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丹心: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心路故事
- 本書編委會編著
- 8010字
- 2019-01-10 17:46:09
第一部分 赤子之心
我的藏族親戚們
北京市援藏干部領隊
拉薩市委副書記馬新明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一路走來,會遇到很多人。有的是先天注定的親人,出發以后離他們越走越遠,但時刻牽掛和問候。有的是路上偶遇并一路前行的人,如自己的伴侶及好友。有的是擦肩而過然后變成陌路,或短時間相處后再很難遇見和想起。
援藏人一路會有更多的起伏與轉折,會遇到更多的風景和人,自然多些與眾不同的體驗和感悟。2010年7月,我離開學習和工作了20年的北京,像是在做夢一般踏上雪域高原,開始了6年的援藏生活。我不知今后是否還有奇遇,至少在之前來說,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深深地烙在我生命的年輪里。在這段時間里,我遇到了很多真誠的人,收獲了濃濃的情誼。因為工作與機緣,也結下很多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此,我想聊聊我與“親戚們”的故事,他們善良淳樸,但也都有一些特殊困難。正因如此,我們才有緣結親。
卓嘎:感謝黨的好政策
卓嘎一家住在拉薩堆龍德慶縣東嘎鄉桑木村,是典型的藏漢融合團結的家庭。在藏語中,卓嘎是度母的意思,度母乃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卓嘎今年50歲,身體清瘦微黑,從五官輪廓可以斷定,年輕時應該很漂亮。她還有一個漢族名字叫金小菊,我叫她阿佳卓嘎,但是她每次打電話來都說“我是你金姐”。
這個漢族名字與她的身世有關,卓嘎年輕時認識了河南來拉薩做生意的丈夫,他們相識相戀并結婚。為了好向親戚介紹稱呼,彼此尊重與親近,丈夫給她起了這個名字。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98年,卓嘎的愛人因病去世。卓嘎身體不好,生有兩個兒子,長子益西平措,1989年出生,自幼身患重病,未能完成學業;次子李閑1994年出生,還在上學。卓嘎一人把兩個孩子帶大,著實不容易。
每年,我和妻子孫伶伶到卓嘎家去看望四五次,通常帶些酥油、藏茶、米面油、牦牛肉等,嘮嘮家常,訪寒問暖。每次去時,卓嘎都早早地站在門口,手里拿著哈達等候。每當我問起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卓嘎總說:“感謝黨的好政策,現在什么都不缺,沒有任何困難。”每次離開前,我留些孩子的學費或生活費,她都推脫半天才收下,嘴里不停地說著“突及其,突及其”(謝謝)。
因為丈夫去世早,自己和大兒子身體欠佳,加上小兒子還在上學,全家的主要收入靠征地補償和村里的集體分紅,條件在全村里來說,屬于較為困難的家庭。他們的生活過得還算殷實,房子是安居工程項目(政府補助修建),100多平米,帶個院子,平時收拾得干干凈凈;孩子上學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學費);生活方面也有各種惠民政策。
我生長在云南偏僻的農村,那里山清水秀,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很窮,一年勞作,勉強裹腹。后來在北京工作,常到郊區農村轉轉,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生產生活條件也很不均衡。到了拉薩,走遍農牧區,這里的農牧民群眾生活富足,可以說衣食住無憂。所謂貧困戶,也是相對而言,他們并沒有生計無著的問題。
