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資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險籌資
- 譚中和
- 1727字
- 2019-11-15 12:08:07
第二節 收入分配制度與社會保險繳費和待遇水平
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險制度都是事關國家社會經濟和職工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的各項待遇水平穩步提高,但作為再分配的社會保險,對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再分配作用,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也未能充分實現。主要體現在,一是在繳費水平方面,低收入職工承擔了較高的費用,社會保險不僅沒有起到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例,面對過快上漲的醫療費用,各統籌地區為了保持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除了動用往期基金結余外,在醫保籌資方面不斷提高費率和繳費基數。目前的單位費率和個人費率已經遠遠超過了國發〔1998〕44號文件的水平。在較高的費率和繳費基數下,大部分中小微企業和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等低收入、收入不穩定人群采取各種方式逃避、中斷繳費,或由職工醫保轉入居民醫保。根據統計
, 2015年我國城鎮各類從業人員4.04億人,其中單位從業人員1.81億人,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1.89億人。按照政策規定,這些人員都應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2015年參加職工醫保的人數總共只有2.89億人,城鎮就業人員參加職工醫保率只有71.5%。2015年城鎮私營個體就業人員只有3272萬人參加了職工醫保,參保率只有17.3%。在綜合參保率達到95%
的情況下,這部分本該參加職工醫保的人員加入了繳費較低的城鄉居民醫保。筆者調研發現,一些用人單位甚至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根本不為一些農民工參保。如甘肅省的某大型國有企業在用工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優先招用已經參加了新農合或者城鎮居民醫保的人員”。這樣一來,一方面,這些低收入的職工繳費負擔重。另一方面,在待遇享受方面,有些職工本該享受職工的社會保險待遇,因其參加的是城鄉居民社會保險,而只能享受較低的居民的社會保險待遇,這加劇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二是從待遇水平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計發辦法更加強調個人的繳費水平和繳費年限,在效率與公平方面更加突出效率。長期以來備受社會詬病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并沒有因為從2014年10月1日起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而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差距并未有所縮小,反而從2014年以來,相同參保年限和工齡的人員的養老保險待遇差距呈進一步擴大趨勢。1990年,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均月養老金分別是企業的1.07倍和1.10倍,差距并不大。2000年,差距分別拉大到企業的1.54倍和1.57倍。2010年,差距分別擴大到企業的2.25倍和1.89倍。自2005年起,國家連續13年大幅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但從各地的實際情況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費或養老金調整一次的幅度就遠遠高于企業養老金調整數次的增長幅度,因此,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然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連續3年未做調整。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占比較低的問題,以及目前的社會保險制度未能發揮再分配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必須在今后的改革中,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共享經濟的發展理念,從社會保險的繳費水平和待遇計算辦法,以及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險制度入手,改革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使其充分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
收入分配制度是國家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財富水平和幸福,關系著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險作為二次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繳費水平和待遇水平直接影響著企業、家庭和個人的負擔和財富水平。從收入分配的視角研究社會保險的繳費水平和待遇水平,有助于從整個財富的分配和轉移方面分析國家社會保險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特別是在我國,一方面,職工社會保險的繳費水平和待遇水平都和工資性收入緊密捆綁在一起,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資性收入變成居民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僅僅以工資性收入作為衡量社會保險繳費的水平和依據,勢必會導致工薪階層的社會保險負擔較重;另一方面,待遇水平的計算(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也是與工資性收入掛鉤,“多繳多得”的待遇計算機制導致第二次分配產生新的不公平,使部分工資性低收入人群未來的社會保險待遇偏低,這也與社會保險公平公正的基本規則相背離。