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氣化鐵道暨軌道交通供電系統安裝工藝技術(上)
- 于小四 夏景輝 鄧建峰
- 6410字
- 2019-03-12 18:36:43
第四節 基礎澆制
一、準備工作
1.人員:15~25人。
2.工具:小方锨、大方锨、尖頭锨、鐵叉子、水桶、儲水箱、小竹梯、搗固器、搗桿、搗固鏟、電工工具、配電板、插入式振搗器、大扳手、木工手鋸、丁字尺、鋼卷尺、皮尺、水平尺、線墜、手錘、鐵抹子、起釘錘等。
3.材料:膠皮水管、抬筐、抬杠、三芯橡皮電纜、鋼柱基礎框架、模型板、基礎螺栓、鐵線釘、扒釘、方木、木板、細綁線、塑料布或水泥紙袋、黃油、鍍鋅鐵皮、草袋子等。
4.資料:接觸網平面圖、基礎圖。
二、作業方法、步驟
(一)混凝土材料的選用
混凝土是以水泥為膠結材料,以砂、石作骨料,與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攪拌,經過凝結硬化后形成的一種人造石材。
1.水
自來水、井水、清潔的河水、飲用水等均可用來澆制混凝土。
含有糖類、油類以及酸、堿性強的水均不能使用。
2.水泥
接觸網基礎常用的品種有普通水泥、礦渣水泥和火山灰質水泥。
水泥的規格是以標號來表示的。一般選用的水泥標號比配制混凝土標號高10MPa號,其標號不得低于27.5MPa號。
確定水泥標號的主要依據是28天抗壓強度。水泥各齡期的強度見表2.4.1。
表2.4.1 水泥各齡期強度表

3.砂
基礎混凝土一般使用天然河砂,且粒徑為0.35~0.5mm的中粗砂。
砂粒要質地堅硬、潔凈,含泥量不得大于砂重的5%。
4.石
基礎混凝土多采用碎石,且粒徑30~50mm為宜。
碎石要質地堅硬,強度不得小于所灌筑混凝土等級的1.5倍,含泥量不得大于石子重量的2%,不得使用風化石。
(二)混凝土水灰比、配合比和級配
1.水灰比
水灰比就是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重量比。
接觸網基礎混凝土施工中,水灰比一般取0.5~0.8。
2.配合比
配合比是指混凝土組成材料之間的重量比。一般以水∶水泥∶砂∶石表示,水泥為基數1?;炷恋呐浜媳群退冶葢ㄟ^實驗選定。
3.混凝土的“級配”
石料大小不同的顆粒相混合,其混合比率稱為級配。
機械拌合時,最大顆粒不宜大于100mm,人工拌合時不宜大于80mm。
石料分級配料比率見表2.4.2。
表2.4.2 石料分級配料比率參考表

(三)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料
每立方米現澆碎石混凝土用料可參照表2.4.3。
表2.4.3 現澆碎石混凝土配合比(單位:m3)

續上表

續上表

(四)混凝土的強度試驗
接觸網鋼柱基礎混凝土的設計強度一般為11MPa。
1.制作試塊
在工程澆筑混凝土的同時,取澆灌中的一部分混凝土做成試塊。試塊尺寸做成邊長為200mm或150mm的立方體,與混凝土同等條件下養護28天。試塊以三塊為一組,不同標號的及不同配合成分的混凝土應分別制作試件。一般每50m3混凝土至少做一組試塊。
2.試塊試驗
對試塊的試驗應由試驗人員進行。混凝土試塊的試驗報告應作為基礎工程竣工文件之一。
(五)鋼柱基礎澆制
1.模型板的安裝
模型板的安裝主要技術指標是使其限界、方向和高差符合設計要求,鋼柱側面限界位置如圖2.4.1所示。
(1)計算模型板的限界
Cx基=Cx柱-S1-S2
式中 Cx基——基礎側面限界;
Cx柱——鋼柱設計側面限界;
S1——鋼柱底部主角鋼至基礎邊的距離;
S2——軌面處鋼柱內緣的傾斜值(與鋼柱底部比較)。

