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 陳平主編
- 1247字
- 2019-01-10 17:35:47
神鳥現世
毛澤東曾說過:“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我們的早期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語言、提高了技能、增長了才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由于工具的制作而對物質材料的駕馭以及對形式感獲得一種巨大敏感時,它就漸漸引起了一種嶄新的審美需要:人不再滿足于日用器物的制作,甚至也不滿足于器物造型本身的美,而要想方設法在器物上添加一定的紋飾或從事一種主要服務于裝飾目的的器物的創造,于是出現了原始古樸的文化藝術。

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一景
在分布于浙江余姚姚江兩岸的寧紹平原的河姆渡就出土了眾多的原始藝術品,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以裝飾藝術出現的。古代先民在實用的生活用器表面裝飾上花紋或雕刻成圖像,既實用又美觀。這些原始藝術品不僅數量大、門類全,而且題材廣泛、造型獨特,內容也豐富多彩。
走進今天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館內一處巨大的石雕前總是有許多游客爭相留影。石雕被搭建得像是一扇大門,上方那刻有神秘圖案的巨大石構件的原型是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它正是這種原始藝術的完美展現,是一扇通往原始藝術的大門。
學術界公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在中華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被余秋雨先生稱為改變人類史觀的河姆渡文化,在經歷了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1977年10月至1978年1月先后兩次發掘后為世人所共知。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一景
在第一次野外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后,考古專家獲得各類文物達1600多件,其中包括出土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因此,當消息傳出后,立即轟動了國內外學術界。第二期考古發掘期間,國內多位著名的考古學家、古建筑專家都親臨考古發掘現場,為考古隊提供幫助和指導。更有專家干脆就住在了考古工地的工棚內,進行實地考察與現場指導。解放軍空軍某部還派出直升機,協助考古隊進行空中拍攝。浙江電影制片廠則來到現場攝制錄像,后來制成彩色紀錄片《河姆渡文化》向海內外發行。這樣的考古陣容和規模在今天看來雖不能說是絕后,但在當時真可以說是空前了,是當時浙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各類文物多達4712件,并揭露出大片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筑遺跡及大量的動植物遺存。
正是在這次規模空前的第二期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在一處編號為T226的探方中找到了這件“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這件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蝶形器中選料最講究、制作最精美、紋飾最詳盡的一件。它的正面磨光后陰刻了一組圖案。圖案的中心鉆有一個小圓窩,以這個小圓窩為圓心,外刻5道同心圓,外圍再刻上了“火焰”紋,象征烈日火焰,象征著太陽的光芒。火焰兩側各刻有對稱的回頭望顧的鷹嘴鳥一對,伸脖昂首相望的姿態惟妙惟肖。鳥頭中心的小圓窩作為眼睛,鳥頭上部兩側各鉆有不等距的小圓孔兩個,下側各鉆了一個小圓孔,圓孔間用斜線和弦線組成的連弧紋作為鳥身及鳥尾,線條洗練簡潔。整個畫面形象逼真、傳神,寓意則深奧且耐人尋味。這是河姆渡原始藝術中的精品,甚至有專家認為它已具有我國傳統花鳥畫的雛形了。

線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