2013年7月,卓嘎二兒子考上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大學,這是卓嘎最為自豪的事。她家客廳正面墻上掛著五代領袖像,把兒子的錄取通知書工整地擺放在領袖像下面柜子最顯著的位置上。客人第一次去她家時,她都會拿出來,讓客人欣賞一番。每次我去,她也都主動說起兒子最近的學習生活的近況,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母以子為傲,一點不假。
2014年3月,我再去看望她時,家里又有了新的變化。我一進院子,獻過哈達,卓嘎把我領到家里參觀一遍,我發現家里重新做了粉刷,擺設也換了新的藏式家具,整個煥然一新。她很客氣地說,都是托了我的福氣,這是用我平時給她的錢積攢起來買的家具。現在她和大兒子都有了工作,她在村里建筑隊工作,大兒子在一家美發店工作,每月加起來有5000多元的工資。那個下午,陽光正好從窗外照射進來,我們一邊喝著酥油茶,一邊聊著家常,整個客廳被濃濃的溫馨所包圍。
2015年中秋前夕,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活動剛剛結束,我和往常一樣,再次來到卓嘎家。我一進去,發現客廳里沒有擺放著中央代表團帶來的禮品,就問起禮品是否發到手里。卓嘎說:“已經領到了,放在里屋。”她把我引到里屋,有些暗,打開燈,才看到禮品在佛龕上擺放著,上面掛著哈達。我問,這里面裝的是酥油機和茶杯,為什么不拿來用。卓嘎伸了伸舌頭,說“太珍貴了,舍不得用。”我才意識到,在卓嘎心目中,這不只是一件普通的酥油機,它代表了黨中央的關心關懷,因此,卓嘎要好好供奉和珍藏起來。
那段時間,拉薩雨季剛過。我發現房子外側的廚房漏雨,雨水浸泡的痕跡布滿墻面,天花板上還有些許裂紋。我讓同去的小閆,將村里建筑隊負責工程的同志找來,商量修繕的辦法。負責工程的同志說,廚房是用磚頭簡易搭建起來的,墻體出現了裂痕,加上高度太低,最好推倒重修。
我征求卓嘎的意見,可否重新設計和修建廚房,面積可比原來大些,高度可比原來高出一米,這樣比原來顯得寬敞,也方便使用。卓嘎怕花費會太高,我勸說費用的事不用她操心,她最終同意我的意見。沒過多久,卓嘎家的廚房改造工程啟動,并在鄰里的熱心幫助下如期建成。現在她家的廚房寬敞明亮,還擺放了沙發和餐桌等。我問卓嘎是否滿意,她說“亞古協達嘟”(非常滿意)。
看著卓嘎家的生活變化,我的心里充滿著一絲絲的暖意。
歐珠:憧憬更美好的生活
2016年1月7日清早,我被一個手機電話從夢中驚醒,手機來電顯示“其美(結對親戚)”。因為藏族名字重名太多,我都在名字后邊加注,否則容易混淆。
歐珠和其美一家也是我在堆龍德慶縣東嘎鄉桑木村一組的結對戶,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兒子旦增羅桑1996年出生,就讀于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去年考上了上海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女兒旦增白云1998年出生,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上高三,學習很上進,成績也不錯。歐珠2000年開車出了車禍,腰部受傷,落下病根,用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外債。其美的身體也一直不好,干不了重活。
上次去她家時,沒有看見其美本人,我問歐珠:“其美出門了?”他說,其美腎病又犯了,在縣醫院住院,已經有一個禮拜,一直沒有見好。我知道縣醫院條件有限,立即與拉薩市醫院聯系,問有沒有床位。確認還有床位后,當天將其美轉院到市醫院治療,并墊付治療費用。經過一周治療,其美已經治愈回家,但醫生囑咐她不能從事太繁重的勞動。現在,其美被聘為保潔員,工作不是很累,每月也有2300元的收入。
前些日子,其美來電話,表達感謝之余,說起丈夫歐珠開出租車太辛苦,收入也不高,他有駕駛A本,希望能夠去開旅游班車。我知道西藏有A本的司機不多,很多公交和旅游公司都缺有A本的司機。因此,我答應她幫忙推薦,并盡快回話。
這么早來電話,我猜測十有八九是問開旅游車的事。我接聽電話,手機那頭傳來急促的聲音,其美說歐珠昨天夜里突然發病,送到市醫院、阜康醫院和自治區人民醫院都沒有床位。現在正在軍區總醫院,初步診斷是急性闌尾炎,但總醫院也床位緊張,住不了院,也做不了手術。我知道急性闌尾炎搶救不及時,后果會很嚴重,急忙安慰道:“不要著急,我馬上想辦法。”
