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零開始學小兒推拿(生活·家系列)
- 葉濤等編著
- 622字
- 2019-01-14 10:26:37
小兒推拿的補瀉意義
中醫歷代文獻中對推拿手法的補瀉意義有很多記載,尤其在小兒推拿的臨床應用中運用得更為廣泛。
經穴推拿補瀉是指操作者運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對臟腑功能發揮抑制或興奮的調節作用,其中有降低興奮性或祛除邪氣作用的手法,謂之瀉;而有提高興奮性,增強臟腑功能作用的手法,謂之補;而重在功能調節,有補瀉兼備之功的手法,謂之平補平瀉。推拿補瀉的關鍵在于針對虛實證型,采用正確的推拿補瀉手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并提高療效。具體的方法是通過操作者手法的輕重、施術方向、操作緩急、選擇穴位本身的功用等而定。
輕重補瀉法
手法輕者為補,重者為瀉。輕指力度柔軟緩和,但輕而不浮重,即是指手法力度深達肌肉、筋骨,但重而不滯。
緩急補瀉法
頻率緩慢的手法有補的作用,頻率快速的手法有瀉的作用。
迎隨補瀉
十二正經各有其走向規律,即手三陽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等等。若順經氣去的方向推拿,謂之“隨”,有補的作用;反之,逆經氣去的方向,謂之“迎”,有瀉的作用。
特殊補瀉法
小兒經穴與成人經穴小有差異,多線性、面性穴位,操作時常有推、摩、運等手法。目前小兒推拿臨床操作,多以向心為補,離心為瀉;推上為補,推下為瀉,由外向里為補,由里向外為瀉;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瀉。但也有例外,操作時具體看每穴的補瀉手法。
總之,凡施術力度輕,操作時間長,頻率慢,幅度小,順經脈走向,旋轉操作為補法,反之為瀉。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均衡使用補瀉手法,切忌有所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