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書·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明)李贄
- 4035字
- 2019-10-09 17:27:28
答周若莊
【題解】
本文于萬歷十四年(1586)寫于麻城。周若莊,未詳。這封信是就對《大學》第一章的理解而寫的。《大學》原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儒家系統論述治國修身學說的篇章。北宋程顥、程頤等將其從《小戴禮記》中抽出加以整理,與《中庸》《論語》《孟子》相配,合稱“四書”。南宋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將《大學》列為四書之首,使之成為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大學》第一章的全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李贄在這封信中強調他所說的“明德”是“吾之所本有”,而“明明德于天下者,亦非強人之所本無”,以及“無善無惡,是謂至善”的觀點,與道學家的主張顯然是有區別的。《續焚書》卷一《與馬歷山》也論及《大學》第一章諸問題,可參看。
明德本也[1],親民末也[2]。故曰“物有本末”[3],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壹是皆以修身為本[5]”。茍不明德以修其身,是本亂而求末之治,胡可得也?人之至厚者莫如身[6],茍不能明德以修身,則所厚者薄[7],無所不薄,而謂所薄者厚,無是理也。故曰“未之有也”。今之談者,乃舍明德而直言親民,何哉?不幾于舍本而圖末[8],薄所厚而欲厚所薄乎!意者親民即明德事耶?吾之德既明,然后推其所有者以明明德于天下[9],此大人成己、成物之道所當如是[10],非謂親民然后可以明吾之明德之謂也!
【注釋】
[1]明德:光明美好的德性。
[2]親民:親愛民眾。親,另一解為“新”,去舊繼新之意。親民就是經過教化,使民眾能革舊布新,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李贄在此文中取的是“新”意。
[3]物:事物。本末:事物的根本和枝節。
[4]庶人:平民,老百姓。
[5]壹是:一切,一律。
[6]至厚:最為重視。厚,豐厚,引申為重視。
[7]薄:淡薄,引申為輕視。
[8]不幾于:不是近于。幾于,近于,幾乎。
[9]明明德:發揚光輝的美德。前一“明”字為使動詞,使……發揚的意思。
[10]成己、成物:語出《禮記·中庸》。原意是說至誠的人(即遵照“中庸之道”的人),不但自己修養人格取得成就,還要及于萬物,行于他人,使萬物都完成其自然稟性,使他人也都完善其人格。
【譯文】
彰明光明美好的德性是根本,使民眾革舊布新提高道德修養隨其后。所以說“事物都有本末”,又說“自天子以至平民百姓,都是要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為根本”。如若不彰明光明美好的德性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那是離開了根本想去影響民眾而求得品德修養,這怎么可能實現呢?人們最重視的就是自身,如若不能以光明美好的德性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那就是把應該重視的卻輕視了,該重視的卻都輕視了,認為這也可以影響民眾獲得光明美好的德性,這是沒道理的。所以說“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今的學者,離開彰明自己的光明美好的德性而只說提高民眾的道德修養,為什么?這不是舍本而求末,輕視應該重視的而重視的都是不重要的嗎?這些學者的意思是不是指提高了人們的道德修養就等于彰明了光明美好的德性?只要具有了光明美好的德性,而后就把這光明美好的德性發揚于天下,這正是偉大之人不但自己修養人格而且及于他人和萬物使之都完善其品格,并不是只要民眾革舊布新而后就可以彰明光明美好的德性了。
且明德者吾之所本有,明明德于天下者,亦非強人之所本無[1]。故又示之曰“在止于至善”而已[2]。無善無惡[3],是謂至善,于此而知所止[4],則明明德之能事畢矣。由是而推其余者以及于人,于以親民,不亦易易乎[5]!故終篇更不言民如何親,而但曰明德;更不言德如何明,而但曰止至善;不曰善如何止,而但曰知止[6];不曰止如何知,而直曰格物以致其知而已[7]。所格者何物?所致者何知?蓋格物則自無物,無物則自無知[8]。故既知所止,則所知亦止;茍所知未止,亦未為知止也[9]。故知止其所不知,斯致矣[10]。予觀《大學》如此詳悉開示,無非以德未易明,止未易知,故又贊之曰[11]:人能知止,則常寂而常定也,至靜而無欲也,安安而不遷也,百慮而一致也[12]。今之談者,切己自反[13],果能常寂而常定乎?至靜而無欲乎?安固而不搖乎?百慮而致之一乎?是未可知耳。奈之何遽以知止自許[14],明德自任,而欲上同于大人親民之學也?然則顏子終身以好學稱[15],曾子終身以守約名[16],而竟不敢言及親民事者,果皆非耶?果皆偏而不全之學耶?
