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氣化鐵道暨軌道交通供電系統安裝工藝技術(上)
- 于小四 夏景輝 鄧建峰
- 4722字
- 2019-03-12 18:36:43
第三節 基坑開挖
一、準備工作
1.人員:3~12人。
2.工具:鋼卷尺、鐵鍬、十字鎬、鋼釬、大錘、撬棍、木杠、鋼絲繩套、小號水桶、大號水桶、小型發電機、沖擊電錘、接觸網作業車(軌道車、平板車)、空壓機、風槍(帶鉆桿、鉆頭)、工具袋、防水勞保用品、安全防護用具等。
3.材料:土籃、棕繩、木板、鐵釘、防護板、木杠、混凝土防護圈、稻草填充物等。
4.資料:鋼柱基礎圖。
二、作業方法、步驟
(一)開挖準備
1.確認坑口測量標記,復核輔助樁側面限界,復核坑口尺寸。
2.清理坑口周圍環境,排除障礙物。
3.設置預防道砟下滑坑內的防砟擋板見圖2.3.1。

圖2.3.1 防砟擋板設置圖
4.確定排土地點,采取防止道砟污染及排水溝堵塞措施。
(二)硬土質類基坑開挖
1.基坑開挖
按照坑位測量標記,沿坑口用鎬垂直地將地表皮刨開,再用鐵鍬將土鏟去,棄土遠離坑口,一般不小于0.6m。開挖過程中,鍬鎬配合交替使用,每刨松一層(每層150mm左右),就用鍬清理一次。
當坑深小于1.5m時,可由坑內人員直接排土,超過1.5m時,由坑上人員用吊籃提土進行排土。當坑口較大,如基礎坑開挖提土不便時,可采用撬桿進行排土,如圖2.3.2所示。

圖2.3.2 撬桿排土示意圖
每挖下幾層土后,就應對基坑限界進行校核,修理坑壁,坑底尺寸應與坑口尺寸保持一致。
當坑口棄土堆積過多時,坑上人員應立即進行清理,棄土不可混入道砟,并隨時做好水溝的疏通、排水工作。
基坑挖好后,坑下人員將坑底整平夯實,一切妥當后,等待交工驗收。
2.土方工程的冬季施工
(1)人工開挖凍土法
人力用大錘將鋼釬打入凍土層中,把凍結硬殼打開。
(2)爆破法
用炸藥將凍土破碎,再進行開挖。
(3)火燒融化凍土法
用鋸末、刨花、板皮、樹枝或廢機油之類作燃料,在凍土表面進行燃燒融化凍土,其中以鋸末、刨花效果最好。
(4)蒸汽針(水針)融化凍土法
蒸汽針融化凍土系用機械鉆孔,鉆孔直徑50~200mm、深度1.5m左右,將蒸汽管插入孔內進行通汽,一般2h能融化凍土ф50cm、深度1.5m以內,融化凍土速度快,缺點是土壤過濕。
(5)電流融化凍土法
用長1.5~2.0m的鋼釬作電極,成梅花形排列,間距約500mm。電極可隨著凍土融化分次打入,加熱時間根據凍層厚度、土壤濕度和電壓等而定。為加速上層土壤的融解,可在土表面敷10~25cm厚的濕鋸末,用濃度為0.2%~0.5%的食鹽或氯化鈣溶液浸濕,使電流通過鋸末,加速上層土壤的融解。這種方法耗電量大,須特別注意安全,可在急需施工的極個別凍土坑開挖時考慮選用。
3.土方防凍方法
(1)松土防凍法
在預定冬季挖坑部位,根據凍結期長短及寒冷程度,先翻松一定深度的土壤并耙平,或挖坑至凍結深度處預留一層翻松土壤。由于翻松的土壤顆粒中存在大量不流動的空氣間層,從而可有效防止或減緩下部土壤受凍。在凍結期短、不太寒冷的(-10℃)地區,土壤未凍前,一般翻松250~500mm;在凍結期長、嚴寒地區,一般需翻800~1200mm厚的土壤。
(2)用保溫材料防凍法
在土壤未凍前,坑位表面覆蓋爐渣、草墊、草簾或鋸末等保溫材料。此法適用于氣溫不太低的情況。
(三)碎石類基坑開挖
1.基坑開挖
基坑開挖方法與硬土質類基坑相同,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下,坑口宜適當加大。
2.基坑的支撐防護
(1)一般支柱基坑套板防護
防護板一般采用30mm厚、200mm寬的木板制成,一般用松木或硬雜木。腐朽及破裂多節的木材不得使用。
防護板的安裝步驟及方法如下:
①根據基坑大小,預制防護板。
②修理坑壁,使之易于安裝防護板。
③按坑口方向在基坑碎石層安裝防護板。每挖下200mm就安裝一層防護板,形成一層木框,層與層之間的防護木框長寬邊的固定方式要互相錯開,交替使用(圖2.3.3、圖2.3.4)。方框放好后,不應出現扭斜現象。
④在防護板與坑壁的間隙處,用碎石、土填滿擠緊,以便加強防護板的穩固性。

