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解碼自己:看清真實的內心,遇見最好的自己
- 開竅心理學
- 滕龍江
- 11406字
- 2018-12-29 15:45:16
皮爾斯定理:自知之明,一生光明
皮爾斯定理由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著名科學家、“衛星通訊之父”約翰·皮爾斯提出,旨在告訴人們:做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才能進步。
有一只烏鴉,看到老鷹總是能抓到羊吃,而自己也和老鷹一樣長著翅膀、尖嘴和爪子,于是它就想自己肯定也能抓到羊吃。可是,當它撲向羊的時候,不但沒有抓到羊,還被羊角扎死了。
不難看出,這只烏鴉犯的就是不自知的錯,它并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鷹的差別,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鷹能做到的,它也能做到,結果白白地送掉了性命。
與此同理,人若不自知,同樣會非常危險。
春秋時期,有一段時間越國政治混亂,兵力疲弱。作為“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認為,當下正是攻打越國的好機會,于是就要出兵討伐越國。這時,有一個名叫杜子的人前來勸阻。他問楚莊王:“大王要攻打越國,為的是什么?”楚莊王答:“因為越國現在政治混亂,兵力疲弱!”杜子聽后,意味深長地說道:“一個人的智慧就好比一個人的眼睛,能夠看清楚很遠的地方,卻始終無法看見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軍隊自從被秦國打敗,已經喪失了許多的國土,這是國家的兵力疲弱;有人在國內造反,官吏卻無法制止,這是政治混亂。目前,楚國兵弱政亂的情況與越國不相上下,而您還要出兵攻打它,難道您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嗎?”聽了這一席話后,楚莊王立即取消了攻打越國的計劃。
有很多人都像楚莊王一樣,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樣是很危險的,不自知的人很可能在戰爭中送命,在生活和工作中失敗。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謹記中國的那句古訓:人貴有自知之明。
這也正是皮爾斯定理所要告訴我們的做人的精髓。若做不到“自知”這一點,無論身家顯赫,還是大權在握,“不自知”都是一種危險。
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智慧可以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卻偏偏難以認識自己。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自命不凡;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才會逃避;也正因為不認識自己,才會在自己的強項上重重地摔傷。
這個世界上從不缺少妄自尊大的人,但卻罕有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無知的人。一個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是一個真正一無所知的人。反而是越有智慧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無知。
在古希臘雅典的一個神廟里,有一道神諭,上面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神之所以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因為他擁有虛懷若谷的謙卑。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這份自省自知的勇識。
為人應謙虛,而真正的謙虛,是在對自我進行過清晰的剖析后,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繼而流露出來的真實態度,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樣子而已。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會采納別人真誠的建議,促進自己改正不足。
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不要讓自大阻擋你前進的步伐。正所謂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不自以為是,而是處處都以“無知”的面目示人,并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謙虛待人,不恥下問。
【豁然開竅】
學海無涯,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并沒有什么丟臉的,反而是邁向卓越超群的前提。
人格構成理論: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人格通常被稱為個性。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來說明:在人生的舞臺上,人們也會根據在戲中扮演角色的不同而戴上不同的面具,而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摘掉面具后才是真實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學上,由于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對人格的解讀也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人格是一個人的獨特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每個人都是由獨特的才智、價值觀、期望、感情、仇恨以及習慣構成,這就使得我們形成了一個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人格不僅具有獨特性,同時也具有穩定性,這也決定了你以前是什么樣,現在和將來都是什么樣。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通過對人的心理、性格、行為進行多年的研究,創立了“人格構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于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淀,是被壓抑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心理本能,如生命力、內驅力、本能、沖動、欲望等。它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不考慮其他因素,只想滿足自己。
超我與本我相反,是人格系統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它凌駕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會道德訓條、高尚道德的代表,來監督控制自我。它遵守的是一種道德原則,就像一個執法機關,隨時監督你的道德準則和行為。
自我則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一個人后天學習形成的,對自身與社會的理智的認識。它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它遵照現實原則,壓抑本我的種種沖動和欲望以進行自我保存,另外也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沖動、欲望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比如,抑制自己的欲望。雖然餓,但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這都是自我的控制和壓制。
然而,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間是不穩定的,有時候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產生人格問題。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于沖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于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欲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徑滿足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要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以促使人格內部協調并保證與外界交往活動順利進行,一旦不平衡時就會產生心理異常。
劉薇今年25歲了,至今還沒有男朋友。主要是因為家教比較嚴,父母不讓她在外面胡亂認識男人。他們說,碰到合適的會給她介紹。在他們看來,主動去找男朋友的女孩都比較輕浮。劉薇也認為父母說得有道理。于是劉薇將那些追求者全部打入“冷宮”,不再來往。
可是在生活中,劉薇又很想引起男性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個網友,每天他都準時上網。她感覺和這個朋友聊天很放松,生活中遇到的事也會向他傾訴,有的時候甚至想給他打電話。劉薇自己也很納悶:我一面排斥男人,一面卻又想引起他們的注意,是不是我有什么毛病?
