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裁縫轉行多
上海開埠后,外國領事館、洋人辦事機構、洋人商行等紛紛涌入,洋人的在華掠奪,從商品輸出變為辦實體企業的資本輸出——搞航運、開銀行、辦工廠、建鐵路、造船舶、開洋行。在這些行業工作的高級職員及富家子弟先后穿起洋服,使上海出現一股洋服熱。

華人裁縫轉行生產時裝

熱火朝天的服裝生產

洋人的服裝企業
1843年,上海最早經營西服的企業開設于拋球場(今南京路與河南路路口),是英國商人愛德華·霍爾的福利公司。他在經營食品、洋雜貨的同時銷售西服、馬甲、長褲、零剪法蘭絨等紡織品。1844年,開設于二洋涇橋的隆泰洋行除銷售食品、五金等商品外,也經營各類服裝,包括西服、童裝、頸項緞帶以及各種紡織品,成為一家多種經營的洋行,消費者大多是洋人。
1862年,外商宜豐(服裝及成衣)公司在福州路江西路路口開業,這是上海最早的西式服裝店。為了適應當時的潮流,在競爭中不落下風,上海的一些本幫裁縫(即中式裁縫)便停做長袍、馬褂、對襟衣,紛紛開始學做洋服,專替洋人服務,業內稱其為“番幫師傅”,亦稱“紅幫裁縫”。
當時一些外僑居所和洋行大多在外灘一帶,由于中外貿易不斷擴大,洋人日增,一些中式裁縫到碼頭上專為洋人修補洋服,在拆洗過程中逐漸學會了洋服的縫制技術,此后就拎了包裹到外輪上承接加工洋服的生意,當時稱其為“拎包裁縫”(也稱“落河師傅”)。由于為洋人修補洋服收入甚豐,日子一久,這些華人裁縫積蓄了一些錢,不少人就集資在外灘港口碼頭一帶開設洋服店或設攤承接來料加工業務。由于那個時期真正在華做西式服裝的洋人裁縫不多,滿足不了在滬洋人的需求,因而華人裁縫改做西式服裝很吃香,生意紅火,收入也隨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