【注釋】
[1]本無:本來就沒有,而外加的東西。
[2]在止于至善:在于使人們處于最完美的境界。止,處于,達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至,極,最。
[3]無善無惡:這里指善惡未分之前的人的自然本性。李贄在本卷《又答京友》中對此有進一步的論述,可參看。
[4]知所止:知道、立志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止,這里作名詞用,止境,境界。
[5]易易:簡易,容易。
[6]知止:即上文所說“知所止”。
[7]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物,事物。但李贄有時又把“格”解為排除之意,如《道古錄》:“此物如何格去”, “故圣人格之”等。因此,才有下文的“格物則自無物”。又據《道古錄》:“此身原無物也”, “其所以使人七顛八倒者,皆物也”, “立吾無物之體”等,可知李贄所說的“物”,即上文所謂“強人之所本無”的外加的東西。這實是對當時道學家們所鼓吹的倫理道德而言。致其知:求得知識。致,達到,求得。
[8]無知:這里指除了人們“所本無”的“明德”之外,再也沒有別的外加的知識了。這是針對當時道學家把格物致知歸結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而言。
[9]“故既”四句:意為你知道了所要達到的所當止的最高境地,那么你要知道的也就掌握到了;如果你要知道的還沒有掌握到,那就不能說已經懂得所要達到的最高境地了。
[10]“故知”二句:意為只要知道你還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那就是得到了知識。致,達到。
[11]贊:闡明。
[12]“人能”五句:從前文“予觀《大學》如此詳悉開示……”當是李贄自己對《大學》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解說。常定,常常安定志向。至靜,極其安靜,指心不浮躁、妄動。安安而不遷,遇事泰然安穩、志向確定,而不思慮遷移動搖。百慮而一致,經過種種考慮而歸于一致。
[13]切己:深切緊密聯系自己。自反:自我反省。
[14]遽(jù):匆忙急迫。
[15]顏子:即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好學樂道,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早死,孔子極為悲痛。孔子稱顏回為好學,《論語》中《先進》篇、《雍也》篇中都有記載。
[16]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孝著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簡易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等主張。《大戴禮記》中記載有他的言行,相傳《大學》是他所著。后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圣”。《史記》卷六七有傳。守約: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意為簡易可行。
【譯文】
美好的德性是人人都具備的,彰明這光明美好的德性于天下,并不是從外面強加于人的。所以又說“在于用這種德性去除舊布新使人們處于最完美的境界”。善惡未分之前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最完美的境界,立志要達到這一境界,那么也就可以彰明光明美好的德性了。由此而推及其他以及眾人,使人們革舊布新提高道德修養,不是很容易的事嗎?所以《大學》的第一章都不說怎樣去使眾人革舊布新,而只說彰明光明美好的德性;不說怎么彰明光明美好的德性,而只說使人們達到完美無缺的最高境界;不說怎樣使人達到完美無缺的最高境界,而只說要立志知道達到完美無缺的最高境界;不說只是知道立志達到完美無缺的最高境界,而說要推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淵博的知識。要推究什么事物的原理?要獲得什么淵博的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并不是要去推究上面所說的“強人之所本無”即從外面強加于人的原理,沒有這種從外面強加于人的原理自然也就不存在“強人之所本無”的外加的知識。所以你知道了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那么你要知道的也就掌握了;如果你要知道的還沒有掌握,那就不能說已經懂得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了。只要你知道還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那你就獲得了知識。我看《大學》第一章如此詳悉說明,無非是因為德性不容易彰明,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不容易認識,所以又闡明說:人們若能知道要達到最高的境界,然后就安祥閑靜而有確定的志向,就能內心寧靜而無欲望,遇事泰然安穩,思慮不會遷移動搖,經過多種考慮而歸于一致。而今的談學者,深刻的自我反省一下,是否能安祥閑靜而有確定的志向?能否做到內心安靜而無欲望?能否做到遇事泰然安穩思慮不遷移動搖?能否做到經過多種考慮而歸于一致?都是不可知的。怎么能匆忙的以已經知道要達到最完美的境界而自許,自以為已經具有美好的德性,而想與使民眾革舊布新提高道德修養的大人之學一樣。然而像顏回一生都被稱之為好學,曾子終身以奉行簡易可行的修養方法而著稱,但都不敢說及使民眾革舊布新提高道德修養之事,難道他們都是不符合使民眾革舊布新提高道德修養這一命題,都是偏而不全之學嗎?
世固有終其身覓良師友,親近善知識[1],而卒不得收寧止之功者[2],亦多有之,況未嘗一日親近善知識而遂以善知識自任,可乎!
【注釋】
[1]善知識:佛教用語。聞名為“知”,見形為“識”:即善友、好伴侶之意,后亦泛指高僧。這里指懂得“明德”道理的朋友。
[2]寧止:謂所當止。即上文寂靜、安定而無欲不搖之意。
【譯文】
世上總有一生都在找良師良友,并具有光明美德的好伴侶,但終于收不到寂靜、安定而無欲不動搖之功的人,也多有之,何況一天也沒有接觸具有光明美德的人而卻自認為自己已經具有了光明美德,這怎么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