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本是靈畜

陶缽本身是盛放食物用的盛器。它獨特的地方就在于兩側刻有形態逼真的豬的形象,那么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它不是日用器而是一種與某種巫術禮儀有關的用器”,用于稻作祈雨的巫術。研究者推測當時人們把豬視為水畜、靈畜、知雨畜、祈雨畜。豬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是神圣的神獸,要受到眾人的頂禮膜拜。

人們把豬視作水畜,主要是因為豬習慣生活在沼澤水地或山居近水的地方。《齊民要術》及《四時纂要》有這樣的記載:

 

豬性便水生之草,收浮萍、水藻飼之則易肥。

 

大意是說:豬飼養方法簡單,近水用浮萍、水藻喂養就可以。

其他的比如《易經》《周易正義》《史記》等也有文字提到豬喜水的基本特性。

應該說人們對于豬的這種基本認識早在采獵時期就已經確立了。因為最初人類生活、活動的地方大多會選擇依山傍水的丘陵湖澤地帶,而野豬又是這類地帶的主獸群之一。《孟子·盡心》記載:“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可以看出,豬自然會成為人們狩獵的主要對象。要想捕獲豬,就必須對它的生活習性有所了解,做最大可能的觀察和認識。豬的喜水習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古人所認識。

另一方面,古人把豬視作靈畜。

在古人心目中,豬是極有靈性的生物。現代科學研究已經充分證明了這樣的事實,豬與狗具有同等的智力。在看待豬的問題上,古人似乎比我們今人更客觀,他們常把豬看作是神圣的靈物。例如許多人知道在商、周時期流行的占卜中盛行用龜甲、雞骨來預知吉兇禍福。而事實上,早于商、周時期的新石器時代,人們行巫術、做占卜用的卜骨,是以牛、羊、豬的肩胛骨居多。

《論語》中有一段子路與孔子的對話正好闡述了這種歷史演變的因緣,子路問:“豬的肩胛骨和羊的腿骨可以占卜吉兇,而馬的鬃毛和藁的枝杈可以占卜吉兇的大小,何必還要用龜甲和蓍草?”孔子則回答說:“用蓍草占卜,是因為蓍草分布多而且容易取得;用龜甲占卜吉兇,是因為龜類壽命長。”生命長、歲數大就意味著閱歷深,經驗足,對事物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孔子之后總結說:“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意思是說,要想解決“狐疑之事”,還是要多實踐、多咨詢有經驗的老師。

這段對話恰恰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占卜所用道具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所以早期用來占卜的豬骨,在用作占卜道具時的含義就沒有后來出現的“蓍”和“龜”那么隱晦、深刻了,而是直接反映了人們把豬看作靈畜、把豬骨看作靈物,借此來預知吉兇禍福的事實。

隨著古人越來越了解豬的習性,他們發現豬還是知雨畜。

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進化出了對于事關其自身生存的重大自然現象具有一定預知的能力。如鼠、狗能預知地震,候鳥能感知四季變遷,蟻類能感知風雨將臨等。作為水畜的豬(尤其是尚未完成馴化的野豬),對于雨天的來臨也有一定的預知能力。比如在南方的夏天,暴雨或雷雨即將來臨之際,人們往往會發現豬喜歡到泥水處或臥或滾。豬的這種特性被古人發現、認識后,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下被人們神化,在人們的意識中漸漸就形成了豬是知雨畜的觀念。

雖然這種觀念形成之初的考古材料十分匱乏,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文獻中發現這種觀念流傳到后世的一些殘留。在《詩經》中有一篇《漸漸之石》,其中在描寫出征將士怨嘆路途艱難時寫道:

 

有豕白蹢,蒸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

 

這里寫到的“有豕白蹢,蒸涉波矣”是指一種天象——夜半有黑氣相連,俗稱黑豬渡河,這是要下雨的天氣特征。古人在這里將豬與天氣直接地聯系到了一起,可見當時人們對豬能預知下雨的特性還是十分認同的。

而在《詩經》注本《毛傳》中更直白地稱:

 

將久雨,則豕進涉水波。

 

唐代黃子發的《相雨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四方斗中無云,唯河中有云三枚相連,狀如浴豬,三日大雨。

 

豬在下雨前會在泥水里打滾的這個現象一直被古人們看作是“天氣預報”。當然,今天的人們已經能夠科學地解釋這個現象了。那是因為這種雨天之前氣壓往往很低,天氣會顯得特別悶熱,而豬身上厚厚的皮下脂肪妨礙了散熱,如果能在水中躺上一會兒,就能降低體溫,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那才舒服。如果有泥水就更好了,豬在泥水里打上幾個滾之后,黏稠的泥水會將更多的水分保留在豬的身上,就能驅走更多的熱量。這種動物本能在自然界中屢見不鮮,非洲的犀牛就有同樣的習性。當然,古人是不會知道這些原理的。隨著豬在大雨前“洗澡”的情節不斷上演,豬是知雨畜的觀念也逐漸在人們心目中加深。在豬與水有密切聯系的認識基礎上,在充分感受到了豬的靈性的前提下,古人將豬看作是能通上天、知雨水的神獸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將豬視為祈雨畜的這種觀念應該是在人們將豬視為水畜、靈畜、知雨畜之后引申出來的。在這個引申過程中,河姆渡文化自身的稻作農業特點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水稻是尤其忌怕干旱的作物,如果想要獲得好的收成,豐沛的雨水就顯得格外重要。河姆渡文化稻作農業的發達是該文化最引人注意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因為人們在河姆渡文化發現了最厚堆積達1米左右,重量數以噸計,保存完好的水稻遺存;還在于人們在這里發現了大量的農具。這是其他任何遺址所無法企及的。這么大的水稻堆積遺存直接表明當時水稻耕種水平之高、規模之大。發達的稻作農業水平為我們折射出當時人們豐富的生產經驗,他們充分地認識到了自然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嚴重影響。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豬這種被視為具有靈性,能感知雨水的動物理所當然地被人們選為人類利益的代言人,用來溝通上天、求雨祭祀。表明野豬與稻作農業之間這種緊密聯系的還有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同樣是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稻穗紋陶缽。

稻穗紋陶缽

這件陶缽的腹部清晰可見陰刻的一株稻穗和一個動物的殘體。多數學者推測這個殘缺的動物是豬,而從它身上的鬃毛可以想見這是一只野豬。

這樣看來,這件有鮮明特色的豬紋陶缽是古時河姆渡人在行巫術的過程中用來祈雨的祭祀用器便很合乎情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山阳县| 塘沽区| 通榆县| 鄢陵县| 都江堰市| 莒南县| 汶川县| 玉门市| 涞源县| 东丰县| 吉安市| 鄂州市| 东海县| 莎车县| 沾益县| 沙洋县| 博兴县| 老河口市| 凤冈县| 公安县| 营山县| 万宁市| 昭觉县| 邵阳市| 金山区| 岑溪市| 翼城县| 工布江达县| 贵南县| 饶平县| 休宁县| 嘉义市| 雅安市| 沅江市| 榕江县| 谢通门县| 保德县| 双江| 嘉兴市|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