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初級護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
- 徐航 張愛珍 王關英
- 2731字
- 2019-04-17 12:10:45
第十六單元 病情觀察
一、病情觀察方法
1.直接觀察法:包括視診、聽診、觸診、叩診、嗅診。
2.間接觀察法: 通過與醫生、家屬親友的交流、床邊和書面交接班、閱讀病歷、檢驗報告、會診報告及其他相關資料,獲取有關病情的信息。
二、一般情況的觀察
1.發育與體型
(1)發育正常的判斷指標:頭長等于身高的1/7~1/8;胸圍為身高的1/2;雙上肢展開的長度等于身高;下肢的長度等于坐高。
(2)體型:均勻型:身體各部位勻稱適中;瘦長型(無力型):身體瘦長,頸長肩寬,胸廓扁平,腹上角<90°;矮胖型(超力型):身短粗壯,頸粗肩寬,胸廓寬厚,腹上角>70°。
2. 飲食與營養狀態。
3. 面容與表情
(1)急性病容:表現為表情痛苦、面色潮紅、呼吸急促、興奮不安、口唇干裂等。
(2)慢性病容:表現為面色蒼白或灰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雙目無神等。
(3)二尖瓣面容:表現為雙頰紫紅,口唇發紺。
(4)貧血面容: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舌及結膜色淡。
4.體位:包括自主體位、被動體位、強迫體位。昏迷及極度衰竭者多呈被動臥位;急性腹痛患者呈雙腿蜷曲的被迫體位。
5. 姿勢和步態:常見異常步態有蹣跚步態、醉酒步態、共濟失調步態、慌張步態、剪刀步態、間歇性跛行、保護性跛行。
6.皮膚與黏膜。
三、生命體征的觀察
(一)體溫
1.正常體溫:口腔舌下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為36.5~37.7℃,腋下溫度為36.0~37.0℃。
2.熱型
① 稽留熱:體溫持續在39.0~40.0℃,達數天或數周,24h波動范圍不超過1℃。見于傷寒、肺炎球菌肺炎等。
② 弛張熱:體溫在39.0℃以上,24h內體溫差達1℃以上,最低體溫仍超過正常水平。見于敗血癥、風濕熱、化膿性疾病等。
③ 間歇熱:體溫驟升至39℃以上,持續數小時或更長,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經數小時、數天的間歇后,又升高。見于瘧疾等。
④ 不規則熱:體溫在24h內變化不規則,持續時間不定。見于流行性感冒、腫瘤性發熱等。
(二)脈搏
1.脈率:正常成人在安靜狀態下的脈率為60~100次/分;脈率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低,到老年時輕度增加;女性比男性稍快,相差5次/分;運動、情緒變化時可暫時增快,休息、睡眠時較慢。
2.脈律:正常人可出現吸氣時增快,呼氣時減慢。
(1)間歇脈:在一系列正常均勻的脈搏中,出現一次提前而較弱的搏動,其后有一較正常延長的間歇(代償性間歇),稱間歇脈。多見于各種心臟病或洋地黃中毒的患者。
(2)脈搏短絀:在單位時間內脈率少于心率稱脈搏短絀。常見于心房纖顫的患者。
3.脈搏的強弱:脈搏的強弱取決于動脈的充盈程度和周圍血管阻力,與心排出量、脈壓大小、動脈管壁的彈性有關。
(1)洪脈:當心排出量增加,動脈充盈度和脈壓較大時,脈搏強大有力,稱洪脈。常見于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2)絲脈或細脈:當心排出量減少,動脈充盈度降低,脈搏細弱無力,捫之如細絲,稱絲脈。常見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動脈瓣狹窄。
(3)交替脈:節律正常,而強弱交替出現,為心肌損害的表現。見于高血壓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4)水沖脈:脈搏驟起驟降,急促而有力。為脈壓增大所致。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5)重搏脈:見于傷寒、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6)奇脈:吸氣時脈搏明顯減弱或消失。見于心包積液或縮窄性心包炎
(三)呼吸
1.呼吸正常:成人的呼吸頻率為16~20次/分,正常呼吸表現為節律規則。