圖2.4.1 鋼柱側面限界位置圖
根據計算確定的限界值,并考慮限界允許施工誤差0~100mm,測定模型板限界。
模型板限界用鋼卷尺和線墜配合測量。
(2)方向
模型板的方向決定了基礎方向。施工技術要求每組軟橫跨支柱中心連線應垂直于車站正線,偏差不應大于3°。進行模型板安裝時,應符合這一要求,這樣才能保證基礎和鋼柱符合要求。在施工中,一般用細繩和線墜配合,使模型板內、外側中心點與對面基礎(或基坑)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并且垂直于正線。
(3)高差
高差是指模型板頂面與相鄰股道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也就是基礎頂面標高。
基礎標高的規定為:線路兩側和位于線路中間的基礎頂面,應高出地面100~200mm,一般應低于軌面200~500mm;位于站臺上的基礎頂面,應高出站臺面100~200mm。
基礎標高用丁字尺和皮尺配合測量。
將模型板限界、方向和高差調整復核無誤后,在其頂面安裝基礎螺栓框架,并進行加固,使模型板能承受澆制時所施加的荷重,然后將基礎螺栓固定在框架上,基礎螺栓應外露框架140mm,固定后將螺栓螺紋部分涂油,并用塑料布或水泥紙袋包扎保護,并使基礎螺栓下部彎鉤指向基礎中心。
在土質密實無裂縫地帶可以采用就地澆筑的方式,但基礎頂面至地面200mm范圍內應采用模型板。
2.攪拌
根據基礎混凝土的標號備好材料進行攪拌?;炷恋臄嚢璺椒ㄓ腥斯嚢韬蜋C械攪拌兩種。因接觸網基礎較分散,且受地形限制,所以一般采用人工攪拌方法。
人工攪拌混凝土是在鋼板(即攪拌混凝土平臺)上進行的,先將砂倒在鋼板上,再將水泥倒在砂上,4個人分別站在鋼板兩側,用鐵鍬至少反復干拌二遍,直到顏色均勻為止,將石子倒入,干拌一遍,然后漸漸加入定量的水濕拌三遍,拌到全部顏色一致,石子與水泥砂漿沒有分離與不均勻的現象為止。翻拌時應防止漿水外流,并不得有裸露石子,應使石子表面被水泥砂漿包裹。
3.澆制
澆制混凝土前,在基礎坑底應先鋪100mm厚的石子。
混凝土攪拌均勻后即向坑內灌筑。為保證混凝土不發生離析現象,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應大于3m,否則應設置斜槽或豎向吊桶等措施。澆制應連續進行,不得間歇。特殊情況下間歇不得超過2h。分層灌筑,邊灌邊搗。
4.振搗
混凝土的振搗有機械和人工兩種方法。
(1)機械振搗
機械振搗能增加混凝土的密實度和灌筑層之間的粘結力。目前多采用電動軟軸插入式振搗器。
振搗方法有垂直振搗(振搗器垂直插入混凝土)和斜向振搗(振搗器斜向插入混凝土)兩種。兩種方法均可采用(圖2.4.2)。
振搗時,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30~50mm;不得觸及模型板及螺栓,與模型板保持100mm的距離,振搗器振搗不到的地方用人工搗實。

圖2.4.2 搗固的兩種方法
每一插點振搗的時間不能過短,也不能過長。時間過短,振搗不密實,時間過長,容易產生分離現象;特別是稀混凝土這種現象更明顯。
一般情況下,每一插點的時間,最短不少于10s,最長應不大于60s,而以20~30s為合適。
振搗器振搗混凝土時,是一點一點地挨著振搗的,點間移動的距離不能過大,否則容易產生漏振現象。在實際操作中,如按直線行列移動時,其移動距離大致為作用半徑的1.5倍[圖2.4.3(a)];如按交錯行列方式移動,其移動距離大致為作用半徑的1.75倍[圖2.4.3(b)]。

