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精神文化生活
君士坦丁時代是拜占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近兩百年時間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地中海文化經歷了復雜劇烈的變化,古典的希臘羅馬文化、古代的東方文化和新興的基督教文化在這里經過相互之間的撞擊、滲透和融合,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文化體系,它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多樣的表現形式、穩定的民族載體、全面的文化成就和巨大的影響力。早期拜占庭國家在推行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和宗教政策的同時,也注意開展文化活動,通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達到強化專制統治的目的。社會轉型和文化過渡構成了這一時期拜占庭歷史發展的重要方面。
早期拜占庭國家特別注意繼承古典文化的遺產,這是因為皇權專制統治需要從傳統中尋求精神力量,從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得到民眾的認同。同時,拜占庭帝國的興起有助于文化活動的開展。君士坦丁堡以其安全、繁榮,吸引了整個羅馬帝國的知識界,原先集聚在故都羅馬的文人學者和分散在地中海世界各個角落的藝術工匠紛紛涌向帝國新都。他們帶來大量的圖書文物、藝術杰作,豐富了首都的文化生活,他們對古典文化的狂熱追求促進了新國家崇尚知識的文化氛圍。為了集中保護古代遺留下來的圖書手稿,中央政府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國家圖書館,其任務不僅包括整理、抄寫古代書籍,而且包括廣泛收集民間藏書。這座圖書館很快發展成為僅次于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第二大國家圖書館,藏書達12萬冊,其中多數為古典書籍。翻譯和注釋古代作品也是當時知識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在數百年希臘化的過程中,東地中海不同民族在接受希臘文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改變著古典的古希臘語言,使這種流行在東地中海和西亞地區的國際語言呈現語法混亂,地方俚語、方言混雜的現象。當時,古希臘語對于使用中世紀希臘語的拜占庭希臘人來說也是艱深難懂的。正因為如此,對古典文史哲和自然科學著作的翻譯注釋就顯得十分必要。也是在整理翻譯古典作品的過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臘羅馬著作的兩大譯本體系,即以亞歷山大用語為基礎的柯普特語
譯本和以君士坦丁堡用語為基礎的希臘語譯本。流傳至今的古希臘羅馬作品大多是從這兩種譯本翻譯成近現代通用語言的。古代杰作的翻譯有助于古典文化的普及,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和亞歷山大形成了濃厚的尚古風氣,人們積極學習古代語言,搜集古代圖書,翻譯古代名作,研究古代哲學和背誦古代文學戲劇。4世紀著名詩人塞米斯條斯(Themistios,317—388年)和4、5世紀亞歷山大最負盛名的女學者海帕提亞(Hyptia,355或360—415年)是當時眾多的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為了發展世俗學術活動,皇帝朱利安下令進行全國統考,招聘國立學校教師。皇帝塞奧多西二世正式建立君士坦丁堡大學,開設哲學、法律、希臘語和拉丁語課程。當然,建立國立學校的目的主要是為滿足補充龐大的帝國官僚機構的需要,但是,在客觀上卻起到了繁榮文化生活的效果。
基督教文化在這個時期也有重要發展,特別是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古代東方神秘主義文化極大地影響了基督教文化。由于拜占庭政府的基督教化政策,許多學者致力于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結合,使宗教文化迅速發展,出現了大批基督教文史著作和圣徒傳記,神學論文和對話集成為當時非常流行的文學創作形式,宗教書籍開始充斥各個圖書館,尤其是教堂和修道院圖書館發展極快,大有取代國家圖書館之勢。同時,基督教藝術家逐漸放棄了古典作家注重自然景物的審美觀念和創作手法,宗教的抽象藝術風格也逐漸取代了先前的世俗傾向。在此過程中,拜占庭帝國形成了幾個重要的基督教文學中心,其中有小亞細亞的卡帕多細亞地區、敘利亞的安條克和貝利圖斯城(今貝魯特)、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和加沙城、巴爾干半島的塞薩洛尼基城和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一批基督教文學家聞名遐邇,他們的作品走紅一時。例如,被時人稱為“卡帕多細亞三杰”的瓦西里(Bασιλειο?,330—379年)和格列高利(Γρηγοριο,335—394年)兄弟,以及他們的朋友神學家格列高利(Γρηγοριο?,329或330—390年)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基督教文化與世俗古典文化并不是尖銳對立的,當時著名的作家幾乎都是教俗文化兼通的大學者。例如,瓦西里青年時代就在雅典和亞歷山大最好的文法學校接受系統的世俗教育,精通古典文學,后來投身新興的“新亞歷山大學派”文化活動,致力于用古典希臘哲學概念思考和解釋基督教教義。神學家格列高利也是拜占庭帝國最有名的世俗學校的畢業生,對古代戲劇和詩歌頗有研究,后來從事基督教文學創作,留下大量模仿古典敘事詩的宗教散文和神學教義論文,其中長篇散文《關于上帝的生活》是當時基督教文學的代表作,在拜占庭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敘利亞的著名作家約翰·赫利索斯托姆(John Chrysostom,340—407年)被后人認為是教俗文化結合的典型代表,他極有創作和演說才能,思維敏捷,作品富有邏輯性,據記載,這些優點全是得自于其早年在著名世俗學校的學習。他一生著述豐碩,留下了大量論文、散文、詩歌、演講詞和書信,對后世影響頗深,
以致許多拜占庭作家模仿他的作品。一位拜占庭詩人是這樣評價他的:
我曾讀過他上千篇布道詞,它們滲透著無以言表的甜美。自年輕時代,我就敬慕著他,傾聽他的演講,那好似上帝的聲音。我知道的一切和我的一切都屬于他。
尤西比烏斯(260或264—338或340年)也是一位不可不提的重要文史作家,他一生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其中《教會史》、《編年史》和《君士坦丁傳》是他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保持了古典希臘歷史作品的寫作風格,既是拜占庭歷史記載的開山之作,也是拜占庭教俗歷史撰寫的范本,不僅成為后代拜占庭歷史作家的學習榜樣,而且是研究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現代歷史學家必讀的史料書籍,在拜占庭文化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目前大多有英文譯本。
君士坦丁時代文人學者眾多,各種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這里難以一一詳述,筆者將另作專門敘述。總之,君士坦丁時代是早期拜占庭國家在劇烈動蕩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通過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改革,努力探索在困境中求發展,從危機中找出路的歷史時期。應該說,這一時期以君士坦丁一世、塞奧多西一世和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為代表的拜占庭皇帝,初步解決了拜占庭國家形成初期面臨的各種難題,確定了拜占庭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奠定了中世紀拜占庭社會演化的基礎,基本上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