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如何養成良好駕駛習慣

與其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如說習慣決定命運。我們駕駛中的操作,幾乎都是習慣性動作。因此,對汽車駕駛而言,習慣甚至決定生命。但良好的駕駛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我們慢慢地“培養”。

1.2.1 良好駕駛習慣有哪些表現?

有人說,汽車駕駛屬于熟練工,熟能生巧,巧至技高。但如果這個“熟”伴隨的只是一些不良習慣,可能也安全不到哪里去。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才是行車安全的根本。諸如成熟穩重、細致耐心等,都是良好駕駛習慣的具體表現。

1)安全為本

開車上路,什么最重要?安全。一個好的駕駛人,上車后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安全。怎么安全,就怎么做。如上車就系安全帶,起步就打轉向燈等。而行車途中,應以維護車輛正確行駛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面對人、車、路各種矛盾與沖突,能夠泰然處之,不爭不搶,“預控”在先,主動避讓,甚至“忍辱負重”,顧全安全行車大局。若能將安全意識內化為駕駛本能,開車自然能遠走天涯、一路順風。

究竟如何做到“安全為本”?

(1)確保車況良好

車輛是行車之本。沒有車輛的參與,汽車駕駛活動無異于空中樓閣,就好比“鏡中花”“水中月”,一切都成了空想。就車輛而言,因質量、年限、行駛路況等情形的差異,車輛的狀態千差萬別,有的甚至潛伏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車況的好壞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車輛造成的事故中,主要是由車輛的機械故障所導致,包括制動失靈或不合格,轉向失靈或不合格,輪胎脫出或爆裂,燈光損壞、燈光眩目、連接失效等。所以,我們每次出行之前,都應該對車輛的基本狀況進行簡單的檢查。如燈光裝置有沒有損壞,各部位有沒有漏水、漏油,輪胎是否損傷,燃油是否充足,制動系統是否正常工作等。若需長途旅行,最好選擇一家正規維修點對車輛進行一次全面檢測,確保車況良好再上路。此外,對車輛的正常保養周期,切不可忽視。行駛到一定時間或里程,就應根據車輛使用手冊上的規定間隔進行保養。

汽車是我們暢享旅途的“神兵利器”。但如果不認真愛護它,導致車輛故障,不僅不聽使喚,還會唱反調闖大禍。所以,我們應該做到不管時間多緊、任務多重,都要堅持車輛的保養制度、年檢制度,出車前、行車中、收車后都要勤檢查,勤保養,發現故障及時排除,哪怕是一個螺絲的松動,都要及時處理,自覺養成或做到心中無數不出車、故障不排除不出車的良好習慣。

溫馨提示

做好“三油四液”的檢查。

關系到汽車行車狀況的油液,我們一般統稱為“三油四液”,即燃油、機油、變速箱潤滑油、制動液、冷卻液、玻璃清洗液、蓄電池液。

燃油:燃油檢查最尋常,每天出行之前都要看看燃油量表。若不足,應及時添加,不要等到報警燈亮時才去找加油站。否則,拋錨在路上事小,損壞燃油泵事大。

機油:機油是維持發動機正常運轉的“生命液”,自然不可忽視。檢查時,駕駛人可以打開發動機艙蓋,將機油尺抽出用布擦凈后再放回去。第二次抽出來的機油量,應該介于兩個刻度之間,過多或過少都不好。

變速箱潤滑油:這里所說的潤滑油特指自動變速器潤滑油。檢查時,應在車輛運行30分鐘以上,停車并拉上駐車制動器。將變速桿依次推入各個擋位做短暫停留,以便潤滑油充滿液力變矩器和各執行元件。然后關閉發動機,拔出油尺,用干凈的抹布擦干。重新插入,再次拔出檢查,油面高度應在油尺規定的上限刻度附近。

制動液:它是用于汽車液壓制動系統,傳遞壓力、制止車輪轉動的介質,制動液可通過行駛里程來確定是否更換。通常,制動液使用2年或5萬千米后,就應更換。更換時,要選擇與車型匹配的制動液型號。

