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你好嗎:ACI營養師的健康法則
- 韋紅宇
- 2055字
- 2019-01-03 17:23:10
前言
回想自己追求健康的歷程,真可謂一路跌跌撞撞。我開始注重健康是在我21歲的時候。那時候一個人在美國生活,除了學習時間,其余時間就會看看電視節目或者看看書,無意中接觸了一些養生類節目和書籍。我發現自己對于健康養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當時的自己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以至于會百分百相信一些所謂專家的意見。做了很多看似健康卻未必真正健康或者未必適合自己身體的事。比如:每天吃大量的水果,包括糖分很高的水果;每天喝大量的酸奶;每天早上喝一大杯的牛奶,當時天真地認為美國牛奶應該是高質量且營養豐富,多多益善,把小時候沒有喝的牛奶統統補回來;每天吃全麥面包;每天吃紅棗;經常拿玉米當主食;經常補充蛋白質粉;吃維生素C片,甚至用維生素C粉泡水喝;每晚喝一小瓶膠原蛋白等。可以說自己和小白鼠一樣完完全全跟在商業宣稱、一些專家后面走。當時的自己自認為過著一種“健康”生活,甚至當我的身體出現一些變化,比如大量的脫發,胸悶,體寒,下巴長痘,月經量減少,每天都很疲勞等表現時,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我很注意健康啊?為什么我的身體越來越差?現在當我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要擁抱一下我自己,感謝當年的自己雖然很失落但并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尋找正確的健康之路。直到進學校系統學習營養學知識,認識了很多營養學老師,尤其是我的導師,我非常感激她引領我走上這條路。學習營養學知識后,我才開始慢慢地找回健康,也回答了我自己以前所有的疑問。營養學帶給我的不止是健康,也給了我人生的方向。在現代社會,我覺得在最好的年華找到人生的方向是多么的幸運!我熱愛我的工作,它可以幫助很多人,我也可以通過這份我熱愛的工作養活我自己,何其幸運。
接下來我想簡單地和大家說一下“營養學”和“醫學”的區別。營養學和醫學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營養學通過正確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去預防疾病。
21世紀“預防醫學”才是健康的關鍵。近百年來,西方醫學在診斷和醫療領域上有許多突破性的發展,也確實幫助了無數的病人。但除了正統醫學,推廣“治未病”的預防醫學也是重要的環節,預防疾病比治療疾病更加有效。我想對于這一點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
因為醫學的發展不應只著重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實際上,這是健康醫學的時代。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一股新的趨勢正在形成,人們開始希望借助自身防御系統和痊愈機制來達到健康。
當今,健康不能只被分割為分子和化合物而已,和諧健康的整體有賴于身心靈的平衡。健康也絕不能只靠藥物或營養素來維持,我們自身要積極主動。健康是主動經營出來的,每個人都應該全心全意致力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好的精神和能量狀態。生命本來就具備健康走完一生的本能,我認為短暫的生命沒有時間去生病。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才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營養學中的預防醫學不僅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全面的生活體驗。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學習預防醫學,許多舊觀念與習慣需要改正,慢慢建立新的健康養生觀點。在習慣法則中,我會告訴大家如何在看完這本書之后培養好的習慣。
很多人認為營養學養生很復雜,營養學確實包涵許多的療愈體系,如:七大脈輪、正食法、順勢療法、印度醫學、體光攝影術、螯合療法、草本療法等。但是我這本書算是營養學入門,本書從精神法則、飲食法則、生活法則、習慣法則4個方面,告訴大家如何簡單有效地利用營養學來養生。
我寫的健康法則簡單可行、合乎常理并且有效,沒有任何極端的觀點,我建議大家要小心所有較極端的健康建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要對于自己的身體有耐心。如果你已經花了幾年甚至幾十年去傷害自己的身體,讓身體變得非常不健康,就不要奢望身體幾天就會好轉。慢慢來,一定要相信自身免疫系統的強大。
一旦了解這些知識以后,你需要很大的決心去進行改變,也需要持續不斷地訓練來維持。如果你體驗過病痛,就會覺得和病痛比起來,健康生活要容易得多。人活著需要尊嚴,這個前提就是要有一副好身體。因為沒有了健康,就什么都沒有了。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人掌握一點營養學知識,從而在生病時不會那么恐慌,不會病急亂投醫,不會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醫生的身上。我導師說過一句話:“醫生只能治你的急病,卻無法讓你健康。”完完全全的健康只能靠你自己去爭取。身體絕對不會騙人的,一個人走過什么樣的人生,都會表現在他的身體上。
對我而言,營養學知識給了我健康,我很自豪地說30歲的我比20歲的我健康美麗得多。營養學也給了我勇氣并且讓我沉淀自己,當我重獲健康并且可以掌握健康時,我對于自身健康存在的恐懼就消失殆盡了。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大多數的無力感都是無知的結果。學習得越多,能做的就越多,理論上犯的錯誤越少。在任何情況下,學習都有助于增強我們的信心。
注意:當選擇營養學養生時不要偏廢了常識,即使是西藥,只要能夠發揮療效且沒有任何其他的替代方法,就不要盲目地去拒絕。但在做判斷前,你要全面地評估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而最后應以病人的全面健康為判斷準則。
追求健康并不是為了永生,
而是為了全心全意享受我們擁有的時光。
——T.Colin Comp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