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資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險籌資
- 譚中和
- 1709字
- 2019-11-15 12:08:10
一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確定
我國現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計發辦法可以總結如下。
企業退休人員的月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如為“中人”)。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上一年度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個人累計繳費年限×1%。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參保人員退休時上一年度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本人退休年齡相對應的計發月數。
為了使制度改革前后順利過渡和銜接,實行了“新人新制度、老人老辦法、中人逐步過渡”辦法。
按照社會保險法和國發〔2005〕38號文件規定,新人養老金計發辦法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人員,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全省(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目前為139)。中人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組成。過渡性養老金=職工本人退休時全省(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職工本人平均繳費指數×視同繳費年限×過渡系數。
老人,即制度改革前已離退休人員,仍按原辦法執行。
根據對上海、北京、陜西、吉林、廣州、四川、西藏、遼寧等地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運行情況的研究,并在利用金保工程信息數據庫數據對北京等8省市2009年至2013年養老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問題得出如下基本結論判斷。
(1)目前養老金替代率概念和含義比較模糊和混亂,大致有7種說法。筆者認為,使用社平工資替代率比較科學合理。但單純用一個比值,也不能全面衡量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情況,還必須考慮基本養老金貢獻率、養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和實際養老金指數等。綜合考慮,適合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水平的是一個區間,上限為70%,下限為40.5%。2013年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為44.6%,處于合理水平區間。我國人均基本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都較上年有所提高,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在保持穩定的同時都有所上升。但實際養老金指數低于平均實際工資指數,其差額為年均相差4.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離退休人員尚未充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2)影響養老金水平的主要因素:一是初次養老金計發,二是待遇調整機制。按照我國的待遇計發辦法,初次計發與繳費基數、繳費時間長短、退休年齡、個人賬戶收益等因素有關。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養老金沒有達到國發〔2005〕38號文的目標替代率水平(59%),主要原因是他們選擇低繳費年限[根據歷年數據統計,繳費35年以上(含視同)的占25%左右],以及選擇60%繳費基數,加上退休年齡偏低,個人賬戶收益距離工資增長率差距大,再加上養老金的每次調整幅度均低于同期社平工資增長率,以致替代率逐年下降成為必然。
(3)有些地區實行的最低養老金政策,有悖于我國養老保險的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嚴重沖擊了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養老保險激勵機制,對社會產生誤導,長此下去,將使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社會保險模式演變為福利模式,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及時糾正最低養老金政策。
(4)針對我國養老金逐年下降的問題,需要在政策上做出調整。一是明確我國社平工資替代率作為衡量養老金待遇水平的主要指標,并確立合理區間(40.5%~70%),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養老保險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給廣大退休人員帶來的實惠和好處,以及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較好保障的事實。二是加快研究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參數:逐步提高繳費年限,將目前的最低繳費15年的規定,提高到25~30年;提高退休年齡,延長繳費期;規范工資收入分配秩序,明確工資的基本內涵和外延,為做實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奠定基礎,防止瞞報少繳;出臺個人賬戶結余資金投資運營辦法或實行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緊盯社平工資增長率的政策。這些政策是提高替代率,提高退休人員生活水平的基礎,同時,應盡快完善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將目前養老金調整按照上年養老金為基數改為按上年社平工資為基數。三是加快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逐步降低基本養老金貢獻率,使之降低到85%以下的水平(2013年為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