圖2.3.3 防護板組合圖

圖2.3.4 防護板安裝圖
⑤復核限界。每下幾層防護板之后,就要復核一下基坑限界、防護板安裝位置,應能滿足立桿要求。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應隨時檢查支撐結構的狀態,除檢查支撐是否變形、開裂外,還可用小錘敲擊,按音響判別受力大小,受力小者音鈍,受力大者音脆,受力過大的松杉木能自發格格聲。對于過度受力或變形的支撐,應預先加固,加固的方法是打緊受力較小部分的楔子,增加立木及橫撐等。
(2)基礎坑的防護
基礎坑開挖一般采用水平支撐防護,如圖2.3.5所示?;又畏雷o選用見表2.3.1。

圖2.3.5 基礎坑支撐防護示意圖
1—水平擋板;2—橫撐;3—立楞木;4—木楔
表2.3.1 基坑支撐防護

(3)混凝土軟橫跨柱基坑的防護
混凝土軟橫跨柱基坑可采用局部水平支撐防護(圖2.3.5)和水平垂直混合支撐防護(圖2.3.6)。
為了節省木料,還可采用混凝土防護井圈進行施工。施工方法見(四)流沙類基坑開挖。
(四)流沙類基坑開挖
對于流沙類基坑采用局部支撐防護板進行開挖的方法已不適宜,尤其是混凝土軟橫跨柱基坑,由于支撐面大,防護板容易變形、折斷,而采用混凝土防護圈進行基坑防護,不僅保證了施工安全,還可節省大量的人力和木材。實踐證明,在流沙地帶開挖接觸網支柱坑,采用混凝土防護圈防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防護措施。

圖2.3.6 水平垂直混合支撐
1.混凝土防護圈的規格
混凝土防護圈的規格:外徑1600mm,內徑1480mm,壁厚60mm,高度400mm。其結構如圖2.3.7所示。

圖2.3.7 混凝土防護圈
2.基坑開挖
(1)安裝混凝土防護圈
安裝混凝上防護圈時,防護圈中心應與支柱中心重合,防護圈中心至線路中心的距離為:
S0=CX+a軌/2
人工安裝防護圈時,可由4人用兩根長木杠將其抬起,安放在基坑位置有條件時,也可由吊車安裝。防護圈的安裝如圖2.3.8所示。