冷卻液:冷卻液具有防止發動機過熱、冷卻系統部件生銹等功用,對發動機的正常工作非常重要。若冷卻液不足時,應及時添加。至于冷卻液更換,可根據行駛里程或時間長短來決定。一般為2年或每行程4萬~5萬千米更換1次,如果經常自駕游的車輛那就得縮短更換周期,1年或3萬千米換1次。

玻璃清洗液:玻璃清洗液看起來無足輕重,一旦缺少,以致使用刮水器“干洗”風窗玻璃上的塵土,會給刮水器造成很大的傷害。檢查中發現清洗液不足,向儲液罐中注入足量的清洗液即可。

蓄電池液:車輛上的大部分電器系統的運作,必須依靠蓄電池的電能。若蓄電池液不夠的話,蓄電池將無法蓄電或蓄電不足,既影響車身電器的使用,又可能造成車輛無法正常啟動。一般來說,電解液加到高過極板10~15mm即可。若是以為電解液加得越多電量就越大,那就錯了,因為汽車在高速行駛時,發動機會給電池充電。充電過程中電解液會膨脹,若加液過多,電解液就會從蓄電池蓋上的小孔溢出。如電解液流出過多,就會在電池蓋上形成液膜,正、負兩極之間便會形成自放電,使電力耗光,縮短蓄電池壽命。

(2)確保起步安全

一個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用這句話來形容車輛起步,很恰當。因為“萬事開頭難”,車輛由靜止到運動,且要伺機融入車流滾滾的行車環境,并不容易。那如何做,才能有個好的開始呢?

起步前,觀察車輛周圍環境,確認沒有妨礙起步的因素,包括沒有影響到別人或他車的正常通行。然后,打開轉向燈,發出明確的信號,讓周圍其他的人和車注意到本車的起步舉動。車輛起步時,應避免影響其他車輛的正常行駛,即不要因為本車的起步行為導致他人踩“剎車”或打轉向盤。在確認安全后,才能起步。一旦進入主道,就要加速行駛,盡快融入車流中。始終將自己置于安全的態勢下,才能萬無一失。

溫馨提示

起步時,不論車輛周圍有沒有行人或其他車輛,都要養成起步前先打轉向燈的好習慣。這是為了發出信號,提醒他人你的車輛要起步了,以便別人及時應對。

(3)確保行車安全

現實道路環境里,人來車往,川流不息。開車穿梭往來于人流、車流當中,若粗心大意就可能發生事故。為保安全,開車時心態一定要平和,不急不躁,平穩駕駛。行駛過程中,與其他車輛和諧共處,互相照應與禮讓,以和諧自然的形式融入到車流之中。

① 觀察入微

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觀察是意識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不僅僅是觀看,還包括觀看后的判斷。在實際開車中,最實用的也最首要的是要及時地觀察、全面地觀察,將路面情況觀察得清清楚楚。

駕駛人的觀察,是觀察道路上的人車動態,是觀察行人、騎車人的目的。他們的觀察,不是為了觀察而觀察,而是為了判斷這個行人、騎車人的動態,如是否會橫穿馬路、是否會影響行車的安全等。通常駕駛人坐在車里視野有限,單憑肉眼通常只能看清前方的情況,對于左方、右方和后方的情況,駕駛人要學會借助后視鏡全方位觀察。而一些駕駛動作,如轉向、倒車、并線和超車等,必須借助后視鏡才能安全完成。可在實際駕車過程中,新手往往緊盯前方,而忽略了左、右、上、下和后面5個方位,這就很不好。因此,要學會通過后視鏡觀察路況,實現“眼觀六路”。

駕駛人的觀察對象,一是動態目標,即道路上的汽車、拖拉機、行人、畜力車、人力車等;二是非動態目標,即道路上的標志、標線、信號燈、橋、坡道、彎道等。駕駛人在觀察時,應遵循由近而遠的原則,因為其他車輛和行人離你越近,越容易發生危險。一般來說,觀察時所遇到的路面情況,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視線清楚。這種路面只要及時提前觀察,安全行車是沒問題的,怕只怕,心不在焉,不認真觀察。二是視線有限,如霧天、雨天、黃昏、路燈照明不良等。這時只要車速慢一點,觀察到的范圍完全可以滿足我們安全行車需要。三是視線受阻。如急轉彎、隱蔽的小交叉路口、路兩旁有停車、陡坡陡橋等。這種路面情況,只要堅持放慢車速,認真觀察,拉開安全距離,安全行車也沒問題。

溫馨提示

如何做到“眼觀六路”?