當然了,劉薇沒有什么毛病。這只是她在人格上的一種沖突。一方面,她覺得自己應該聽父母的話,做個守規矩的女孩,不能在外面瞎談男朋友,以免影響自己的名譽;另一方面,她又希望被異性欣賞與接納,在與男性電話聊天時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所以,她就會出現一方面拒絕男性的追求,一方面又想打電話給他的矛盾。這就是她的本我與超我在不斷地斗爭。
劉薇需要做的是逐步改正自己的觀念,畢竟現在不是封建社會,女孩子也可以有正常的男女交往。當然,她也應該把握好交往的分寸。總之,要協調好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系,掌握好其中的平衡,尤其要避免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本我、超我這三個組成部分必須是均衡、協調的。我們要使自己有一個完善、健康的人格,就應該學會平衡并協調自我、本我和超我這三者的關系。
【豁然開竅】
只有處理好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的心理才不會發生異常,才能使自己的性格趨于完善。
焦點效應: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某一天,你換了一個新發型,改變了以往的穿衣風格,穿了一件過去從來沒有穿過的藍色裙子,當你走出家門以后,不論是在上班途中,還是進入公司的大門后,你都會感覺所有的人都在看著自己,都在對自己的外貌和穿著品頭論足,這種現象便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也就是說,人類往往會把自己視為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
關于焦點效應,心理學家季洛維奇曾經用實驗驗證過。在實驗中,他讓一名實驗者穿了一件畫有喜劇演員頭像的T恤。然后以等候參加實驗為借口,讓這名實驗者坐在其他另外五名穿普通衣服的學生中間。隨后,季洛維奇讓實驗者做出判斷,讓他估計一下那五名學生中,有幾名注意到了他的T恤。實驗者回答說,大概50%以上的人。然而,事實上,當提問那五名學生時,只有10%~20%的學生表示自己注意到了實驗者的穿著。
焦點效應常會導致人們過度關注自我,過分在意自己在公眾場合的表現,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小尷尬而懊悔、郁悶。比如,你會為參加同學聚會時不慎把飲料灑在身上而懊惱不已,你會因為在一個Party上摔了一跤而感到萬分尷尬,你也會因為在員工會議上回答不出老板的問題而悔恨不已。其實這種負面心理只是庸人自擾,事實上很多人都沒有留意到你所認為的“窘態”。
很多煩惱,都源于我們對自己的過分關注,并以此聯想到別人也會如此關注自己。其實這不過是焦點效應在作怪罷了,總覺得自己是人們視線的焦點,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受著監控,這樣就會讓人產生社交恐懼。社交恐懼者總是感到在人群中大家都在關注自己,不自覺地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對他人的負面影響。比如,一個人不小心觸動了圖書館的警鈴,或者自己是宴會上唯一一個沒有為主人準備禮物的客人,他可能就會非常苦惱。但是研究發現,個體所受的折磨,別人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甚至還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如果你不是演藝明星,或者某個位高權重的人物,通常來說,在人群中,你所受到的關注絕沒有你想象得那么多。因此,你根本沒有必要為自己在公共場合的失當之舉而耿耿于懷,或者因為害怕他人評價而不敢嘗試駐足已久的事情。因為不論你的表現是否令自己滿意,他人遺忘的速度總是快于你的想象,甚至轉身以后,他們便不再記得你曾經做過什么。
【豁然開竅】
我們對自己過分關注,并以此聯想到別人也會如此關注自己。我們所受的“折磨”別人不太可能會注意到,還可能很快會忘記。其實外界對我們的關注與評價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多。因此,理解焦點效應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自己,消除社交恐懼。
巴納姆效應:揭開面紗背后的自我真面目
肖曼·巴納姆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他曾經這樣詮釋自己的成功:“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會有人上當受騙。”也就是說,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針對這種自我認知的效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后,出示了兩份結果,讓參與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與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然而,大多數參與者都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實驗的結果表明,很多人都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他們仍然認為這種描述準確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向大學生出示了這樣一份材料,讓他們判斷這種人格描述是否適合自己: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
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時外向、親切、善于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對于上述籠統的、幾乎適合于任何人的話,很多大學生卻認為自己正是其中描述的那樣,簡直太匹配自己的性格了。
