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書·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明)李贄
- 866字
- 2019-10-09 17:27:26
李贄論
——代前言
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把中庸視為一種完美的理論,完美的人格。中國的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則提出,行道、為人要不偏不倚,過度與不及是惡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標準。但是,歷史的印證、現實的昭示,卻使人們認識到不偏不倚有時會滑為庸俗妥協,適度合宜有時會流為茍安折中。反之,那些不循常規、不蹈故習的反傳統之士,熱誠地執著于信念,充溢著鮮明的個性,不避偏頗、不安習俗地為探求人生真諦而一往直前,義無反顧。他們堂堂正正,大剛大勇,為強烈的渴望和理想所燃燒,所蕩漾。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雖為現存的社會、世俗觀念所不容,卻放射出照耀現實的光輝,展示著未來的希望。李贄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
李贄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他提出的很多理論命題,如反對保守踐跡,主張與時俱進;反對唯圣唯上,主張以人為本;反對迷信盲從,主張實踐驗證;反對假人假言,主張童心真心;反對官吏貪贓,主張廉潔治政;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平等,等等,就是在今天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李贄具有開拓精神和進取精神,對明清兩代以及“五四”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贄對日本的明治維新產生過直接影響,日本幕末時期著名漢學家、明治維新運動的先驅吉田松陰,在思想上就深受李贄影響。日本現代著名漢學家鈴木虎雄對李贄進行過深入研究,并著有《李贄年譜》;現代許多日本著名學者都在從事李贄的研究。李贄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有過交往,并有深厚友誼;比利時人金尼閣神父當時協助利瑪竇在華的傳教工作,和李贄也有接觸,這些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都有記載。德國漢學家福蘭閣在其專著《十六世紀中國之思想斗爭》中對李贄的思想、品格給以極高評價,還撰寫了有關李贄的研究論文《李贄》《李贄與利瑪竇》。在韓國、新加坡、美國、法國、英國、瑞士、意大利、俄羅斯等國也都有學者從事李贄的研究。特別是在東南亞諸國,居住著眾多的李氏后人,很多學者都在從事李贄的研究,李贄的影響更為深遠。這說明李贄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