圖2.4.3 插入式振搗器移動位置示意圖
使用插入式振搗器要使其自然順利插入,不要猛插,更不要把軟軸折成死彎,軟軸不能插到混凝土中去,否則容易損壞機件。
使用振搗器振搗時,混凝土有下列現象時,即表示振搗時間已夠:①不再顯著沉落;②不再發生氣泡;③表面平整并出現水泥漿、外觀均勻。
(2)人工振搗
人工搗固時使用搗固錘、搗桿和搗固鏟,如圖2.4.4所示。
搗固錘用以搗固混凝土表面;搗桿用以搗固鋼筋密布的混凝土,使用時緊靠鋼筋上下插動,使水泥砂漿包緊鋼筋,以增加混凝土與鋼筋的黏著力;用搗固鏟緊靠模板用力向混凝土中插動,并向里擠壓,使水泥砂漿流入鏟和模板之間,避免混凝土出現麻面。

圖2.4.4 人工搗固工具
1—搗固錘;2—搗桿;3—搗固鏟
人工振搗混凝土,勞動強度大,振搗效果差,一般在無電源等特殊情況下采用。人工振搗每次灌筑的混凝土不宜過多,250mm一層為宜。
5.片石填充
澆制基礎允許填充片石,但應遵守下列規定:
(1)填入片石的數量不應大于混凝土結構體積的25%;
(2)應選用無裂縫、無夾層和未鍛燒過的片石,不宜使用卵石;
(3)片石的尺寸不應大于所在位置基礎結構最小尺寸的1/3;
(4)片石的抗壓極限強度不應小于29.4MPa;
(5)片石在填充前應用水沖洗干凈;
(6)片石與模型板的距離不應小于150mm,并不得與基礎螺栓接觸;
(7)片石間距應能使振搗器振搗,不宜小于100mm;
(8)上、下層片石間距不應小于100mm,在最上層片石的表面,必須有不少于100mm的混凝土覆蓋層。
6.養護
混凝上的養護是保證其正常硬化、防止出現脫水或干縮現象的一項必要措施,一般常采用自然養護和蒸汽養護。
接觸網基礎的養護采用自然養護。當溫度高于+5℃時,用濕草簾、濕麻袋或濕砂將混凝土覆蓋,并經常澆水,保持其濕潤。一般在澆制完畢后10~12h內,應即開始遮蓋并澆水。在炎熱和有風的天氣中,澆制后2~3h以內開始遮蓋和澆水。
養護時間由水泥型號和氣候條件而定。如普通水泥一般為10~14天,火山灰水泥和礦渣水泥一般為14~21天,對防止裂縫有嚴格要求時,至少養護28天以上。澆水次數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經常濕潤為原則,當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
7.拆模及修補
基礎模型板的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損壞時進行。
基礎拆模后,如有蜂窩麻面,可用鋼刷清除干凈,以1∶2或1∶2.5的水泥砂漿修補;蜂窩空洞較多或有裂紋、露筋時,應鑿去全部深度薄弱的混凝土和個別突出的石子,鋼刷清除表面,以細骨料混凝土修補,其等級應比基礎本身高一級并仔細搗實。
(六)基礎帽的澆制
鋼柱及鋼柱的接地線安裝完畢,并且在接觸懸掛調整后,用75號混凝土做成基礎帽,將地腳螺栓的外露部分以及鋼柱的底部桿件全部封閉于混凝土內,以防止浸水腐蝕基礎螺栓及鋼柱墊片等。
基礎帽為非實體狀,也就是殼形基礎帽,這樣便于維修時更換。
基礎帽形狀如圖2.4.5所示。
基礎帽施工前,可將基礎頂面上距基礎邊75mm以內用碎石或磚排碼整齊,基本形成一個頂帽,然后按規定形狀安裝基礎帽模型板,將其空隙部分用75號混凝土灌筑,混凝土可集中或分散攪拌,其頂面用泥抹子抹成規定形狀(中間高,四周低),澆筑后進行養護,待混凝土達到設計要求強度的50%后,方可拆模。

圖2.4.5 澆筑基礎帽(圖中虛線部分為基礎帽)
澆筑基礎帽時需注意:
1.澆筑基礎帽應在鋼柱、基礎承載后進行。
2.基礎帽澆筑前,基礎螺栓應涂油或包扎保護物。
3.基礎帽中心不灌筑混凝土部分如為碎石,應夯實,如為磚則應整齊排列、不留縫隙。
4.基礎帽制成后,頂面不允許有積水現象。
(七)杯型基礎澆制
杯型基礎用于硬橫跨圓支柱的固定,其結構形式如圖2.4.6所示。