在現實生活中,常會發生巴納姆效應,比如我們讓算命先生算命后,有時會認為某個算命先生太料事如神了,所描述的狀況完全契合自己的處境。其實,一般而言,春風得意、沒有困惑疑慮的人一般不會求助算命的人。慣于算命的人都是情緒低落、人生失意的人,此時他們對生活失去了控制,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加之算命先生總是善于察言觀色,揣摩他人的心意,因此,一旦他們應景地說一些無關痛癢的籠統言辭,算命者便會對算命先生崇拜起來,中了他們的圈套。
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巴納姆效應的負面影響呢?
一是要學會面對自己,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二是要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三是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豁然開竅】
“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最需要認識的都是自己。無論處于成功還是失敗的境地,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要認清自己的短處與不足。
蘇東坡效應:跳得出“山外”,看得清自己
兩個砍柴人敲林中小屋的門。
“您好。”
“您好。”屋主人回答道。
“我們剛才在林中發現了一具尸體,我們擔心會是您呢?”
“什么樣的呢?”
“跟您的身材差不多。”
“是穿紅色法蘭絨襯衫嗎?”
“不是,是深棕色的。”
“那么說,謝天謝地,他不是我。”
“自我”時刻與你共存,但是屋主人卻無法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只能憑借外圍的信息來認知“自我”。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這座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知,或者僅形成一個模糊的認識。這就是“蘇東坡效應”。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來25個人,這些人都是相互熟識的人,比較了解彼此。實驗者請他們每個人分別根據9個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愛交際、講衛生、美麗、自大、勢利和粗魯,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排一下名次。比如,根據文雅標準,誰最文雅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以粗魯為標準,誰最粗魯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個人的每個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其他24個人對自己做出的評價。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這25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優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
例如,有一個人自以為自己的文雅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個人在這方面給他評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僅列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人,對自己“愛清潔”的評價比他人給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對“聰明”和“美麗”程度的評價都提前了6名,而對自己“勢利”“自大”和“粗魯”程度的評定卻比別人評得低,他定的名次比別人給他定的后退了6名。
實驗表明,人們對優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常常比別人的評定高,而對不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則比別人評定得低。也就是說,人們更容易抬高自己,無法客觀地看清真實的自己。
蘇東坡效應有其產生的必然性。
美國的一名控制論專家創立了模糊集合理論,它認為普通的集合是具有某種屬性的對象的全體,這種屬性所表達的概念應該是清晰的和界限分明的,因此每個對象對于集合的隸屬關系也是明確的。但是人們的思維中卻存在著很多模糊的概念,比如年輕、很大、暖和與傍晚等,這些概念所描述的對象屬性不能簡單地用“是”或“否”來回答,因而對象對集合的隸屬關系也不是明確的和非此即彼的。客觀世界的模糊性自然導致人的思維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確地反映客觀,這就使人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大于客觀模糊性,使人們難以真實地認知自己。
此外,人還是繁多角色的扮演者,比如爸爸、老師、兄弟、上級、下屬、顧客和患者等,諸多角色集于一身,自然又增添了人們認識自我的難度。
蘇東坡效應無疑給我們敲起了警鐘。這當然不是要我們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風,讓對“自我”的認識繼續模糊下去。不,當然不能這樣。在蘇東坡效應敲響的警鐘聲中,我們應該聽到的是這樣一種召喚:保持警覺,切勿盲目,力求對“自我”認識得全面些,清晰些……
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方面來克服蘇東坡效應的負面影響。