人命關天,容不得耽誤。我立即與軍區總醫院聯系,他們雷厲風行,很快騰出了病床,安排好術前檢查,并做好手術準備。檢查顯示,闌尾穿孔,必須馬上手術。手術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做得很成功。我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
沒過幾天,我去醫院看歐珠,他已經恢復得很好,有說有笑,很快就可以出院了。他說:“多虧書記幫忙,不然后果嚴重了。”我開玩笑說,那只是小手術而已,是他福大命大。
我安慰他,好好養病,等身體全好,再商量旅游車的事。這一說,他立馬來了精神,說出租車比較辛苦,每月收入大約4000多元,如果開旅游車收入高得多,自己跑過全西藏,路況很熟悉。歐珠那架勢,恨不得馬上上班,開車馳騁在高原大地。
歐珠說,他不著急,有黨委政府的關懷,只要有個好身體,增收致富的夢一定會實現,生活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昂第:再難也讓孩子上學
每逢節假日去探望藏族“親戚”,是我援藏六年的慣例。昂第一家是我最早結對的親戚,他家住在林周縣阿朗鄉嘎列村,海拔4300米左右,離拉薩300多公里。
2016年元月二日,拉薩的清晨透出幾許寒意,天空依然碧藍如洗。我和小閆、司機丹增,把前一天備好的酥油、藏茶、牛奶等慰問物資,裝滿整個后備箱,朝著林周方向駛去。
因為是太早的緣故,路上車輛很少。車行約一小時,來到林周縣城附近。冬日的高原,草枯樹瘦,沒有了平日的生機。“看,地里全是鳥。”小閆突然喊道。我搖下車窗望去,果然黑壓壓一大片,灰的、白的、黃的,不同種類的鳥,鋪滿了整個農田。丹增把車停在離鳥群不遠的路邊,我下車緩步靠近鳥群,生怕打攪了它們安詳平靜的生活。它們早已發現了我,但似乎并不害怕,依然悠閑地覓食。約莫只有幾米的距離,有一只鳥先飛了起來,緊接著像接到號令一般,鳥兒接二連三都騰空而起,瞬間猶如烏云壓頂,布滿整個天空,伴著清脆的鳴叫,蔚為壯觀。
由于路上有些耽擱,車開到林周縣阿朗鄉嘎列村時,已經是下午。昂第一人在家,他今年47歲,妻子康多大他兩歲,在村里幫忙干活;女兒頓珠拉姆1993年出生,在藏大學習;兒子羅桑1995年出生,在西藏警察學院上學。
問起今年的收成和家庭收入,昂第說,家有耕地3.4畝,主要種植青稞,今年收成不算太好,剛剛夠吃和做飼料。養有牦牛12頭、黃牛4頭,今年宰殺一頭牦牛,賣了一部分,留了些自己吃。賣牛肉和青稞的年收入約9000元。
農閑時,他到山上挖紅景天等草藥,每年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但是,昂第覺得手頭還是太緊,主要是兩個上大學的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些高,掙來的錢基本都給了孩子。他說,再困難也要讓孩子上學。
我鼓勵他,養兩個大學生確實不易,但這是您最明智的投資,將來孩子們畢業找到了工作,就可以好好享受了。昂第聽了露出微笑,他表示贊同。
我看見昂第家里用的是自來水,問他水質如何。他說,現在的水甘甜如蜜,村里新生嬰兒沒有得大骨節病的了。
由于水源問題,阿朗鄉嘎列村是大骨節病的多發區。過去全村1500多人中,有百十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大骨節病。我聯系阿朗鄉后,在拉薩市發改委的支持下,采用目前較為先進的技術,對全村的水質進行了徹底的凈化和改造,并把水引進每家每戶。阿朗鄉的村民終于喝上了干凈安全的水。
2011年,開通安全飲用水當天,我和愛人孫伶伶趕到嘎列村,全村群眾興高采烈,給我和同去的人員脖子上掛滿了哈達。至今回想起來,歷歷在目,感動至極。
告別大骨節病,對于嘎列村的村民來說,是一件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喜事。這次前往,了解到沒有出現新的大骨節病,我心中也充滿了歡喜。