圖2.4.6 杯型基礎示意圖
杯型基礎分兩次完成,先澆制基礎,填充混凝土待支柱豎立并整正后再進行?;A內布置有鋼筋網,施工時其中間部分用鐵皮圓桶(內模)控制定位。
1.安放底盤
底盤用鋼筋焊成,主要是定位和固定內模。將底盤三個支腿打入坑底約150mm,其中心孔應位于基礎中心鉛垂線上,且高出坑底300~350mm。將中心定位釬通過孔中心打入坑底150~200mm。
2.坑底鋪墊石砟
在基坑底部鋪墊100mm厚的石砟。
3.澆制底部混凝土
基礎底部澆筑200mm混凝土。
4.安放鋼筋骨架
將鋼筋骨架放入基坑中,并使骨架根部插入混凝土層50~100mm,骨架中心應與基坑中心鉛垂線重合。
5.安放內模
內模置放于底盤三個支腿內,并豎立于已澆制的混凝土表層上。
6.澆制混凝土
按配合比配制并拌合,在內模外側進行灌筑。在灌筑過程中應不斷調正鋼筋骨架、內模,使其鉛垂中心線與基礎鉛垂中心線保持重合。
7.骨架與內模的校正
用鋼筋焊一定位架,其中心焊一打有小孔的扁鋼。將定位架放在內模上,把線墜線穿過小孔并使線墜尖部懸于定位釬頂,如相互對正,則說明內模位置正確,如不重合則應調整內模。
8.抹面與養護
基礎露出地面部分應設局部模型板,混凝土灌滿后將頂面抹平。養護方法與鋼柱基礎相同。
9.填充混凝土
支柱整正符合標準后用細石混凝土在支柱周圍灌筑,并用鋼釬搗實。為了保證硬橫梁安裝可靠,應先將一側支柱固定,另一側支柱整正后用木楔先做臨時固定,待硬橫梁安裝后再填充混凝土。
(八)冬季混凝土施工
冬季混凝土施工方法很多這里主要介紹原材料加熱法和添加化學,劑法兩種。
1.原材料加熱法
將拌制混凝土用的水和骨料加熱,使其裝入攪拌機時保持正常溫度,一般灌筑時應不低于+5℃。其中水可在鍋內加熱。砂石的加熱在不太冷的情況下,白天日照,晚間覆蓋,必要時烘烤。烘烤方法:在工地上搭上鐵板,設火坑或通入蒸氣。
采用原材料加熱法應該注意:
(1)嚴格控制水溫,因為水溫超過規定,與水泥接觸后會發生假凝現象,可以預先和砂石拌和,使其互相調溫。
(2)延長攪拌時間(應比非冬季施工延長一半左右)。
(3)水泥嚴禁加熱,可在施工前3~4天搬入室內。
混凝土及其組成材料最高允許溫度見表2.4.4。
表2.4.4 混凝土及其組成材料最高允許溫度

2.添加化學劑法
攪拌混凝土時在水中加入適量的化學試劑,可以使混凝土早期強度迅速增長,也可以防止凍害,以致在凍結前混凝土達到強度要求,或降低冰點使混凝土不致受凍,這樣的方法叫化學劑法。
使用化學試劑一般有兩個目的:
(1)降低冰點;
(2)縮短混凝土凝固時間。
因此,這些化學試劑也稱為早強劑、防凍劑及混合劑。
早強劑一般應用氯化鈣,氯化鈣摻量由試驗而定,在鋼筋混凝土中,其摻量不得超過水泥重量的2%,亦不能超過6kg/m3,在無筋混凝土中,其摻量不得超過水泥重量的3%(均以無水狀態計)。
防凍劑可采用氯化鈉(食鹽)或尿素,用以降低水的冰點。摻量為水量的3%~5%,在-10℃以上的氣溫下,混凝土不會發生凍害。
在基礎施工中可采用混合劑,例如:用食鹽和三乙醇胺混合劑,即將食鹽和三乙醇胺按規定比例溶于少量水中,配制成較濃的早強劑溶液放置于容器內,在攪拌混凝土時,按每次攪拌所需的早強劑用量,量取相應的濃溶液體積與拌合水一齊攪拌。一般用量為50kg水泥加250g食鹽,加25g三乙醇胺。
還有采用亞硝酸鈉和硫酸鈉的方法,適于-10℃環境下施工,其摻量可參照表2.4.5。
表2.4.5 亞硝酸鈉、硫酸鈉混合劑摻量(按水泥重量計)