在車輛過程中,將緊盯前方的目光移出一些,用眼睛的余光觀察周邊環境,保持你的中心視野能掃視到廣闊的路面狀況,即前、后、左、右、上、下6個方位。前方觀察要盡可能遠,后方觀察要細致,盡可能對所有情況一覽無余,包括對面來車,左、右路邊的停車,路口欲轉出的車輛,前方的路牌和信號燈,道路標線和路面障礙,行人等。

開車若長時間凝視一個物體,很危險。因此要鍛煉自己的目光移動,不要太專注于某輛車(如前車)或其他事物,要學會“走馬觀花”。另外在并線或超車前,要經常探視后視鏡,避免盲區的影響,隨時掌握車輛后方的情況。

② 遵守規則

道路上的汽車越來越多,交通環境改善卻相對較緩。在路面狀況瞬息萬變的情形下,駕駛人行車只要稍有疏忽,隨時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因此,必須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謹慎行車。萬不可存有僥幸心理,因為安全是靠踏踏實實做出來的。如堅持以“六個一樣”,即乘客在與不在一個樣,有人檢查與無人檢查一個樣,郊區與城市一個樣,支線與干線一個樣,白天與晚上一個樣,說的與做的一個樣,作為保證。

③ 適應環境

行車安全與行車環境息息相關,這首要的是天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氣時刻都在變化,駕駛人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適應各種不同情況下的駕駛。比如夏季天氣炎熱時,開車極易疲勞,我們應合理安排好出車時間,保證有足夠的睡眠,行車中一旦感到疲勞或不適,就立即找個安全合適的地點適當休息,待疲勞消除后再行車。再如冬天寒冷時,手、腳易麻僵,反應也比較遲鈍,我們就應注意防寒保暖,堅持中速行駛。如果遇到冰雪道路,附著力下降時,應減速慢行,與前方車輛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果遇到雨、霧天氣,視線不清時,更應注意行人、騎自行車者的動態,主動避讓,寧停3分,不搶1秒。

④ 控制車速

我們驅車上路,聽到最多的兩句話就是:小心點,慢點開!可見一說到安全行車,關鍵就在慢和小心這兩點上。除了安全意識和遵章守紀外,注意控制車速很重要。如果道路寬闊,路面視線良好,兩邊又無非機動車輛和行人,對面也沒有來車,不存在任何隱患,在不超速的情況下,那當然可以開快一點,而且應該開快一點。但當前方出現情況,不提前減點速,還是開快車,就可能出事。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除了麻痹大意外,就是因為在不該開快車的時候開了快車,十次事故九次快嘛。有句話“慢是一個寶”,速度慢一點,可以給我們帶來自信感和安全感。那什么情況下應該慢一點?一是覺得有點危險的時候;二是車輛不熟悉的時候;三是路面情況復雜的時候;四是感到緊張,有點恐慌的時候;五是覺得沒把握的時候;六是雨霧冰雪天氣的時候;七是與前后左右靠得太近的時候;八是很生氣的時候;九是視線不清的時候;十是覺得不安全的時候等。 

(4)確保停車安全

停車是一門學問。關于停車的講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停?二是停在那里?