昂第家不遠的地方,是阿朗鄉中心小學,他家兩個孩子都曾在這里上學。學校有400多名學生。我第一次去時,學校的條件極其簡陋,沒有食堂、操場、圖書室、大門等,周邊環境也有些臟亂。第一年,我和妻子爭取了20多萬元的圖書,建起了圖書室,還給孩子們自費購買了400多套冬衣。第二年,我與相關部門聯系,積極爭取資金,幫助修建了寬敞衛生的食堂,還有塑膠操場和藏式特色的大門。后來我先后去過十來趟,每次去學校都有新變化。現在,阿朗鄉中心小學的條件,在西藏來說算是比較好的。
學校是一個地方的希望和未來。阿朗鄉中心小學的格桑校長見到我說;“短短幾年間,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臉上洋溢著感激與自豪的神情。
SOS兒童村:感受人間濃濃真情
每次到SOS兒童村,我都感動萬分,心靈也受到一次凈化。兒童村媽媽們的無私愛心和孩子們的燦爛笑臉,猶如絢麗的花朵,綻放在我的記憶空間。
在兒童村,很多媽媽都主動放棄生兒養女的機會,把兒童村的孤兒視作己出。她們對孩子們的關照無微不至,用母愛滋養著每一顆幼小的心靈。孩子們雖然失去父母,但是他們在這里不缺少愛,有濃濃的母愛,有兄弟姐妹之愛。他們之間和睦相處,其樂融融,令人羨慕。
兒童村有20個家庭,200多個孩子,大的有上大學的,小的只有2歲,他們都是孤兒或家庭沒有撫養能力的孩子。兒童村的孩子們很上進,還出過一名中考狀元。
2013年的“六一”兒童節,在兒童村媽媽們的精神感召下,我們北京援藏干部與兒童村簽署了結對協議,每個支部與兩個家庭建立結對關系,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送溫暖活動。
我和妻子每年去兒童村不下四五次,每次去時,我們結對家庭的孩子們都會跑出來到大門口迎候。孩子們會遠遠跑過來拉著我和愛人的手,有的扯著衣角,把我們連拽帶拉拖到家里,把他們的玩具和好吃的東西,都毫無保留地拿出來讓我們欣賞和品嘗。有的不失時機地向我們展示他們新的進步,比如獲得的獎狀、學到的新歌,甚至最新的廚藝。每個孩子都是那么陽光,那么和善。
孩子們在家里幫著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有的幫忙打掃衛生,有的幫忙做飯,有的幫忙洗碗,有的幫忙照顧小弟弟妹妹……分工有序,彼此關照,溫馨融洽。
云丹羅布是全村最小的孩子,一歲多就到兒童村,是別人送來的棄嬰。第一次看到他時,因為缺少營養,他骨瘦如柴,很是怕生。后來幾次再見時,他完全變了樣,性格開朗許多,長得也圓潤,經常向哥哥姐姐們撒嬌。每次我和妻子去,他都主動往我懷里鉆,讓我抱著,喂他糖果。他成了全村都關照的小寵兒。從他身上我感受到,愛能夠創造奇跡。
巴桑是二號家庭的孩子,今年12歲,他在家里排行第七,長得虎頭虎腦,性格外向開朗。每次村里有活動,他都會表演節目,唱歌跳舞都拿手。我們到家里時,他也秀秀歌舞,踢踏舞跳得很好。他說:“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有那么多人的關愛,那么好的媽媽,那么多的兄弟姐妹。”
我知道,兒童村的孩子們最需要關心關愛,給他們再多的幫助都不為過。所以,每次過年過節,除了給他們送去一些米面油茶、玩具、體育用品等外,我還盡可能地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北京援藏指揮部還投資700多萬元建設了兒童村文化活動中心,配備有圖書室、電腦室、自習室、會客室、健身房、練功房、音樂室和可容納200多人的演出大廳,讓孩子們在這里健康茁壯地成長。我看到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條件越來越好,欣慰感油然而生。
施比受更快樂。兒童村的媽媽和孩子們,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天下有大愛,人間有真情。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為孩子們付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感化,收獲得更多!