三、質量標準
1.鋼柱基礎質量標準
(1)基礎的頂面標高標準:
基礎標高的規定為:線路兩側和位于線路中間的基礎頂面,應高出地面100~200mm,一般應低于軌面200~500mm;位于站臺上的基礎頂面,應高出站臺面100~200mm。
(2)基礎外形尺寸及螺栓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允許施工偏差參照表2.4.6。
表2.4.6 基礎施工偏差表

(3)每灌筑50m3混凝土(或每個小站)應做一組試塊(每組3塊),同批試塊極限強度的平均值不得低于設計標號,任意一組試塊強度的最低值不得低于設計標號的85%。同批試塊中,低于設計標號的試塊組數:當試塊為3~5組時,不得多于1組,當試塊為6~16組時,不得多于2組。
(4)基礎的抗壓極限強度,應以按標準條件養護28天的試塊作抗壓試驗,其試驗結果作為評定基礎是否能達到設計標號的依據。
(5)基礎外表不應露筋和有較多的蜂窩、麻面。
(6)每組軟橫跨基礎中心連線,應垂直于車站正線,偏差不應超過3°。
2.杯型基礎施工質量標準
(1)基礎頂面應高出地面200mm;兩側基礎頂面距股道最高軌面的距離應相等,且不大于600mm。
(2)應保證內模鉛垂中心線與支柱安裝中心線相重合。澆制過程中注意調整內模,使其處于垂直狀態。
(3)混凝土用料標準、配合比、拌合要求、搗固要求等與鋼柱基礎相同。
(4)基礎澆制完畢后應將基礎杯口覆蓋,以防落入石塊等物,影響支柱安裝。
四、安全注意事項
1.灌筑基礎前應對基坑進行安全檢查,檢查基坑的穩固程度,是否有塌方的危險。有塌方危險的基坑應進行修整,須保證在澆筑過程中的安全,坑內有雜物應清理干凈。
2.立模、灌筑、拆模作業時,應在施工地點的線路兩端設置防護(遠離線路的除外),對行車安全有影響時,應事先與車站值班員辦理準許施工手續。
3.施工前搭作業架臺時,施工料具的放置及施工后拆除作業架等均應放置穩固,不得侵入鐵路建筑接近限界。
4.支模前應檢查基坑有無裂縫和塌方危險,坑邊1m范圍內不得堆放料具,向坑內傳遞料具應用繩索系往緩慢下放,小型料具應放在工具袋內,不得上下投擲或隨處亂放;裝好的模板不得有露在模板外邊的釘尖。
5.施工過程中如有列車通過,應暫時停止作業,撤離現場至安全地點,面向列車尾部,待到列車通過后再繼續作業。
6.人工攪拌時,攪拌臺架必須牢固,由一人統一指揮。禁止站在模型板上或一只腳踏在模型板上及支梁上工作。
7.坑內有人搗固或其他作業時,坑上應有人防護,防止石砟落下傷人。使用振搗器搗固時,必須派專人負責電源開關。振搗器的接地必須良好,并要隨時調順電線,不得壓斷、扭結或掛繞在導電物體上,也不得浸入水中,移動時不得硬拉電線;有漏電時必須修好后方可使用。
8.拆模板時,不得用大錘打拆或拉拆方法,應按拆模要求拆除;隨拆隨將模板送到指定地點,不準亂扔、亂放。養護用的草簾、草袋用完后,應隨時清理,堆放到指定地點。
9.混凝土的添加劑應嚴格保管,澆筑后剩下的添加劑應有專人負責;瓶裝添加劑使用后應回收空瓶。防止污染;使用添加劑時一般應配戴橡皮手套,禁止與皮膚直接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