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業蓬勃發展
上海時裝業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時裝業處于“拎包裹時代”,那時做時裝的華人裁縫(時稱“紅幫裁縫”)由于經濟實力較弱,沒有能力自己投資開店,故只能靠拎包走街串巷,上門到客戶家里裁剪制衣。這樣不僅可以省去水、電、煤等各種開銷,還有東家提供一日三餐,使得裁縫在付出勞力后獲得的是凈利潤。有的裁縫為了省事,隨身帶一兩個學徒當下手,自己不用給一分工資,這樣一年下來收入頗豐。不少做時裝的裁縫經過幾年的原始積累后買房開起了服裝店,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到了20年代中期,由于穿洋服被視作一種摩登和新潮,時裝業出現了繁榮景象,時裝店也開始增多。那時的時裝店是以來料加工為主,就是顧客自己拿著購買的布料到服裝店請裁縫量體裁衣,或是自己手拿畫報或圖片到時裝店請裁縫按圖定做。然而,隨著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一些時裝店開始自己設計制作各種新款時裝對外出售。

時裝風格的改良旗袍

時裝全家福

風格華洋交雜的婚禮合影

時裝結婚照
當時能獨立設計、裁制的時裝店大部分集中在王家沙同孚路(即現在的石門一路)一帶,業務對象基本上是外僑或在洋行工作的華人高級職員及富有家庭中的時尚追隨者。時裝店為了滿足顧客需求,還生產多種多樣的刺繡內衣、晨衣、晚禮服,款式新潮,做工精細,深受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有的還出口到加拿大、英國、法國和南洋一帶。當時外僑有句話,到上海要到晏芝路(同孚路的外語名稱)做幾件精美漂亮的中國產衣裳,才是不虛此行。由此可見,洋人對同孚路的時裝店相當認可,也說明那時上海的裁縫師傅技藝精湛,享譽國內外。
20世紀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里有一家云裳服裝店,它面向中國女性經營,店主有一定的美術水平,設計出的各類服飾能結合中國民族傳統工藝特點,采取鑲、嵌、滾、切、繡、包、挖等工藝,制作出一批款式新穎的旗袍和中西結合的時裝,在櫥窗中陳列并標賣,一舉贏得了消費者的傾心。當時的美女電影明星張織云在1927年被評為第一屆電影皇后之后在上海灘名聲大振,她是一個非常追求時尚和新潮的新女性,喜歡到云裳服裝店定制或購買時裝。而云裳服裝店的老板是個非常精明的生意人,為了進一步打響企業的品牌,他專門為張織云量身定制了多款漂亮時裝并免費贈送給她,希望張織云穿上云裳的新款時裝后同意將照片陳列在店里的櫥窗內。隨著張織云身穿云裳時裝拍出的各種造型的大尺寸照片放入櫥窗,許許多多的愛美女性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使云裳的生意紅紅火火。再加之張織云的名字中也有一個“云”字,使云裳服裝店的名氣更大,仿佛二者已融為一體。
隨著社會的進步,南京路上先后出現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百貨公司以及匯中、沙遜、國際三大飯店,再加之福州路、湖北路一帶旅館、飯店增多,為了迎合社會需要,一些精明的商人紛紛開設時裝商店,上海時裝業再次獲得了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