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國政府規劃類別
關于政府規劃分類,方法很多。大體可按照如下的方式劃分。
一、按照政府層級分類
按照我國政府層級,對現有規劃進行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國家級層面政府規劃
頒布的重大綜合性規劃和產業政策等,如: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
(二)國務院發布的各類規劃
主要由國務院組織有關部門編寫并發布,如《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由國務院發布。
(三)部委和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政府規劃
國家部委和各省市區出臺的經濟規劃包括五年發展規劃、專項規劃等。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制并發布。
(四)地級市的政府規劃
這類規劃一般由地市級人民政府或其職能部門如各級發改委、經信委等組織編寫,或者委托專業機構編寫,組織專家審核和完善,有些綜合性規劃,還需要提報市人大等審批后發布,如“廊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分為市域、規劃區(中心城市)、中心城區三個層次。
(五)縣(市區)政府規劃
這類規劃一般由各縣、縣級市、市轄區等組織編制,由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布并實施。如:筆者編制的“濰坊市節能環保產業園中長期規劃”,由濰坊市人民政府選擇專業機構,提供基礎資料并協助調研,委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組織編制。
(六)城鄉規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
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包括:城市、鎮的發展布局,功能分區,用地布局,綜合交通體系,禁止、限制和適宜建設的地域范圍,各類專項規劃等。
規劃區范圍、規劃區內建設用地規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農田和綠化用地、環境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及防災減災等內容,應當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城市總體規劃還應當對城市更長遠的發展做出預測性安排。
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內容包括:規劃區范圍,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電、垃圾收集、畜禽養殖場所等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公益事業等各項建設的用地布局、建設要求,以及對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防災減災等的具體安排。鄉規劃還應當包括本行政區域內的村莊發展布局。
鄉鎮和街道辦經濟規劃一般是參照縣級規劃,結合本地核心優勢和主要特點研究編制。
除了上述規劃之外,其他各類開發區、國家級或省級高新區、國家級新區等經濟規劃參照各類級別進行編制和分類,如:國家級開發區規劃一般是地市級或略低于地市級層面。國家級新區根據所在地區的級別不同,可能是副省級或地市級等。
二、按照年限分類
(一)中長期規劃
政府中長期規劃期限一般超過5年,有10年、20年或更長的時間跨度。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時間跨度10年,從2010年至2020年。
(二)五年規劃
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意見》明確規定:五年規劃分別包括3級(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和3類(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國家總體規劃、省(區、市)級總體規劃和區域規劃的規劃期一般為5年,可以10年以上。市縣級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期限,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需要確定。
各級地方政府與各類產業園五年經濟規劃等,一般有各級政府“十三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也有循環經濟、現代服務業、城市礦產、節能環保、生態文明等專項規劃。
(三)三年發展規劃
各級政府或開發區等為了貫徹落實有關經濟規劃與發展目標,編制三年規劃,便于更好地推動日常工作和發展目標的落實。
(四)年度專項規劃
各級政府和產業園年度規劃實際就是年度工作計劃,主要界定上年度工作情況和本年度工作重點、主要目標、工作要點和保障措施等。
三、按照功能分類
(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人口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規劃、糧食生產規劃、交通規劃、防災減災規劃等在空間開發和布局的基本依據。同時,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以上述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為支撐,并在政策、法規和實施管理等方面做好銜接工作。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由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組成,分國家和省級兩個層次編制。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會同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編制,規劃期至2020年,并通過中期評估實行滾動調整;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由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組織市、縣級人民政府編制,規劃期至2020年。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在分析評價國土空間的基礎上,確定各級各類主體功能區的數量、位置和范圍,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定位、開發方向、管制原則、區域政策等。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整治和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土地供給能力以及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256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15年。
依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將土地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縣級和鄉(鎮)土地利用根據需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開墾區、建設用地區和禁止開墾區等;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應當根據土地使用條件,確定每一塊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類和劃定土地利用區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三)經濟(區域發展)規劃
1.內涵解讀
經濟規劃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計劃,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
區域發展規劃以跨行政區的特定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對象,以促進相關行政區之間合作與協調發展為目的編制的規劃,是規劃綱要在特定區域的細化與落實,是編制該區域內專項發展規劃和區域內各行政區規劃綱要的依據。
區域發展規劃分為省級、州(市)級,規劃期限一般為10年,可以進行遠期展望。研究要點為:發展基礎和條件;區域定位、發展戰略和目標;區域發展的空間結構框架;區域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體系、公共服務、城鄉建設、生態環保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內容;區域協調機制等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2.主要分類
經濟規劃可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如:根據政府層級分為國家級、國務院、部委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市、縣市區、鄉鎮等;根據功能分為綜合經濟規劃和專項經濟規劃等。
(四)控制性詳細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城市總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
(五)修建性詳規
修建性詳細規劃是以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制訂用以指導各項建筑和工程設施的設計和施工的規劃設計,是城市詳細規劃的一種。
根據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修建性詳細規劃包括:
建設條件分析及綜合技術經濟論證;做出建筑、道路和綠地等的空間布局和景觀規劃設計,布置總平面圖;道路交通規劃設計;綠地系統規劃設計;工程管線規劃設計;豎向規劃設計;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分析投資效益。
(六)產業或項目環境評價
項目環評(EIA)指在一定區域內進行開發建設活動,事先對擬建項目(規劃)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定,提出防治對策和具體措施,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程序,主要包括:編制大綱→編制報告書→評估報告書→審批報告書。
上述是政府規劃的常用分類。更多規劃分類和相關內容,請參考《全流程規劃》的具體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