① 停車要仔細

停車速度一定要慢,應注意禮讓行人。即便擁有路權時,也要提醒到位,如輕按喇叭提示對方等。停車過程中需倒車時,一定要回頭看,再加左右擺頭觀察一兩次,一切以確保安全為準則。

② 停車要好位

停車位置的選擇,應合法、方便,但首先是安全。如果停車的地方,隨時都可能危及到車,又怎么能夠安心停放?這些安全的地方,停車場自然是首選。此外,容易看到的地方、不妨礙其他車輛通行的地方、相對空曠的地方等也都是較好的選擇。

2)保持人體良好的機能水平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進步,開車變得越來越容易。但交通運輸的實踐反復證明,如果人的機能水平低下,諸如疲勞瞌睡、情緒失控等,則有可能要交大“學費”,甚至付出血的代價。因此,駕駛人出車前必須重視和保持自身良好的身體機能水平,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善于進入駕駛“角色”,保持平穩的駕駛心態,有針對性地“自我提醒”,控制自己的情緒與“無名火”,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駕駛臺”。

(1)遠離疲勞,精力充沛

在行車的過程中,由于道路、車輛、行人、環境等原因,駕駛人無時無刻不處于緊張的氣氛里,極易引起心理或生理機能失調及全身機能下降的現象。此外,人在疲勞時,勉強開車會感到頭昏眼花、精力不足、判斷力下降,從而對周圍環境變化反應遲鈍,采取措施緩慢或不當。這種種情況,都是影響行車安全的隱患。

(2)切勿帶病駕駛

開車是一項腦力、體力合二為一的綜合性工作,要求駕駛人具有充沛的體力、旺盛的精力以及快速的判斷和反應能力。如果駕駛人帶病操作,不僅精力不足、大腦思維判斷力差、反應遲鈍,而且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更不能動態地去鎖定環境中的目標,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何況有些駕駛人病中服用的藥物,含有某些成分,會導致駕駛人嗜睡、視力模糊、精力分散等,從而誘發事故。

(3)遠離不良情緒

情緒對駕駛影響很大。積極的情緒可以調動身心的一切潛力,朝氣蓬勃,敢于克服困難,提高駕駛效率。消極的情緒則會使駕駛人無精打采,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此外,還會使自制力下降,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汽車駕駛需要理性,一旦駕駛人的情緒失控,也就意味著車輛失控。在車流滾滾的道路上,危險性不言而喻。

因此,對駕駛人來說,應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養成沉著冷靜、靈活應變的習慣,積極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寬容、理解和謙讓,不開冒險車、斗氣車、英雄車,盡量清除駕駛過程中負面情緒的影響。

(4)反應靈敏準確,“恰到好處”

所謂“恰到好處”,是指人體視覺、聽覺等“感受器”與四肢運動器官的肌肉、腺體等“效應器”,建立了良好的協調機制。一是動作反應迅速,大腦皮層一旦確認某種交通信息,反應動作系列便已“到位”,即人體“效應器”能夠迅速執行大腦皮層處理某種交通信息的“指令”。二是動作反應準確。諸如提前量或回程量時機適宜,操作的“柔和感”和“連貫性”比較順暢,操縱動作不過量,充分體現了操作的果斷性與自如性。三是人體反應動作的“反饋機制”比較完善。對某種駕駛信息或意外事件的處置,即使彼一時“得心應手”,但“此一時”則可能出現意外,甚至適得其反。這就是所謂的“路無常勢,車無常態”。它要求駕駛人的應變操作必須有相應的“預測點”等反饋體系,以便及時發現操作動量過量或不足等問題,留有應變處置的余地,確保關鍵時刻“一步到位”,萬無一失。

3)掌握駕駛規范的操作方法,善于識別駕駛信息

(1)規范操作

對本類型車輛要完成某種行車任務時的各種操作方法,應根據“駕駛規范”及其有關教科書的要求、規定和教練、師傅傳授的經驗,通過反復演習、操練,熟練掌握。然后進一步理解和區分這些操作方法,不同的操作程序、操作要領及其相應的操作條件。駕駛人只有掌握了一般操作與特殊操作相組合的高超技藝,面對復雜多變的道路環境及其不同的行車條件,才能把握要領,因地制宜,靈活變通,達到事半功倍、確保行駛安全的效果。