一是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最大劣勢是什么?有的人可能覺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家庭貧窮,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高學歷,還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出眾的相貌……不錯,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當代社會競爭中的劣勢,不過這些既然已成客觀事實,我們只能先接受它們。若想徹底改變它們,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唯有客觀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激發進取的信心,從而不斷改變這些不良的現狀。
二是通過別人來充分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并非單純靠自己,有時候借助別人來認識自己,往往更為客觀、公正。
三是最好的聽眾是自己,要時常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想要認識自己,就要與自己進行良好地對話。這種對話是對內心深處的拷問和反省,是正與邪的相互抗爭,也是自己思想斗爭的根本形式。通過對話分辨是非,從而不斷完善自己。
【豁然開竅】
要想認識自我,既要深入“此山中”探幽微,又要跳出“此山外”覽全景,也就是說,要從內在的思想和外在的表現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才能得出對自己最全面、最真實的認識。
鏡像效應:勿以“他人之鏡”照自己
鏡中我理論是美國早期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來的,指的是以他人為鏡,即從他人眼里看我自己。
關于我們如何獲得自我認知,很重要的一個參考標準就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比如當一個人被上級評價為聰明能干時,往往會變得心花怒放,但是如果部門主管指著某個下屬的腦袋,做出“朽木不可雕”的負面評價,這名下屬最可能的反應就是心情沮喪,覺得自己不太可能有什么好的發展前景。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我們從中獲知自己的形象定位,并從而形成自我概念,這便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所提出的“鏡中我理論”。
庫利認為,人們往往通過與其他人的交往形成自我觀念,習慣借助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關于自我的觀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是由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由此獲得的關于自我的印象被稱為“反射的自我”“鏡中我”。在心理學領域,這種現象也稱為“鏡像效應”。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鏡像效應呢?主要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1.社會化的結果
所謂的“社會化”,主要是指首屬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一個人來到社會后與生俱來的只是生物人,這種生物人要變成思想情感豐富的社會人,必須經過社會化,而這種社會化主要就是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與他人、群體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影響,從而成為合格的社會角色的過程。其中對個體影響最大最早的群體就是首屬群體,如狼孩的首屬群體是狼群,社會化的過程是狼群“社會化”的過程,其結果在狼孩大腦中只能形成自我的狼孩概念。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首屬群體是家庭,家庭中父母是重要的影響人物。庫利所言的“鏡”,也是各色各樣的,其中形成“鏡中我”最為重要的“鏡”是家庭。有些鏡子對個體的作用十分有限。
2.個體對“鏡子”的認知與評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個體只對重要的“鏡子”作出反應,而對一些不重要的“鏡子”便會作出忽略不計的反應,使之不能進入“自我”。這就是說,從他人鏡中反映出來的“我”,只有經過生理的我、本我、已有的自我想象評價,才會被“自我”所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見,“鏡子”雖然重要,但如何照、如何看也很重要。可以說,“鏡中我”并非個體所看到的“我”,而是被原有“自我”解讀過的“我”。
3.“鏡中我”還與“鏡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譽等有關
按理說,“鏡中我”與“鏡外我”應是一致的,但是“鏡中我”經過這面鏡子一照,就有了許多光的折射,使“鏡外我”變形。可是,如果不通過鏡子,自己又無法看到“鏡外我”,即使能去看(如反省、反思等),以致于會受到其他因素(如原有的自我、經驗、認知結構等)的影響,也無法真正看到鏡外的“我”。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許多面鏡子來照,這樣全方位地照看,會使“鏡中我”與“鏡外我”逐漸融合。上述可見,“鏡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譽等會對鏡像效應產生重要的影響。
庫利的“鏡中我”概念將自我意識分為三個階段:
(1)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
(2)做出行為后,設想他人對自己行為評價;
(3)根據自己對他人評價的想象來評價自己的行為。