尚日村:日新月異的變化節奏
尚日村是西藏自治區為數不多的全國文明村,位于距離拉薩市150公里的尼木縣。全村500多戶,有1700多人。村里有拉薩市唯一的一座苯教寺廟,還有很多兩三人才能合抱的左旋柳。從這些跡象來看,尚日村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我與尚日村結親,是在2012年7月。因為拉薩市委宣傳部的駐村工作隊就在尚日村,加上我有兩戶結對的親戚在這里,我每年都要來看望工作隊和親戚,同時幫忙解決一些村里的困難。
駐村工作隊來了后,給村里解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尼木的農牧民群眾素以勤勞著稱,他們有精耕細作的歷史傳統。但是,尚日村的農業灌溉設施缺乏,基本靠天幫忙。我們籌集了20多萬元,在全村農田高地上建了一座小型水庫,覆蓋1000多畝土地的灌溉,實現了旱澇保收。
尚日村的村民愛喝青稞酒。地里出產的青稞,有一半用來做糌粑,另一半用來釀青稞酒。我去過幾次后發現,尚日村不僅男人喝青稞酒,女人也愛喝;不僅晚上喝,白天也喝。駐村同志介紹,全村治安很好,鄰里和諧,偶爾鬧點糾紛,大多與喝酒有關。
尚日村有的家庭還保留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傳統。這與過去漢地的“納房”情形不同,主要是同胞兄弟幾人娶一位女人為妻,或同胞姐妹幾個嫁一位男人。我問過原由,大底是說除了民間習俗,更主要是為了保護和聚集財產的需要。一旦分家,財產越分越少,不利于財富積累。從我知曉的情況看,大戶人家蓋的房子大,生活也過得好一些,這說法應該有一定道理。
我主要是為駐村工作隊做“后援”,給村里出些主意,力所能及幫著村里增收致富。村里有一塊荒灘地,駐村工作隊去了后,我們幫助辦起了駕校,每年給村里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尼木縣還有做經幡的傳統,很多旅游景區賣經幡的多數是尼木縣人,其中有不少來自尚日村。尚日村原來的經幡廠規模很小,后來幫忙申請了經費,經過改造后,規模擴大不少,并解決了村里貧困戶的就業。有幾次,我在米拉山口、那根拉山口和納木錯湖邊遇到賣經幡的小伙子,他們主動給我搭訕,說他們是尚日村的,有的還認識我。青稞經過炒制磨成面粉,就是藏族群眾一日三餐離不開的糌粑,其中水磨糌粑為上乘。為方便村里群眾的生活,我們幫忙辦起了水磨房;還根據村里的資源和群眾的意愿,建了黃牛改良基地、手工雕刻合作社,成為村里重要的收入來源。
前不久,我再次去村里,問村民還有什么困難,他們說沒有什么困難,現在群眾生活都很好,人均收入超過12000元。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觀,村里再沒有發生治安事件。村里負責同志說,就是村里的皮卡車用的年頭長了,需要經常修理,比較費油,能否幫忙換一輛新的。我看了車,已經破舊,上路不安全。于是,我回來找了錢,換了新車,方便村里拉貨或出行。
今年,我在尚日村結對戶丹增的女兒仁增拉姆大學法律專業畢業,我介紹仁增拉姆上了公務員考試培訓班,經過考試,她考上了山南扎囊縣法院。這對他家來說是件大喜事,祖祖輩輩沒有人上過大學,也沒有出過國家工作人員。丹增給我打來電話說:“感謝對孩子的幫助,今后一定讓孩子好好工作,報答黨的培養和您的恩情。”
我沒幫什么忙,聽到丹增誠懇的話,感動之余,為他全家感到由衷的高興。
嘎東寺:爭做和諧模范標兵