(2)識別駕駛信息

駕駛操作,首先需依賴駕駛人的觀察能力。一是善于及時發現所需要的駕駛信息,正確處理注意力集中與轉移的協調性,即注意力既要圍繞道路前方的“駕駛終點”這個中心(駕駛終點指汽車在一定的速度、沿著一定的道路方向行駛的條件下,時間就是它的駕駛終點,也是駕駛人某一瞬間的視角中心,選擇這個“中心”的合適視距,以控制2~5倍安全視距為宜),又要顧及其他方位一些重要的駕駛信息;所謂“需要”的駕駛信息,包括駕駛節奏的調控、操作程序的變更、避碰“預控”措施的選擇等所需要的駕駛信息。例如,駛經視盲區、轉暗彎、會車、交叉對遇、混合交通等復雜路段,駕駛人必須備有針對性的“預控”措施,以防意外發生時而措手不及。二是善于識別一般與特殊的駕駛信息。同一種駕駛信息的出現,可能源于不同的性質,因而對其處置也不同。例如,“跑偏”的成因,就有前輪側滑、后輪側滑、制動時四輪的制動力或阻力不平衡、裝載重心偏向一側、轉向系統有故障等,切忌憑直覺盲目打方向。它要求駕駛人必須具備相應的特殊思維智慧和特殊處置技巧。三是善于把握駕駛信息的聯系性與整體性。首先,駕駛人每天都要面對各種人、車、路復雜多變的交通信息,需要在大腦儲存、建立相應的處理這些信息的意象、意念以及相關的聯系網絡,以防喪失處置時機。其次,對交通信息的認知,要達到整體性的境界,這也是駕駛人能否擺脫單憑“直覺”思維的局限與束縛的標志。如行人違章橫穿馬路,無非存在三種情況——突然橫穿、突然站住和突然后退。這就是對避碰行人橫穿馬路判斷的一個整體性交通信息。

(3)保持駕駛思維的“雙重性”

所謂駕駛思維的“雙重性”,即“識別的雙確認、判斷的雙側面和應變的雙保險”。它要求駕駛人在識別、判斷、應變等環節,都應具備“雙重性”思維,防止“單重性”決策。就要求駕駛人具有四種能力。一是凡事多想“萬一”的能力。世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使人出乎意料、措手不及、忙中出錯,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較佳操作方案的同時,還要有防患意外事件發生的應變意識。即使從來沒有遇到“萬一”,也要照樣備有“兩手”,以防患于未然。二是安全確認“程序”的能力。要確認某種駕駛信息并不難,但它僅是該信息某一時空條件下的一種“狀態”,只有通過一定程序的“連續觀察”,才能判明它的真正“動態”,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陷入操作丟三落四、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三是“防患在先”的能力。有些安全行車無事故的駕駛人,并非沒有遇到意外事件,也并不是他們的運氣好沒出事,而在于他們能“預控在先”,防患能力強,有效地處置或“回避”了事故的發生。四是不斷總結自己和別人經驗的能力。當前“車禍猛于虎”,一些類似的惡性交通事故為何一再重復發生?就是缺乏反省和學習的意識。只有不斷地總結自己和他人的經驗,駕駛人才能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訓。

1.2.2 如何養成良好駕駛習慣?

幾乎所有的行車人都知道,良好的駕駛習慣是確保行車安全的不二法則。但究竟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倒是值得我們好好探究的問題。

1)養成提前處理情況的好習慣

凡事都有預兆,就是說事故不是無緣無故、憑空出現的,而是有一個開始發展的過程。這對開車的提示就是,我們要養成提前處理情況的好習慣,也就是預見性駕駛的一部分。開車一定要有預見性,這樣才能提前感知危險,隨時針對路面情況、交通狀況和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對前方可能發生的情況預先估計,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如有效地控制車速、雨天嚴禁空擋滑行、選擇行駛路線、加速通過、緊急制動、停車看望等。

2)養成按規范操作的好習慣

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因操作失誤導致的事故數量不少。而之所以出現操作失誤,和很多駕駛人不按規范動作操縱汽車、隨意駕駛的行為有直接關系。為此,駕駛人開車若能養成按規范操作的好習慣,行車安全也就多了幾分保障。