比如說,關于你自身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外向還是內向,是熱情如火還是冷漠像冰,是思維嚴謹還是擅長粗線條思考——如此種種的自我判斷,雖然你自身可以形成一套認知態度,但是你會更多地參考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你比較認可的、權威人士的意見。比如,如果你的老板說你在IT行業發展,將難以出人頭地,他認為你在交際方面更有天分,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銷售界潛力股,你很可能會質疑自己目前的職業選擇,甚至改弦易轍,作出更改職業方向的決定。
通過鏡中我理論,便可以理解為什么人言可畏了——如果一個人沒有強大的內心,多會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從而按照他人的評價去認知自己,以致認為自己真的是他人口中所說的那個樣子。假如這些評價是負面的話,自然會導致個體陷入自我懷疑或自我憎恨中,難以排解惡劣的情緒。
【豁然開竅】
他人的評價常常夾雜著很強的感情色彩,帶有一定的偏見,以他人為“鏡”來觀照自己就會失之偏頗,看不到真實的自我。因此,個體要建立一種內心的警覺來防止鏡象效應的消極作用,用“他人之鏡”和“自我之鏡”兩面鏡子反復觀照,才能照出真正的自我來。
標簽效應:你成為什么樣的人,由自己定
在天堂的門口,有三個人在排隊等候進入。圣彼得問他們:“在進入天堂之前,你們希望聽到參加葬禮的人說些什么呢?這大概是你們最后的遺愿了。”
第一個人說:“我是一個醫生,我希望有人說:‘他是一個偉大的醫生,他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第二個人說:“我是一個老師,我希望有人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老師,他教會我們如何做人!’”
第三個人說:“我聽了你們兩個人的話,非常感動。不過,我更希望有人大叫:‘瞧!他在動!’”
既然已進入天堂,自然已經被標注為“失去生命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就像為他們貼上了一張標簽。隨之,關于遺愿的設定,醫生與老師便產生了“標簽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進行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
為什么會出現標簽效應呢?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標簽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的人對慈善事業捐獻,然后根據他們是否捐獻,分別評價為“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對應地,還有一些實驗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過了一段時間后,當再次要求這些人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并被評價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的錢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評價為“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的錢要少。
上述實驗充分證明了標簽效應對人們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例。例如,一旦某人被某個組織賦予了某個稱號,他們隨后的行為總會受到這個稱號的影響,以使自己的行為能匹配這個稱號的內涵。1945年2月,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全面勝利。在一次攝影大賽中,伊拉·海斯與其他戰士的一張合影獲了大獎,照片在美國印刷數百萬張,海斯被民眾視為戰爭英雄。由于被貼上了“英雄”的標簽,從此以后,海斯總是以英雄的姿態亮相。
同樣,給某個人貼上一個正面的標簽,就會促使對方在態度和行為上做出積極的反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針對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美國心理學家做了如下實驗:讓每位新士兵每月都給家人寄一封信,在信中描述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結果半年以后,原先不可救藥的士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標簽效應對個人的啟示,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人生是被標簽定義的。例如,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非常喜愛跳舞,但是父母和朋友都說他不可能在舞蹈界混出名堂,時間一久,這個人便漸漸地放棄了自己對于舞蹈的愛好,正如其父母和朋友所言,他沒有在舞蹈方面獲得成功。然而,按照標簽效應的邏輯來推理,可以發現,這個人之所以沒有在舞蹈方面獲得進展,很可能并不是因為他不具備跳舞的天分,而是因為父母和朋友的負面標簽發揮了消極作用。
因此,別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給自己定位。你所認可的自我定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將會被時間塑造成什么樣的自我。
【豁然開竅】
預防和減少標簽效應的關鍵是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實施積極的自我暗示訓練,以提高自身的自信心。
稟賦認知原理:智商決定下限,努力決定上限
