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互通的金融大時代
- 李小加
- 1857字
- 2019-01-24 16:11:11
02 翻新加固“大房子”,支撐香港市場的長遠發展
香港交易所在過去幾年投資、收購、改革與求變,動作頻頻,引起不少關注。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么要做這么多?為什么要現在做?它們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不做是不是不行,做了是不是一定有成效?成效何時來?我想借這篇文章“溫故而知新”。
在我看來,我們過去幾年的努力就像是翻新鞏固一棟“大房子”。我們的第一要務便是加固房子的根基。為此,我們投資于核心基礎設施,建成了將軍澳新數據中心(其中包括設備托管服務)、提升了交易平臺(AMS/3.8),并且還將繼續投資于領航星系統工程等。這些措施可能投入大,回報較慢。但香港市場在巨大的發展機會面前,必須加固與更新其業務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在此,香港交易所并無其他選擇。這些措施將壘實香港市場的根基,支撐香港市場的長遠發展。
我們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搭建新平臺,這相當于為房子加蓋新的樓層,不僅是適應今天的需求,更加是為馬上到來的明天做準備。我們的措施遠的如金磚五國交易所聯盟,近的如中華交易服務公司(與內地兩大交易所的合資公司)、自建的場外結算所以及收購而來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這些新的業務、地區與資產發展平臺能使香港交易所跨越傳統股票業務,讓它在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開放的大潮中獲得更加廣闊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一所牢固的“房子”不僅要有堅實的根基、廣闊與多層次的平臺,而且要有一道安全的防火墻。我們從2011年開始花了大力氣改革香港交易所的清算風險管理體系,大大提高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健水平和抗壓能力,相當于為香港交易所加固了防火墻。雖然這并不是讓人激動的增長點,卻使市場的長遠發展少了后顧之憂。
有了前面的基礎、平臺、防火墻,香港交易所這棟“大房子”就能基本屹立不倒,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此。所以在2013年我們開始仔細審視“房子”的微結構,并做必要的“裝修”與改造,使其運營得更加合理和有效。例如,剛剛推出的股票期權市場改革,從交易費、莊家服務、合約設計等幾個方面,審視一些采用多年但未必再適應市場發展的微結構。這些微結構如果改造好了,就能與世界上通用的“房子”標準更一致,釋放出來的能量可以更大。當然,還有不少市場微結構的改革在不同市場參與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與質疑,比如收市競價、隱名交易等,我們會多傾聽市場的意見與聲音再考慮改革措施的方式和最佳時機。
光把自己房子修整得煥然一新還是不夠的,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各方賓客齊集香港,客似云來,所以我們要搭建與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連通。這方面,我們從人民幣功能與交易時間入手。一方面,我們推出了人證港幣交易通、人民幣港幣雙柜臺交易、人民幣期貨等,為的就是迎接不斷加速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日后內地資金來港而做準備;另一方面,我們修改交易時間、加開期貨夜市,為的就是與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交易時間接軌,為互聯互通的加快實現提供條件。
這些措施對我們的財務又有什么影響呢?這些舉措有著不同的特征。數據中心投入大,屬于成本中心;建成后,折舊成本將會在收入增長來臨之前對利潤率產生壓力。相反,金磚聯盟和滬港深合資公司的投資很小,但品牌影響和戰略意義重大。至于LME,它是香港交易所目前最大的一筆戰略投資。中長期來看,它會是香港交易所未來發展最重要的發動機之一。但由于LME收費還未充分商業化,加上LME正經歷最重要的建設投資階段,LME對香港交易所財務貢獻還很有限。它對香港交易所的最有形貢獻,應會體現在促進香港交易所與內地市場大幅提前實現互聯互通。
以上措施,如果每個單獨來看,可能不全是驚天動地的創舉,甚至可能給人繁多、雜亂的感覺。但事實上,許多的舉措是一環扣一環的,放在一起,在市場機會來臨時便能釋放出巨大能量。例如,當初修改交易時間、讓香港開市時間與內地市場同步,因為交易量并未同步增加,市場反響很大。現在回過頭看,近兩年與A股相連產品、特別如人民幣A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涌現,相當大程度歸功于開市時間的同步。若未來A股期權期貨產品相繼推出,互聯互通逐漸形成,兩地市場若仍要承受開市時間錯位的風險,情況實在難以想象。
無疑,在如此短的時間里集中推出如此多的措施,也對市場特別是我們的中小經紀帶來相當的影響與困惑。對于業界的難處,我們深深理解,我們也在決策、執行與實際選擇上盡量減少可能的負面影響。我深信,有一些成果可能來得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快、更多。
過去幾年里,大家給了香港交易所許多耐心和莫大幫助,我深表謝意。我的目標是,把香港交易所這棟“房子”建得更好、更大、更穩固、實用率更高、吸引四方賓客,最終給市場和投資者創造巨大的商機。
201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