圖2.3.8 混凝土防護圈安裝示意圖
(2)防護圈挖土下沉
在防護圈里邊均勻取土,每次挖深40~80mm,使其均勻下沉。對于比較密實的砂土,可先挖坑的中間部分,再挖防護圈壁腳周圍的土。對于松散的砂土,應先挖防護圈壁腳下的土。為防止在加防護圈時突然下沉或傾斜,必要時先在其壁腳上回填墊實。
當第一層防護圈沉下地面后,在第一層的上面摞上第二層,第二層沉下去之后,再摞上第三層,如此連續進行,直至坑深符合規定要求為止。在下沉過程中,發現傾斜、位移要及時糾正。所有防護圈的中軸線應保持重合、豎直。
防護圈如不能借自重下沉時,可在其上面均勻地增加載荷;發現樹根、石塊等障礙物要及時清除。
基坑挖好后,立即安裝底板,必要時對防護圈作加固處理,以防防護圈繼續下沉。
(3)防護圈傾斜、偏移的矯正方法
在防護圈下沉的過程中,應不斷檢查下沉方向和位置,如發現有較大的偏斜時,應及時矯正。否則,當下沉到一定深度時,就難以矯正了。矯正前,必須摸清情況,分析原因,如有障礙物,應首先排除。
①矯正傾斜
a 挖土法:在下沉較慢的一面多挖土,在下沉較快的一面夯實土或墊碎石,但要注意避免一點支撐。
b 增加載荷法:在防護圈較高的一面增加載荷,如砂袋、鋼軌等,此法可與挖土法同時進行。
②矯正偏移
可先偏挖土使防護圈傾斜,然后均勻取土,使防護圈沿傾斜方向下沉至防護圈中心接近基坑中心位置時,再矯正防護圈的傾斜。
(五)高水位土質類基坑開挖
1.沉井法
施工方法詳見本節(四)流沙類基坑開挖。
水坑挖土方法見表2.3.2。
表2.3.2 水坑挖土方法選用表

2.圍欄支撐法
當挖至水位時,下入第一層橫擋,并在橫擋與坑壁之間打入立擋木(下端削尖),同時在立擋木與坑壁之間填塞稻草。邊放草,邊將立擋木向下打,立擋木應保持垂直,一直打入土中200mm左右,再繼續挖土。此后應先挖空坑中間,然后配合打沉立擋木,依次挖掉坑邊的土,在挖掉坑邊土的同時,立即將立擋木打下并塞草(圖2.3.9)。
坑內集存的水和土用泵及水桶排除。
當坑挖至2/3深度時,將第二層橫擋下入坑內,再繼續挖土,打沉立擋木和填塞稻草,如此反復進行,直至挖至規定深度為止。
3.板樁支撐法
當桿坑挖到需要板樁來支撐的深度時,下入第一層橫擋,并依次打入板樁,打時應使板樁垂直,當坑的四壁都打入板樁后,再繼續挖土(此后的挖土方法與前述相同)和打入板樁,在約距第一層橫擋1m處下入第二層橫擋,然后再繼續挖土和打沉板樁,直至挖到規定深度為止(圖2.3.10)。

