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生態豬場管理實用手冊
- 職愛民 周志友
- 11字
- 2019-04-03 17:45:31
第一章 高效生態豬場概述
第一節 我國生豬生產概況
一、豬肉是我國重要的肉食來源
肉類食品是現代人食物源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類別。從營養學的角度看,肉類食品是人體必需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一個很好來源。
從營養成分來看,各種肉的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只有豬肥肉的脂肪含量比較高。在當前飲食健康越來越被重視的情況下,高脂肪的豬肥肉消費量會受到影響,瘦肉受偏好。由于豬瘦肉與其他肉類有相同的低脂特征,豬肉不會被拋棄,影響消費比例的主要是消費習慣。
由于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國的肉類消費種類和比例差異性比較大。與其他絕大多數國家相比,豬肉在我國肉類消費中的比例較高,是我國消費者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肉類食品。
由于豬肉對我國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國家對豬肉的進口依賴度極低,每年進口、出口占消費量比例僅為1%~2%。進口產品主要包括豬雜碎和鮮冷凍豬肉,主要來自法國、美國、丹麥等,出口產品主要為生豬、豬肉及其副產品。
二、我國肉類消費進入穩健增長期
我國肉類消費經歷了三個特征鮮明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80年以前,肉類消費處于緊缺型消費階段。我國居民的肉類消費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受到豬肉供應量的限制,居民的消費得不到充分滿足,增速較低。
第二階段是1980~1995年,肉類消費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此期間,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肉類消費能力隨之提高,加上畜禽養殖業走向市場化,我國實現了肉類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豬肉在此期間消費增速恢復到年均7%~10%,牛、羊、禽肉消費增速不斷提升,特別是牛肉1990~1995年年均增速達到了25%。
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肉類消費進入穩步增長階段,消費增速不斷下移,當前豬肉消費量的年均復合增速已經下降到2.5%左右,牛肉、羊肉和禽肉則分別下降到3%、4%和4%左右。從當前的消費增速來看,我們也基本判斷肉類消費整體步入穩健增長期。
三、未來豬肉消費量的測算
豬肉消費分為農村家庭直接消費、城市家庭直接消費以及非家庭直接消費。
(1)農村及城市家庭直接人均消費量未來提升緩慢。從人均家庭消費和收入增長的走勢來看,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家庭人均豬肉消費量的增長勢頭都很緩慢。
(2)農村人均家庭直接消費量和城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是未來全國人均消費量提升的驅動力。
(3)非家庭豬肉消費量不斷增長。戶外就餐日益成為人們特別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飲食模式,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外出用餐支出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1083元/年,占城市居民消費性支出的比例不斷提升。隨著戶外就餐支出的不斷提高,全國人均戶外豬肉消費量明顯增加。另外,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節奏緊湊,支付能力較強,對豬肉的戶內消費中逐漸增加了豬肉制成品消費的比重。
四、豬肉消費將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和品質
我國居民的豬肉消費正由溫飽型向追求質量安全的小康型轉變,居民的豬肉消費將越來越重視安全、健康和品質。
1.食品安全威脅人們健康,豬肉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當前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居民和政府的一塊“心病”,人們對其關切程度也非常高。豬肉作為我國居民肉類消費量最大的食品,其安全性理應得到非常大的重視。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推進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安全豬肉的需求意愿將愈發強烈。
2.豬肉消費的升級,健康和品質要求提高
隨著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消費品質的提升,對豬肉的營養價值以及口感味道等都將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會給行業帶來變革。
(1)生豬的品種將更加多樣。不同品種生豬產出的豬肉口感和營養成分差別比較大,收入的提升將帶動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特殊品種的豬肉將滿足此類需求。
(2)豬肉的安全將被提升到更高的重要程度,對養殖環節的食品安全控制將更嚴格。
(3)豬肉加工和運輸方式將更趨合理。比如我國當前的豬肉消費以熱鮮肉為主,而健康、營養和新鮮度高的冷鮮肉占比僅為10%,這與發達國家近90%以上的占比相差甚遠。
五、我國生豬養殖的豬種
20年前,遍布我國的還是國內地方豬種,但我國地方豬種由于消費偏好、生產效率低等原因,現在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我國地方豬種具有耐粗飼、抗逆性強、產仔率高、肉質好等優點,但隨著人們消費偏好轉向脂肪含量更低的瘦肉,國外引進豬種因生長周期短、屠宰率高、瘦肉率高、飼料轉化率高等優勢而被養殖者青睞。特別地,世界著名豬種長白、杜洛克、約克夏被廣泛引入我國,國外“三元雜交”模式在我國不斷推廣,對我國生豬養殖行業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以“杜長大”三元雜交商品豬為主的引進品種占出欄總數的70%以上,是我國豬肉生產的主力。
六、我國生豬養殖的地域分布
從地域分布來看,長江流域、華北、西南和東北四大地區生豬產量約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是我國主要的生豬產區。2011年生豬出欄量在5000萬頭以上的省份為四川(全國占比10.58%)、湖南(8.43%)和河南(8.1%)。
(1)西南地區是我國傳統的生豬產區,地形以丘陵山區為主,多為散養,豬多體肥,產量大,調出量小。
(2)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傳統生豬主產區和糧食產區,糧食資源豐富,生豬生產總量大,調出量大。產區內人口眾多,消費市場潛力大,而且鄰近上海、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容量大。
(3)東北、華北地區是我國玉米主產區,常規飼料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生豬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