不要再用這4種殺菌劑防治灰霉病了。現提倡:a.早用藥,棚內定植前每立方米用硫黃10g進行煙霧熏蒸消毒,密閉2天后通風2天去味后才能定植,確保苗入無病棚。定植前用保護性殺菌劑如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8.75%惡唑菌酮·錳鋅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葉面噴霧使苗帶藥進棚。定植后15~20天進行第1次噴藥,預防土壤中的病殘體與菌核產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幼苗。這次用藥對重茬3年以上的大棚特別重要,既可延緩灰霉病的發生,還可減少用藥次數,省工省力,做到預防為主,提高防效。b.巧用藥,殘留的花瓣和柱頭是灰霉病的主要侵染點,目前番茄普遍采用噴、蘸花技術,增加了灰霉病的侵染點,是造成灰霉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這種情況,可在進行防落素噴花的同時加入0.1%的乙霉威或嘧霉胺等,當番茄1個花穗上開2~3朵花時,可噴花1次,有50%左右的花開時再噴1次。也可在蘸花液中加入0.1%的上述藥劑,防止花期染病。若定植后或花期均未用藥,在澆第1穗果水之前必須噴藥防治,避免澆水后容易引起灰霉病大發生,爛果嚴重,所以噴藥后第2天才能澆水。噴藥的重點是花和幼果。c.使用不同劑型的農藥,灰霉病發生后,溫室保護地一般在夜間使用粉塵劑或煙霧劑,如5%乙霉威粉塵劑或百菌清、異菌脲、腐霉利煙霧劑進行熏治,也可用康普潤靜電粉塵劑。晴天上午可使用50%異菌脲1000倍液混加27%堿式硫酸銅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混加50%異菌脲1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混加50%腐霉利1000倍液,也可單用41%聚砹·嘧霉胺水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混加5%乙霉威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混加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750 倍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建始县| 阳东县| 旅游| 水城县| 呼伦贝尔市| 高雄县| 伊川县| 得荣县| 瓦房店市| 樟树市| 越西县| 英吉沙县| 济源市| 察雅县| 五台县| 宜城市| 上林县| 台州市| 邓州市| 玉林市| 宁明县| 织金县| 连南| 沈阳市| 孝义市| 绥德县| 拜城县| 泾川县| 疏附县| 石首市| 桐庐县| 平谷区| 微山县| 南投县| 定边县| 哈尔滨市| 东辽县| 秦安县| 茌平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