杰克和艾馬是相鄰兩家的孩子,兩個人從小就在一起玩耍。杰克是個聰明的孩子,學什么都是一點就通,他知道自己的優勢,自然也頗為驕傲。艾馬的腦子沒有杰克的靈光,盡管他很用功,但成績卻總是難以進入前十名,與杰克相比,他從心里時常流露出一種自卑。然而,他的母親卻總是鼓勵他:“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你終生也不過只是一個‘追逐者’。奔馳的駿馬盡管在開始的時候總是呼嘯在前,但最終抵達目的地的,卻往往是充滿耐心和毅力的駱駝。”
聰明的杰克自詡是個聰明人,但一生業績平平,沒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覺很笨的艾馬卻從各個方面充實著自己,一點點地超越著自我,最終成就了非凡的業績。杰克憤憤不平,以至郁郁而終。他的靈魂飛到天堂后,質問上帝:“我的聰明才智遠遠超過艾馬,我應該比他更偉大才是,可為什么你卻讓他成為人間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說:“可憐的杰克啊,你至死都沒能弄明白,我把每個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褳’里都放了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我把你的聰明放到了‘褡褳’的前面,你因為看到或觸摸到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以至誤了你的終生!而艾馬的聰明卻放在了‘褡褳’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聰明,總是在仰頭看著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覺地邁步向上、向前!”
很多人將成功歸結于人的稟賦,認為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之所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都有高于普通人的智商。事實真的如此嗎?
稟賦是指人所具有的智力、體魄、性格、能力等素質,也可以說是天資或者天賦。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稟賦認知原理”,意思是說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與否和智商是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并不代表人具有高智商就一定會成功。
對高智商人群的跟蹤調查顯示,雖然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工作成就平均會略高于普通人,但絕大多數并沒有非常突出的學習成績或工作成就。
1999年2月22日《法國醫學日報》公布的對145個高智商的人近15至2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其中40%的人達到大學專科和專科以上學歷,9%高中畢業后沒有繼續深造,而高達43%的人僅讀了一般的技術專科學校。也就是說,大部分高智商的人并未達到一般意義上的成功,他們的職業和學業水平都只能算是很一般。此調查還發現只有25%高智商的人能適應普通的學校生活,其中能取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成績,不給老師和家長造成壓力的,更是少數。而剩下的高智商孩子從小就是令家庭和學校頭疼的問題孩子。
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智商不一定很高,新東方的俞敏洪參加三年高考才考上北大,你能說他智商高?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也是同樣的情況。你能說他們不是成功人士嗎?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高智商,大多數人的成功是通過其刻苦的努力和奮斗來造就的。俞敏洪、馬云也是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學習、刻苦努力,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
NBA球星算不算成功的人?整個世界前500名頂尖的球員才有資格去NBA打籃球,這樣的人還不算成功嗎?那么你認為NBA球星智商高嗎?有可能他們的智商還沒有你的高,但是你擋不住人家運動能力強,再加上他們自己不斷地刻苦訓練,才會成為世界級的球員。
愛因斯坦和達·芬奇是天生就很聰明,還是通過后天努力才變得充滿智慧呢?沒有人知道確切的答案,但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告訴人們答案是后者,那么他們的大腦會立刻發生變化,并且更愿意為了成功而努力。這項研究的領導者漢森·施羅德指出,“如果給人們一些鼓勵他們學習和行動的信息,可能會促使他們有更好的表現。相反,如果告訴人們智力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可能就會不經意間阻礙他們的學習。”
有很多成功的人,都沒有太高的智商。事實上,社會上90%的人智商都差不多。要想獲得成功光有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有謙遜好學的美德、堅持不懈的意志和不怕艱難和困苦的精神。
每一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這個真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稟性和天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
【豁然開竅】
你只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并不比別人笨,別人也不比自己聰明多少,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絆馬索,你就不會忽略自己生命中的太陽,就會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