圖2.3.9 圍欄示意圖

圖2.3.10 板樁支撐示意圖
板樁厚度應不小于50mm,寬度以150~200mm為宜。橫擋間的距離應不大于1m。
(六)石質基坑開挖
石質基坑一般采用分層打眼爆破進行開挖,每爆破一次,就需對基坑中的松動石、土作一次清除。為了不致在爆破時損壞周圍建筑物,接觸網基坑一般采用控制爆破法。下面是打眼的施工方法。
1.人工打眼
常用雙人打眼法(一人扶釬、一人打釬)使用一字形鋼釬頭,刃口可根據巖石軟硬不同做成不同的形狀(有平行,內凹月牙形,外凸三角形)。對于堅硬的巖石,適合用較厚的刃口,釬頭兩邊比鋼釬直徑寬2~3mm。對于較軟巖石,適合用較薄的刃口,釬頭兩邊比鋼釬直徑可寬出4~6mm。打錘要準、要狠,注意避免滑錘傷人。每打一下要提一次釬,同時轉30°,落釬時要稍用力沖擊巖石(如果打干眼,只要轉一下即可,不要提釬)。打完一段時間后,用掏勺將石粉掏出。
打眼應準確按設計布設的炮孔位置、深度和角度鉆孔,不得任意改變,以保證爆破效果,在不能保證炮孔正確位置、角度和深度時,應及時通知設計人,修正藥量和采取補救措施。在每一炮眼打好后,立即以舊水泥袋紙或廢舊棉紗等物將炮眼口堵住,防止砂石掉入孔內。
2.機械打眼
機械打眼的主要機械為空氣壓縮機、風動鑿巖機(也叫風槍)和內燃鑿巖機,在石質基坑數量不多時,也使用電錘進行打眼。
下面介紹使用電錘進行打眼的方法。
(1)檢查發電機,給注油機構注滿潤滑油,給汽油箱灌滿汽油。
(2)啟動發電機,運行3min,檢查運行狀態和電壓,一切正常即可使用。
(3)檢查沖擊電錘,接通電源,觀察運轉狀態,正常即可使用。
(4)安上鉆頭即可打眼作業。
三、質量標準
1.基坑位置應根據測量時在鋼軌上標注的支柱號、限界、支柱類型及順線路方向支柱中心位置來確定。如必須移動坑位時,可按設計跨距允許誤差m進行調整。調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設計允許最大跨距,調整軟橫跨支柱基坑位置時,同一組軟橫跨支柱基坑應相應位移。單開道岔的標準定位支柱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
2.基坑挖好后,其坑口尺寸應能滿足以下要求:
(1)設有橫臥板或底板的基坑,應留有安裝余量;
(2)能滿足立桿、整桿的要求;
(3)基坑坑壁應根據土質情況設有一定的坡度,采取適當的基坑防護措施,保證路基的安全;
(4)基礎坑采用原坑灌筑時,各部尺寸不得小于基礎外形尺寸;當采用支模板灌筑基礎時,坑口尺寸應考慮坑內的支模、拆模的活動余地。
3.各種支柱坑深和基礎坑深見表2.3.3和表2.3.4。
表2.2.3 混凝土支柱坑深度

注:1.坑深為線路中心線標高至坑底的垂直距離;
2.基坑超深應填石渣,如回填土應夯實;
3.位于站臺上的軟橫跨混凝土支柱坑深,以站臺面算埋深為3.5m;
4.線路上部建筑尺寸因線路等級不同而異。
表2.3.4 鋼柱基礎坑的埋深

4.拉線坑應設在下錨支的延長線上,在任何情況下拉線各部分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錨板埋深(以地面最低處算)應不少于設計值,一般為2m。錨板拉桿與地面夾角一般為45°,特殊困難地區不得大于60°,并應適當增加錨板埋設深度。拉線坑馬道的坡度應與拉線角度一致。
四、安全注意事項
1.開挖基坑,每處不得少于2人,坑內有人作業時,坑上必須有人防護。列車通過時,坑內不得有人。
2.挖坑發現地下設施(如電纜、管道等)不能自行處理時,由施工負責人與有關單位聯系處理。
3.挖坑時必須注意路基的穩定,不得使其受到破壞和減弱。挖坑作業遇到排水溝(盲溝)應做疏通改道排水工作,以免積水影響路基的穩固。
4.挖坑時,坑邊不得放置重物或工具。
5.挖坑時,應隨時注意坑壁的穩定情況,如有變化,應及時加強防護措施。
6.挖坑地段必須設專人經常巡回檢查,發現情況及時處理與上報。開挖的基坑,于收工前進行檢查,確認路基穩固、坑壁堅固、無坍塌危險方能離開,必要時應設專人看守。
7.在站內或有行人的地點挖坑時,應采取防止人畜墜落的安全措施,如設置樁繩防護欄,懸掛標示牌,或用木板蓋住坑口,或設人防護,夜間應加設燈光防護,但需注意不得與行車信號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