2.生理性變化: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女性較男性呼吸頻率稍快;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呼吸頻率增快;休息和睡眠時呼吸頻率減慢
(四)血壓
1.血壓正常值:正常成人收縮壓為90~139mmHg(12~18.5kPa),舒張壓為60~89mmHg(8~11.8kPa),脈壓為30~40mmHg(4~5.3kPa)。
2. 異常血壓
(1)高血壓:成人收縮壓≥140mmHg(18.7kPa)和(或)舒張壓≥90mmHg(12kPa)。
(2)低血壓:成人血壓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
(3)脈壓增大: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硬化等患者。
(4)脈壓減小:見于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主動脈瓣狹窄等患者
四、意識狀態的觀察
1.嗜睡:處于持續睡眠狀態,能被喚醒,醒后能正確回答問題,但反應遲鈍,去除刺激后很快入睡。
2.意識模糊:表現為思維和語言不連貫,對時間、地點、人物定向力完全或部分缺失,可有錯覺、幻覺、躁動不安、譫語或精神錯亂。
3.昏睡:處于熟睡狀態,不易喚醒,強刺激可喚醒,醒后答非所問,停止刺激后很快進入熟睡狀態。
4.淺昏迷:意識大部分喪失,無自主運動,對聲光刺激無反應,壓迫框上緣可有痛苦表情,各種反射存在,生命體征平穩。
5.深昏迷:意識完全喪失,對各種刺激均無反應,深淺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
五、瞳孔的觀察
正常瞳孔直徑為2~5mm,瞳孔直徑小于2mm稱為瞳孔縮小, 小于1mm為針尖樣瞳孔。雙側瞳孔縮小常見于有機磷農藥、嗎啡、氯丙嗪等中毒;瞳孔直徑大于5mm為瞳孔擴大, 雙側瞳孔散大常見于顱內壓增高、顱腦損傷、顛茄類藥物中毒等。瞳孔對光反應消失,常見于深昏迷或危重患者。
【考點強化】 答案
1.觀察病人昏迷深淺度的最可靠指標是
A.生命體征
B.瞳孔反應
C.對疼痛刺激的反應
D.皮膚的溫度
E.肌張力
2.患者處于淺昏迷時,可出現
A.隨意運動喪失
B.淺、深反射均消失
C.全身肌肉松弛
D.呼吸不規則
E.對任何刺激無反應
3.男性,36歲,因腦震蕩急診入院已3天,病人呈睡眠狀態,可以喚醒,可以回答問題但有時不正確,很快又入睡,請判斷病人的意識狀態是
A.淺昏迷
B.昏睡
C.嗜睡
D.意識模糊
E.譫妄
4.林某,男,35歲,肝硬化腹水,近日神志恍惚、躁動不安,答非所問,此情況屬于
A.精神錯亂
B.意識模糊
C.癔癥
D.狂躁
E.淺昏迷
5.針尖樣瞳孔是指瞳孔直徑小于
A. 1mm
B. 2mm
C. 2.5mm
D. 5mm
E. 6mm
6.在自然光線下,正常人瞳孔直徑為
A. 0.5~1mm
B. 1.5~2mm
C. 2~5mm
D. 5.5~6.5mm
E. 6.5~7mm
7.雙側瞳孔縮小見于
A.顱內壓增高
B.阿托品中毒
C.腦疝
D.樂果中毒
E.硬腦膜下血腫
8.下列不屬于病情觀察的方法的是
A.聽診
B.觸診
C.叩診
D.思考
E. CT檢查
9. 患者,女性,65歲。行走方式為初起步時步伐緩慢,步幅小,以后步頻增快,身體前傾似踉蹌狀,不能馬上停止。該步態稱為
A.慌張步態
B.剪刀式步態
C.蹣跚步態
D.醉酒步態
E.舞蹈步態
10.破傷風患者是
A.急性病容
B.“苦笑”面容
C.表情淡漠
D.慢性病容
E.眼球突出呈恐懼表情
(11~12題共用病例)
患者男,22歲。近日來感覺身體極度不適,伴發熱,遂入院治療,入院當日體溫最高時達到39.4℃,最低時為37.6℃。
11.此種發熱的熱型為
A.稽留熱
B.弛張熱
C.間歇熱
D.回歸熱
E.不規則熱
12.該熱型常見的疾病是
A.肺炎球菌性肺炎
B.傷寒
C.癌腫
D.瘧疾
E.風濕熱
(13~15題共用備選答案)
A.稽留熱
B.弛張熱
C.間歇熱
D.超高熱
E.不規則熱
13.腫瘤性發熱常見的熱型為
14.瘧疾患者發熱常見的熱型是
15.體溫高低不一,日差大于2℃,但最低溫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熱型是
(16~18題共用備選答案)
A.水沖脈
B.間歇脈
C.洪脈
D. 奇脈
E.絲脈
16.縮窄性心包炎的脈搏可表現為
17.洋地黃中毒患者的脈搏為
18.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脈搏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