嘎東寺是我的結對寺廟,位于堆龍德慶縣城3公里的東嘎鎮南嘎村嘎東組,建于公元13世紀,由噶當巴喇嘛喜布西熱創建,屬格魯派和尼瑪派混合寺廟。寺廟主供佛為嘎東護法神,相傳是乃瓊護法神的親兄弟。寺廟依山而建,背靠大山,規模不大,卻不失靈氣。目前寺廟有持證僧人4名、勤雜人員2名、派駐寺管人員1名。
僧人和寺管人員相處非常融洽,平時他們都是搭伙做飯。他們知道我愛吃煮土豆,每次去時,他們都準備煮土豆、酥油茶,有時還準備煮牛肉或風干肉,我一邊與他們聊家常,一邊喝著香濃的酥油茶,很是愜意。
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和妻子也請他們到家里做客,一同包餃子,走動多了,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自從西藏自治區開展創新寺廟管理以來,寺廟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我第一次去時,路還沒有通到寺廟,走幾百米才到寺廟門口。沒過多久再去時,路已經修通,而且在寺廟門前建了停車場,不僅能停小車,還可以停旅游大巴。
過去,寺廟僧人的生活很清苦,也很封閉和枯燥。現在寺廟通了水電路,生活條件大為改善,還配有電視、報紙、書屋等,能夠分享現代文明。當然,對新生事物的認知和接受需要個過程,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不接受到接受,從接受到依賴,甚至須臾離不開。廣播電視進寺廟時,僧人們的觀念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
現在,各寺廟爭當和諧模范寺廟蔚然成風。我看到嘎東寺的辦公區墻上掛著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級的和諧模范寺廟獎牌,對寺廟主持頓珠開玩笑地說:“看來你管理有方,收入可不少啊。”他說:“現在寺廟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僧人每年獎金差不多有8000元,可以專心學經念經了。”
寺廟還有一個變化,就是雙語使用普遍了。我剛與嘎東寺結對時,寺廟的各種解說詞、導引語只有藏語,不懂藏文的人看不明白。我建議用藏漢兩種語言標注,能讓更多人看明白,也是宣傳寺廟的歷史文化。這個建議被寺廟采納,沒過多久所有的文字都改為了兩種語言。寺廟僧人最初也聽不懂漢語,現在我們之間也可以用簡單的漢語進行交流。
我問頓珠主持,現在寺廟還有哪些困難。頓珠想了半天說:“現在沒有什么困難了,上次反映僧人少的問題,市里和縣里都很重視,從西藏佛學院學經班增派了一位僧人,現在基本能夠滿足寺廟和信眾的需要。寺廟還有空編,以后逐步增加最好。”
前幾天,因回京開會休假,我買了些酥油、磚茶和牛肉去嘎東寺,約頓珠等藏歷年后到我在拉薩的家里小聚,他欣然答應,不住地“嘞塞、嘞塞”(好的、好的)。
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只要互相溝通得當充分,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信仰,都會找到很多的共同點,隔膜也就消除了。
在西藏,每名干部都有自己的結對鄉、結對村、結對寺廟和結對戶。我的深切感受是,結對認親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有效之舉,同時也是厚植為民情懷、保持與群眾血肉相連的情感紐帶。這也是,源于黨性的為民責任,人性的友愛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