(1)打燈的學問

有的駕駛人在夜晚行車時,不管環境如何,總喜歡打開遠光燈。而其實夜晚遠光燈并不是越強越好,反而是燈光抬得越高越亮越危險。只有燈光的照射角度越大,才越安全。此外,晚上行駛的時候,也不應該打開前后的霧燈,尤其是前霧燈。因為前霧燈的白光束非常強,會影響到對面行駛的車輛,自然也會影響自己的安全,而霧燈往往只有在遇到惡劣天氣如大霧天才使用。

(2)踩離合的學問

習慣性踩離合器的駕駛習慣,也是很多人開車時經常出現的錯誤。這不但對機器不好,還不安全。無論什么情況下,踩離合器行駛都會增加汽車的慣性,從而影響車輛的制動。特別是在高速拐彎時不能一邊踩離合器一邊踩剎車,這樣極易導致車輛失控,正確的做法是降低擋位后再踩著剎車行駛。

(3)觀察的學問

拐彎或并道時,駕駛人應該養成先看車的后窗、再看后視鏡的習慣。因為,有時后視鏡調校會出現死角,不能真實觀察到后方來車情況。而且轉向燈打開后,身后的車輛可能會突然加速或減速,僅從后視鏡觀察不能完全保證判斷準確。

(4)控制車輛的學問

開車上路,特別在高速路上,并不是速度越慢就越安全。如果駕駛的是小型汽車,最好是根據車的性能,將速度保持在80~110千米/小時,并且不應低于60千米/小時。同時,高速路上盡量不要在最右邊的車道上行駛,因為遇到超車和從右側并上該道的情況比別的道上的車要多。單向行駛時,即使有雙道,也不要壓虛線行駛,因為這樣前后行駛的車輛無法判斷你行駛的意圖,容易造成事故。若遇到其他駕駛不熟練者應該盡快遠離,避免向其按喇叭表示不滿或是用喇叭或大燈提示。

還有的駕駛人,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喜歡將車門鎖死,這其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汽車一旦出現事故,會打不開車門,也就無法第一時間從車內脫身,增大危險系數。其實我們在駕駛時將門鎖死,主要是避免小偷搶奪車內的物品,這只要在堵車時或等紅綠燈的時候將車門鎖死就可以了。

(5)停車的學問

很多人習慣在停車后只拉緊手剎,其實若停在不平的地面,最好不但拉上手剎還要將擋掛在擋位上(手動擋車),這樣才是防止汽車因路面不平而下滑的最好辦法。

3)養成多思細想的好習慣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對行車中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都不放過,一旦出現意外情況,自然見招拆招、游刃有余。

(1)對車輛異常多多考慮

若行車過程中,車輛出現了異常情況,這時最好不要熟視無睹,而應將問題找出來,解決好再行車。

(2)對復雜的行車環境多多考慮

行車碰到復雜的行車環境,很常見。車行其中,身為駕駛人要打起精神,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不但要有心理準備,還要設想其可能出現的情形,如視野不明的巷子口可能會突然出現汽車或行人等,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行車安全。

(3)對自身開車行為多多考慮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反省之心。駕駛人開車上路,什么錯誤都不犯幾乎不可能。關鍵是錯誤出現后,對自己的不當行為,能夠勇于自我批判,并及時改正錯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車自然會越開越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论坛| 佛坪县| 佛学| 思茅市| 萝北县| 淄博市| 闽侯县| 平和县| 嘉荫县| 盐边县| 潼关县| 健康| 扬中市| 长海县| 新巴尔虎右旗| 馆陶县| 承德市| 伊通| 沧州市| 镇远县| 大化| 陵水| 科技| 大竹县| 乐业县| 县级市| 汾阳市| 莱芜市| 新野县| 屯昌县| 涞水县| 聊城市| 南昌市| 民丰县| 永修县| 那坡县| 万载县| 辽宁省| 含山县| 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